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彌利堅國東路二十部(3)


  紐育部,東界窪門、馬沙朱碩士、袞特底格,南界賓西爾窪尼、阿紐惹西,西北皆界英國新地。幅員四萬五千六百五十八方裡,戶百九十一萬八千六百口。域內多山,地亦平曠。山以朗答峰為最高,約三百餘丈。河以赤臣河為最要,長三百二十五裡。此外河湖盡通舟楫。始蘭頓之人於千六百九年(明萬曆三十七年),開闢紐育,千六百六十四年(康熙三年),設官治理。迨各部背英,而紐育亦於千七百七十五年(乾隆四十年),歸附彌利堅國。英國以紐育本我自墾之地,不甘遽葉,故興師報復,大受荼毒。領小部落二十有四,以紐育為首區。設立正總領一人,副總領一人,均由人民公舉。其立法之官,一曰西業,一曰阿新墨裡。西業四年一易,阿新墨裡一年一易。其審判訟獄者又分大小,即由西業選充,如大者果能供職,至六十歲始更易,小者五年即更。其推舉必須白人年逾二十,居本部經一年者,方能出書薦人,否則不得預也。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文學日盛,書館萬有一百三十二所,學童五十四萬一千四百,費用銀四十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員。尚有各技藝館,不在此數。先浚運河,費官銀千餘萬員。其通各部車路多鐵鑄成,費亦不貲。土產銅、鐵、鉛、鹽、牛、馬、豕、羊、匹、頭、玻璃等類,計每年工作之物約值銀六千餘萬員,未成器皿,亦值銀四千餘萬員。各家造織粗呢等物,亦值銀二百餘萬員(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嘉靖二十四年,伊大裡人始至新約基寄居,為荷蘭服役。其時地屬荷蘭,故稱之曰新荷蘭。迨後順治年間,英吉利人逐荷蘭而奪有其地。英國王分封其昆弟名約者主之,與荷蘭久戰爭,終為英吉利所得,名之曰新約基。其疆域有如中國之福建省,地形三角,惟東南角為海島。東界幹尼底吉、馬沙諸些、華滿等三部,東北角直至西南角,皆連幹那大地,南接邊西耳文、新遮些二部。土地高下不一,惟東多峻嶺。大者名亞罷拉既俺山,河不勝數,大者名活得遜河,自北流出千里入海,河闊三四裡,來往洋艦可納。於半河有瀦瀑布之湖,名曰畜治。又西北之湖有二:一名晏爹利珂,一名伊裡其。二湖之界半屬部境。晏爹利珂湖,比于中華之鄱陽湖尤大。其水出而西流,其瀑布自上而下,高十六丈,聲聞數十裡。其地自南而北,千百餘裡,故北之寒甚于南。每冬春之月,河冰可行車。水有可作鹽,有可作藥者,惟作鹽更佳,每年約賣數十擔。民耕種者居四之三,以地為田者居四之一。又部中首領,欲人設農圃會,故每部立一會。首領每年共送銀一萬員。其貿易為二十六部之最。土產出賣,每年共銀二千三百餘萬員,進口之貨變價約銀三四千萬。各行工作會所約二百,每年賣出棉布約三百萬,嗶嘰約三百萬,鐵器約四百萬,帽約三百萬,熟皮約三百萬,所作之靴鞋約共五百萬,所作之白紙約共五十萬,玻璃約二十萬。其運貨,河有火船,陸有火車。若速行,每點鍾可五六十裡,慢行,每點鍾可三四十裡。內分中部五十六,小部七百六十二,居民百九十一萬三千五百零八口。會城亦名新約基。在東南活得遜河口之東,千二十六部城池形勢,當推此城為首。城南港口可納洋舶,每月數百艘,皆可駛至城下。城外更有各市鎮。逾河而北數百里,一鎮名阿爾巴尼,一鎮名推來者是也。部內總制等官,皆以二年為一任,二年後複選。議處三十二人,分四班,每班四年為一任,首班任滿,則二班升為首班,別選八人為四班,周而復始。參議百二十八人,每年一任,會議以正月為期。按察院之大者有四:一、內巡撫一員,議處三十一員,正按察一員,副按察三員,每事皆會審定議。一、內按察一員,省內各事,皆專自辦理。一、內按察三員,每事商辦。一通部分為八巡道,每道一按察院。所有道內各事,皆自查辦,其外州縣司等小察院亦有四。每年大小學館費銀約一二百萬圓。國中有一演武館,在省內活得遜河傍,地名西角。內為師者三十人,學習者二百五十餘人,學刀槍炮械軍器(今補)。

  紐惹西部,東界海,南界地那窪,西界賓西爾窪,北界紐育。幅員七千二百七十六方裡,戶三十二萬八百二十三口。北多大山,而平地多沃衍。有巴沙益河,總受各水,匯成深潭,澄泓涵演,怡人遊眺。其初開地者一為綏林之人,首墾南隅沙臨之地。嗣有荷蘭人開闢東北。千七百二年(康熙四十一年),始歸英吉利管轄。迨各部落叛英吉利,遂即率眾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八,以特連頓為首區。設立總領,及立法之岡色爾,並總會公署一所,均由民人公舉。其審判訟獄者,即由總領等選充。上等者七年一更,次等五年一更。國人須年逾二十,曾納丁糧者,方准出書薦人。若婦人黑人,皆不得預。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禁販人口。近來文學亦有起色。產鐵、白鉛、石板、匹頭等類。車路亦皆治鐵為之(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天啟四年間,大尼國人始至新遮些寄寓,其後英吉利、荷蘭、瑞典等國人漸至,其後英吉利盡逐各國自立一部,近始歸美理哥。其地延袤比浙江五分之一。東南瀕海,北接新約基,西接邊西耳文。內分中部十三,小部百二十,居民三十二萬七百六十九口。西南有底拉華小港通海。東界海,皆沙漠無山,惟近西有小山。其東沙漠之地,夏令炎熱倍于他方。由東而西地漸高,則炎熱漸減。地土不美,耕種無多,工作貿易則勝別部。會城名鐵鍊遁,其城近于底拉華(今補)。

