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恒河考下


  問:曰《漢書》往罽賓,有懸度之險,晉法顯亦曾經其地,述之曰,厓岸險絕,石壁千仞,下有水名新頭河,鑿石通路,躡懸縆,過沙河兩岸相去八十步,渡河到烏萇國,即北天竺。是懸度、蓋度新頭河往印度必由之險,而元邱長春、劉鬱之西行,及乾隆中官兵之追霍集古,皆往反此河,曾無躡縆緣笮之事,豈陵穀遷變耶?

  曰:《水經注》言懸度在烏秅之西,烏秅,今巴達克山也。官軍追賊,僅至巴達克山東北交界,安能即至其西境之懸度乎?《漢書·罽賓傳》曆三磐石阪,臨崢嶸不測之深,步騎繩索相引,二千餘裡,乃到懸度。是其地距龍池甚遠,故《法顯傳》逾蔥嶺後,又西南行十五日,始至懸度焉。我軍追賊,至蔥嶺之阿爾楚山,又三日即追戰于伊西庫洱河,其兩岸即和什珠克嶺,近在大龍池之西,巴達克山之東北,距法顯所渡,尚隔十餘程。故《皇清四裔考》曰,蔥嶺西有河北流經巴達克山、博羅爾兩部之間,北入伊西洱泊。其北鄙之城曰瓦漢,將軍富德移檄索其獻俘,而進軍瓦漢以待之。蓋駐軍其國北境,未抵其國都也。至邱長春,初從鐵門逾阿母河,至印度北雪山行在,不言過印度河,及歸,從他道過石峽,有石樑橫其上,下流甚急,賦詩有「水北鐵門猶自可,水南石峽更堪驚」之句,則明指阿母河以南之印度河矣。其後次再赴行在,舟濟阿母河後,夜過班裡城,又東行數十裡,複過一水,馬僅能度。則又涉印度河矣。長春兩逾印度河,而一由石樑,一則馬涉,是皆印度河上源,其水尚淺,又何曾至烏秅以西下游之懸度乎。不但此也,即《唐玄奘使西域記》亦未經懸度,蓋玄奘由鐵門過䌸芻河,南度大雪山,即邱長春所經之路,法顯則順河北岸西行,故未經鐵門,亦未逾大雪山,其程途有上下游之別,非往北印度者必經懸度之險也。以地望推之,鐵門在䌸芻河北,納林河南,迫近賽馬爾罕,當在今敖罕南境。懸度則在今巴達克山西境,愛烏罕東境,恒河蓋貫二部,而南經克什彌爾之東,以入痕都斯坦,其通舟當在懸度下游以後。漢唐時往罽賓者,憚大雪山之阻,故繞其下游。唐以後多逾大雪山,至北印度,故不繞懸度也。《外國史略》曰,印度東南北俱高山,惟中央平坦卑濕,片地皆支江,可以灌溉。其水漲時壞田,旱易淺涸,雨則驟潦,家家以小舟往來,鄉村亦無高阜,江河遷徙無常,滄桑陵谷盈涸時有。故知東西恒河之通流斷在懸度以後,不在懸度以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