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內傳 | 上頁 下頁 |
謙 |
|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謙」,古與慊通用,不足之謂也。此卦惟一陽浮寄于眾陰之中,而不能如《師》《比》之得中,《複》之振起,與《剝》略同,其不足甚矣,特陽未趨於泯喪而止於內耳。以其不足,伏處於三陰之下,安止而順受之,不為中枵外侈以自剝喪,為能受益而進於善,是以君子有取焉。「亨」之為義,《彖傳》備矣。又言「君子有終」者,必君子而後能終其謙也。 道之在天下也,豈有窮哉!以一人之身,藐然孤處於天地萬物之中,雖聖人而不能知、不能行者多矣。其在心也,嗜欲攻取,雜進於耳目,以「惟微」之道心與之相感,勢不能必其貞勝,皆孤陽介立之象也。君子知此,念道之無窮而知能之有限,故學而知不足,教而知困,歉然望道而未之見,其於天下也,則匹夫匹婦勝予是懼,而不忍以驕亢傷之。故雖至於聖,且不自聖,以求進德於無已,而虛受萬物以廣其仁愛,斯則謙而有終矣。若無忌憚之小人,如老聃之教,以私智窺天地鬼神之機,持人情之好惡,欲張固翕,以其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己愈退則物愈進,待其進之已盈,為物情之所不容,然後起而撲之,無能出其網羅者,以為妙道之歸,則始於謙者終於悍,故其流為兵家之陰謀,申、韓之慘刻,小人之謙,其終如是,與《謙》道相反;其亨也,不如其無亨矣。 五、上二爻,行師侵伐,亦《謙》必有之變也。故內卦言「君子」,言「貞」,而外卦但言「吉利」。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九三之陽也。他卦皆以三為進爻,四為退爻,惟《謙》一陽伏處於三陰之下,《豫》一陽拔出於三陰之上,因內外而分上下,故《謙》曰「下濟」,《豫》曰「出地」,因象立義,所謂不可為典要也。「光明」,《艮》之德也。《艮》陽在外,光明外見。光者,明之加於物者也。地道之上行,陽降而陰自升,若陽讓之使上也,陽知其不足,而猶然下以濟陰之乏,其志光明,陰所共白,非小人偽為卑遜以屈天下之陰謀,故「卑而上行」,無所不順,此其所以亨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好、惡,皆去聲。) 「虧盈益謙」者,物壯盛則衰槁,稚弱則增長也。「變盈流謙」者,山阜高危,則夷下隨流以充溪壑也。天、地、人、神,情理之自然,君子體之以修德,小人測之以徼利,然而其可亨一也。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尊而光」,《艮》德也。以一陽為群陰之主,處內卦之上,止其淫溢,其道尊也。其退伏于三陰之下者,自見不足,而非以媚物,志可大白於天下,其光也。「卑而不可逾」,《坤》德也。天尊地卑,《坤》順之德固然,而其道上行,順理以升,山雖高,終在地中,不可逾也。君子以養己之德,而順天下之情,志正而量弘,斯以《謙》始而以《謙》終,非君子不能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稱、施,皆去聲。) 「地中有山」者,謂於地之中而有山也。山者,地之高者,非地之外別有山也。地溥遍乎高下,山亦其所有爾。人見山之余於地,而不知山外乃地之不足,可增而不可損也。「裒」,聚也。「施」者,惠民之事。地道周行於天以下,時有所施化,多者裒聚之而益多,寡者益之使不乏,固不厚高而薄下,抑不損高以補下,各稱其本然而無容私焉。故高者自高,卑者自卑,而要之均平。君子施惠于民,務大德,不市小恩。不知治道者,徇疲惰之貧民,而鏟削富民以快其妒忌,釀亂之道也。故救荒者有蠲賑而無可平之粟價;定賦者有寬貸而無可均之徭役。雖有不齊,亦物情之固然也。不然,則為王莽之限田,徒亂而已矣。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卦之所以為《謙》者,以九三一陽處陰下,不自足而能止為義。然陰之數不富,而其德柔,故六爻俱有《謙》道焉。此爻之又一例也。內卦,體也,謙以修己。外卦,用也,謙以待人。君子之謙,以反己自克而求進於道,非以悅人也。故內卦兩言「君子」,而外卦有戒辭焉。「謙謙」者,處不足之地,而持之以歉也。初六當潛藏之位,初學立志之始,知道之廣大而知行之不逮,柔輯其心以遜志于道,君子之修也。「用涉大川」而吉者,下學而上達,日見不足則日益,雖以涉浩渺無窮之域,而馴至之,無不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處位最下而以柔為道,曰「卑」。「牧」,養也。若牧人之養牛羊,謹司其放佚而慎調其芻秣,積小以成大也。 六二,鳴謙,貞吉。(鳴音命。) 「鳴」,鳥相呼告也。九三為《謙》之主,二近而承之,上六其應;九四為《豫》之主,初六其應,皆相應求者也,故曰「鳴」。自見不足,呼三而告之,以求益也。二與三同體,三以陽道下濟,不吝其勞,二雖求益,而當位得中,受《艮》之止,則鳴而不失其正,非以貧約屈節而媚非其類者也,故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中心」,亦志也。「天道下濟」,故得益而志遂。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勞謙」者,有勳勞而自居不足也。三以一陽止於其位,群陰方在貧寡,己力任其勞而匡濟之,乃退居三陰之下,有勞不伐,君子之所以終其德業也。老氏處□而不敢為天下先,以避艱難而自居于泰,君子、小人義利公私之別,於斯辨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民」,謂陰也。勞而能謙,謙而不避其勞,下濟而光明,群陰皆順之,所以有終而吉。 六四,無不利,撝謙。 內卦《謙》德已成,至於四則出以接物矣。順人情之好,避鬼神之害,柔遜退讓,無不利矣。然必推廣《謙》道,撝散而平施之,勿侮鰥寡,勿畏強禦。如恃《謙》為善術而固守之,則為奄然求媚之鄉原,逮乎物求無厭,而不容已於侵伐行師,《謙》不終矣。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斟酌其可謙而順施之「則」,無不利矣,而尤必撝謙。君子之謙,非但以求利也,求得其理而平施之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陰本「不富」,然六五居中,有容畜之道,亦足以富;而上六儉吝,成不足之勢,則其為謙為少,皆「鄰」使之然也。人情雖惡盈而好謙,而頑民每乘虛以欺其不競,則欲更與謙退而不得,而侵伐之事起矣。漢文賜吳王以幾杖,而吳卒反,蓋類此。以其自居卑約,本無損於物,則用以侵伐,而師直為壯,無不利矣。然而非君子之道也。君子為不可犯,而乃以全天下之頑愚。不善用《謙》,以致稱兵制勝,是鷙鳥之將擊而戢翼,猛獸之將攫而卑伏,雖利,而亦險矣哉!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謙而猶不服,則征之必利,吳王所以卒死于漢文之柔。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上六雖與三為應,呼告以不足,而天道下濟,終不益之。弱而無援,豈必四海之廣哉,近而在國之邑,且有欺而叛之者。柔之極,必激而為慘,勢且不容已於征伐。屈極必伸,可以得利,乃較之六五,害愈迫而道愈衰矣。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不能如六二之得志,近者且不服,則惟利於行師,征之而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