  賓西窪尼阿部:東界紐惹西,南界馬裡蘭窪治尼阿,西界阿西阿,北界紐育。幅員四萬七千方裡,戶百有三十四萬八千二百口。城內有墨魯山,高百餘丈。此外大山尚多,未及測量。河澤雖多,不甚長廣。如底臘窪河最巨,亦僅長三十餘丈。其初開地者,本綏林之人。至千六百八十二年(康熙二十一年),為英吉利將官威廉邊所據。千七百九十年(乾隆五十五年),始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七,以哈裡士麥為首區。設總領一人,並總會公署一所。內有西業裡勃、裡先特底甫兩官,贊襄諸事。均由人民公舉,三年一更,如各部例。先日文學迂劣,千八百三十六年(道光十六年),漸見起色。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土產鐵、煤、鹽、馬、牛、羊、磁器、布匹、大呢、玻璃、苧麻等,五穀尤豐。車有鐵路,可通近部(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邊西耳文之始,原康熙十九年,我國未立首領之際,尚屬英吉利。於是有英吉利人姓邊者,其父曾為水師大將,征伐捕盜,有勳勞于國,故以其地封其子。至康熙二十年,有船三隻。至二十一年又有邊船自至,其時尚未有歐羅巴人至此。土曠人希,故邊向土人買此野地,今名之曰邊西耳文。譯雲邊之林野也。東接連新遮些省,東北接連新約基,西北直接伊裡湖,正西界阿嘻阿、費治彌亞二地,南界連費治彌亞、馬裡蘭、底拉華等三地。較之浙江略廣。有押罷拉既俺山,自東北至西南闊數千里,高三四百丈,城不瀕海,惟西北有伊裡大湖,東有新遮些交界之底拉華河,其河水出而下注至省城之底拉華大灣。是故洋舶常至城外。又押罷拉既俺山,有濕布下蘇貴哈那大河,由此而南注馬理蘭部境東。不暑不寒,與新遮些無異,惟城外峻嶺,則寒較勝。然過此以往,至西則又和暖,地土肥瘠,則東勝於西。山中多樹木禽獸,而煤更盛,甲于諸部。土人每常掘地四五十丈取水作鹽,亦有水可作藥者。耕種不甚加意,以其地太廣也。五穀以麥為多,果實以桃、梨、蘋果為盛。工作則有呢絨、布匹、玻璃、鐵器、木器各等,又有作煙櫃之所,其煙櫃在車則雲火輪車,在船則曰火輪船,此皆賴水烝之力,旋轉而行。部內分為二巡道,五十一中部,五十一小部,居民百三十四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口。城介底拉華灣、底拉華河之間,名曰費拉地。費至海約四五百里,城居底拉華河之西,四圍皆九裡十裡方平,街衢廣五丈至十一丈,無曲道小巷。省西有小河,河四十裡外之上流,清如瀑布,於此有水車渡其水,上進至一小山,山上有池,池外有大鉛管貫入,而複渡其水出也。其鉛管斜下,透入城中地底,如中華之溝渠。由是各家地下,皆有鉛管引水,各街地下,亦有鉛管分流也。又街中家家各豎一管,以截其水,管上有一扭准,如欲放水,則扭出其准,欲止其水,則扭入其准。故炎夏洗街,家中用水,皆于此管焉。其管或鉛或瓦為之,非比地下之必以鉛為也。省城內有一博物院,廣聚天下出類拔萃之人。官員每年以十二月會議,餘與馬沙諸些無異。大書院有七,每院為師者三四人,從學者一二百人。鄉中學館,在前時無多,今土人合議,各人捐輸,竟有一人樂助銀二萬者,餘亦捐題不少,教會遂多至八九百所焉(今補)。

  地那窪部,東界海,西南皆界馬裡蘭,北界賓西爾窪尼阿。幅員二千一百二十方裡,戶七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地勢平蕪,南多潮濕,河渠不多,其大者墨蘭地溫河。不與他國貿易,惟與近部舟貨往來。千六百二十七年(明崇禎七年),始有綏林之人,開闢其地。千六百六十四年(康熙三年),歸於英國。千八百三十年(道光十年),始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六,以那窪為首區。設總領一人,四年一易,薦舉如前例。書館百有三十三所,需費銀十八萬員。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土產大呢、布匹、鐵器等(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明萬曆年間,瑞典王遣使渡海至新瑞典地,後順治九年,為荷蘭人所奪,至康熙間複為英吉利人轉奪,改名曰底拉華。于二十六部內羅底島極小,而底拉華次之,僅當浙江省二十分之一。東與洋底拉華灣等分界,北與邊西耳文為界,西南接馬理蘭。內分為三中部,二十四小部,居民七萬六千七百三十九口。水路通海,通底拉華灣,並有數小河交匯,其運河長六十裡,廣十丈,深一丈。有山不高。地則西北為佳,東南時虞漲潦,土既不美,耕種者稀,工作貿易亦然。境內一城,名曰多發。官員、學館、教會皆與邊西耳文無異,惟大學未有建設,緣始與邊西耳文本為一部,後分為二,故土人之規模動靜,皆大同小異(今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