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附補落伽山及溜山



  (補落伽山,一名普陀山)

  《大唐西域記》:南印度瀕海,有株剌耶山,產龍腦香,山東有布吐落迦山,頂有池,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從此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迦羅國路。從此入海,東南可三千餘裡,至僧迦羅國。《唐書》師子國,亦南印度之境也。國周七千餘裡,昔本寶渚羅刹居之,前王僧伽剌治兵浮海而往,誦咒奮武,遂有其國。其王即釋迦佛之前生也。案:補落迦山在南印度瀕海之岸,非島也。由此下海,乃至錫南山島,故別載之。

  《海島逸志》曰:穆迦濱於南海,真佛所居。山極高峻,遍地黃金、美玉,百神守護,不得取也。真修者,必登穆迦,禮拜真佛,持齋受戒,數年而出,人皆稱曰老君,自能降神伏怪,驅邪斬鬼,手持念珠,慈悲可掬,見者知其有道。案:此即南印度瀕海之落迦山也,非錫蘭島。

  《明史》:溜山,自錫蘭山別羅裡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自蘇門答剌過小帽山,西南行十晝夜可至。永樂十年,鄭和往賜其國,自後三貢,並與忽魯謨斯諸國偕。宣德五年,鄭和複使其國,後竟不至,其山居海中,有三石門,並可通舟,無城郭,倚山聚居,氣候常熱,土薄穀少,無麥。土人皆捕魚,暴幹以充食。王及群下,盡回回人。婚喪諸禮,多類忽魯謨斯。山下有八港,各以溜名,或言外更有三千溜,舟或失風,入其處,即有沉溺之患。

  魏源曰:五印度之地,惟南印度鬥出大海,形如箕舌,似中國之登萊,而補落迦山,則猶登州之成山。其錫蘭島之楞伽山,則四面皆海,猶瓊州、臺灣也。普陀之在西藏、在浙江定海者,皆後出附會,惟此近翔實。以非西夷市舶所集,故無述焉。獨是錫蘭島,逼近印度,史稱地廣富庶,亞於瓜哇。南懷仁、艾儒略均圖述之,何以亦闃然,于英夷據印度之後。惟《地理備考》以榜甲剌等十九部為印度公司兼轄之地,以錫蘭島為土君專轄之地,其言較核于諸夷書,蓋南洋鬥出瀕海之岸,為大西洋各國市埠環峙,有英吉利埠,有荷蘭埠,有佛蘭西埠,有彌利堅埠,有葡萄埠,岸市盛,故島市微矣。溜山諸島林立,環錫蘭山,而《地理備考》謂錫蘭山四面千嶼環之,其人物生殖者,惟四五十島,亦最切南洋之形勢。談印度者,可無唐棗鑿空之憾焉。

  案:海間小島,名目實繁。西人以意命名,不能劃一,大約大則百里,小則數十裡,洲嶼星列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