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絕對之探求 | 上頁 下頁 |
二十三 |
|
克拉埃太太堅持秘密奉行宗教儀式的原則。她的神師在她家幾乎無人認識,這是他第二次登門;但是在這兒如同在別處,一見叔侄二人,人們定會為之動容,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德·索利神甫,一位滿頭銀絲的八旬老人,面容衰老,生命似乎退隱到兩隻眼睛裡。他走路很吃力,因為兩條細腿中有一條的末端是一隻畸形得十分厲害的腳,包在類似絲線口袋的東西裡,沒有侄子攙扶,他只得使用拐杖。佝僂的背,乾癟的身軀,讓人看出天生脆弱多病的身體被鋼鐵般的意志和保存這種意志的貞潔的宗教精神所左右。這位西班牙教士人才出眾,具有高深的學問,真正的虔誠,淵博的知識,先後當過多明我會修士、托萊多赦罪院的負責主教,和馬林總主教教區的代理主教。如果沒有法國大革命,他本可以仰仗卡薩-雷阿爾家族升任最高教職;但他的學生小公爵的死令他悲痛萬分,從此厭惡積極的生活,全部精力用於教育自幼便成孤兒的侄子。在比利時被征服的時候,他成為克拉埃太太固定的懺悔師。德·索利神甫從青年時代起對聖泰蕾絲①表現出巨大的熱情,這種熱情和他的思想傾向一同把他引向基督教教義的神秘部分。在布裡尼翁小姐②以及受到神啟的靜修派作家們信徒最多的弗朗德勒,他找到了一群醉心於他的信仰的天主教徒,他自願留了下來,尤其因為他被這個特殊的宗教團體視為家長。儘管費訥隆③和居榮夫人④遭到貶責,在這個宗教團體裡人們繼續遵從神秘主義者的學說。他的生活習慣刻板,一生堪稱楷模,據說產生過精神恍惚。儘管一個如此嚴厲的修道士理應超然物外,但是對侄子的鍾愛使他十分關心自己的利益。涉及慈善事業時,老人先要本教區的善男信女分攤捐款,然後再動用自己的財產,由於他的家長權威得到公認,用意純潔無私,目光敏銳準確,所以人人滿足他的要求。要對叔侄二人之間的反差有個概念,必須把老人比作長在水邊的空心柳,把年輕人比作鮮花盛開、挺拔的莖從長滿苔蘚的樹中抽出、仿佛要把樹幹拉直的犬薔薇。 ①聖泰蕾絲(1515—1582),西班牙加爾默羅會修女,是整頓復興該會的重要人物。 ②布裡尼翁小姐(1616—1680),生於法國裡爾,自幼遁世並閱讀神秘主義著作,主張拋棄一切禮拜儀式,崇奉內心的神秘宗教信仰。 ③費訥隆(1651—1715),法國作家,路易十四之孫勃艮弟公爵的家庭教師,康佈雷大主教。他主張教會擺脫政府控制,宣揚與靜修派相近的主張。一六九九年教皇應路易十四之請,譴責他的著作《釋眾聖關於內心生活的語錄》,他的職銜和津貼也被剝奪。 ④居榮夫人(1648—1717),法國神秘主義者,一度得到費訥隆的支持。她的靜修派主張受到教會的貶斥,本人曾多次被投入巴士底獄,獲釋後又遭流放直至去世。 埃瑪紐艾爾在叔叔的嚴格管教下長大,叔叔把他帶在身邊,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婦看守一名處女。他極為敏感,充滿帶點懵懵懂懂的天真,這些在所有年輕人身上盛開一時的鮮花,在受到宗教原則哺育的心靈中卻常開不謝。老教士壓制了他的學生淫逸感情的流露,用無休止的工作,近乎修道院的紀律使他做好承受人生苦難的準備。這種教育將把一張白紙般的埃瑪紐艾爾推向社會,如果他初次愛上一個好人將會使他幸福,同時這種教育賦予他天使般的純潔,使他渾身散發出少女具有的魅力。一雙怯生生的眼睛,卻蘊含著堅強果敢的靈氣,射出的光芒在心靈中震顫,有如水晶的聲音在耳膜中傳佈聲波。一張富於表情的臉,儘管十分端正,引人注目的卻是輪廓的極為分明,五官安排的得當,以及內心的寧和所賦予的無比沉著。他臉上的一切都很和諧,黑髮、眼睛和棕色的眉毛更襯托出白皙的皮膚和紅潤的面色。他的嗓音是人們期待一張如此俊美的面孔所該有的嗓音。女性十足的動作與他的悅耳嗓音和脈脈含情的明亮目光十分相稱。他似乎不知道他那帶點憂鬱的持重態度,謹慎的言談和他對叔叔畢恭畢敬的照料激起了別人的好感。他注意觀察老神甫的蹣跚步履,跟著他因疼痛而歪歪斜斜的步子以免妨礙他行走,遠遠望著有可能絆叔叔腳的東西,領著他走最平坦的路。看到這些,不可能不承認埃瑪紐艾爾具備那種把人變成高尚造物的寬厚情感。他不加評判地愛他叔叔,對叔叔惟命是從,決無異議,他顯得那樣高大,人人希望他的教母為他起的動聽的名字註定他有不平凡的命運。①無論在自己家裡抑或在別人家裡,當老人表現出多明我會修士的獨斷專橫時,埃瑪紐艾爾有時會不卑不亢地昂起頭,好象如果對手是另外一個人的話,他要表明自己的力量,注重情感的人此時無不深受感動,正如藝術家看見一部偉大作品時深受感動一樣,因為美好的情感對心靈發出撞擊,通過其活躍的構想並不亞於通過藝術的成果。 ①法語中「埃瑪紐艾爾」的意思是「上帝的恩惠」。 埃瑪紐艾爾前次陪叔叔到女懺悔者家裡來是為了看克拉埃公館的畫。瑪格麗特聽瑪爾塔說德·索利神甫在畫廊裡,她很想見見這位名人,便找了個騙人的藉口去見母親,以便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她裝出年輕姑娘用以把自己的欲望藏得嚴嚴實實的輕率樣子,莽撞地走進來,在穿一身黑衣、腰彎背駝、面如死灰的老人身旁,遇到了埃瑪紐艾爾那張光鮮動人的面孔。這兩個人同樣年輕、同樣天真的目光流露出同樣的驚訝。埃瑪紐艾爾和瑪格麗特大概在夢中已經見過面了。兩人全垂下眼睛,然後又用同一個動作抬起,洩露出同一種心曲。瑪格麗特挽住母親的胳膊,裝出舉止自然的樣子低聲和她講話,可以說躲到了母親的卵翼之下,同時又以天鵝的動作伸長脖頸,好再見到一直攙著叔叔胳臂的埃瑪紐艾爾。經過巧妙的安排,畫廊裡微弱的光線照亮了每一幅畫,但它又給令膽怯者大為快樂的暗遞的眼風打了掩護。兩個人大概誰也沒有走到——哪怕在思想上——開始一場戀情的如果這一步;但兩人全感到了令人心旌搖搖的內心騷動,年輕人出於喜好或廉恥心,對這種騷動向來守口如瓶。第一個印象引起了久受抑制的感覺的氾濫,在所有年輕人身上繼之而來的,是音樂的第一陣號聲使孩子們產生的那種半帶傻氣的驚訝。在孩子們當中,有的又笑又思索,有的思索完了再笑;但那些心靈註定以詩歌和愛情為生的孩子久久地傾聽,用一個眼神再次要求聽到悅耳的曲調,在這眼神中已經燃起快感之火,對無限的好奇心開始露頭。如果我們無法抗拒地喜愛兒時到過的地方,深諳和諧之美,如果我們快樂地回憶起樂師乃至樂器,那又如何禁止自己去愛第一個向我們揭示生命樂曲的人呢?我們從中汲取了愛情的第一顆心不是和祖國一樣嗎?埃瑪紐艾爾和瑪格麗特互為這個喚醒一種感官的悅耳的聲音,這只撩起如雲似霧的輕紗,指點沐浴在正午似火驕陽下的河岸的手。克拉埃太太在基德①的一幅描繪天使的畫前請老人止步,瑪格麗特伸出頭去想看看埃瑪紐艾爾有何感想,年輕人也在尋找瑪格麗特,以便把油畫的無聲的思想和造物的活生生的思想作一番比較。兩人對這不由自主的和令人心醉的恭維心領神會,細細地品味著。老神甫一本正經地讚揚這幅優美的作品,克拉埃太太和他應答著;兩個孩子卻一聲不響。這就是他們邂逅的經過。 ①指基德·雷尼(1575—1642),意大利畫家,新古典主義的先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