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自清傳 | 上頁 下頁 |
六八 |
|
他從成都看到的「吃大戶」情況想到現在,心中感到非常吃驚:「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想不到吃飯更難,沒飯吃的也更多了」。6月24日,他簽名呼籲和平宣言,反對內戰,又到新林院北院訪問同事,請他們參加簽名。接著,寫了一篇《論吃飯》的文章,為千百萬饑民呼籲,向反動當局進行不調和的鬥爭。文章抓住當時「吃大戶」這一典型事件,針對吃飯問題,抒發議論,支持廣大民眾為求生存的正義行動,從而揭露了「更其動亂」的黑暗現實。文章中心命題主要論述「吃飯第一」的道理,維護人民的「吃飯權」,他說,吃飯是人情,是為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廣大饑民「吃大戶」的舉動,正是合理的行為,這是「天賦人權」。文章尖銳指出:學生寫出「饑餓事大,讀書事小」的標語,工人喊出「我們要吃飯」的口號。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回一般人民公開的承認了吃飯第一。 這篇文章的深刻處在於它通過「吃大戶」事件,透見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本質,把握住整個時代潮流,配合了當時反饑餓、反迫害、爭民主、求解放的鬥爭。為什麼抗戰勝利後,人民生活越來越貧困呢?文章從具體事實出發,深刻指出,是統治者「多吃多喝,就有了少吃少喝的人;少吃少喝的自然是被治的廣大民眾,」人民吃大戶的原因是「被迫得無路可走」。朱自清在文章裡,熱烈讚揚了人民的覺醒和偉大的集體力量,他直言宣告,人民這種為維護吃飯權的革命行動,是「法律」和「官兒」壓不下的,這因為「群眾就是力量!誰怕誰!」他激情地歌頌人民「不能再安貧樂道」,也「不能再安分守己」的集體鬥爭精神。他對群眾鬥爭的前途充滿了信心:這集體的行動是壓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飯吃的那一天。 這種聲音,這種精神,是他前所未有的,他終於在鬥爭中發現了力量的源泉。在這篇文章中,朱自清運用了自己豐富的知識,為現實鬥爭服務,他時而說古,時而論今,從遠古一直談到抗戰「吃飯更難」的現實,從歷史角度論證民與士對吃飯問題認識的變化,洋洋灑灑,順理成章,有力地闡明了「吃飯第一」的道理。他絕非為說古而說古,而是從現實出發,由今而想古,說古而涉今,他廣采古今事例,把論古與說今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從大量歷史事實中去加深對現實的認識。《論吃飯》不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反映了朱自清後期雜文的風格特色。 當時,為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朗誦詩創作十分流行,清華學生也經常召開詩歌朗誦會。朱自清對朗誦詩有點懷疑,覺得它不是詩,至少不像詩。但在參加了幾次朗誦會後,漸漸感到它和有些詩比起來不覺得好,但聽起來卻不錯。這使他想起1945年昆明西南聯大的一次晚會上聽聞一多朗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他從聞一多的抑揚頓挫的聲調裡,切實地領會到這首詩的深刻的情調,晚會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朗誦變成當晚最精彩的節目。從此,他逐漸改變看法,認為有些詩是在朗誦裡才能顯現出好處來的,「這種朗誦詩大多數隻活在聽覺裡,群眾的聽覺裡;獨自看起來或在沙龍思念起來,就覺得不是過火,就是散慢,平淡,沒味兒。對的,看起來不是詩,至少不像詩,可是在集會的群眾裡朗誦出來,就確乎是詩。這是一種聽的詩,是新詩中的新詩。」它的特點是,「說出大家要說的話,聽的是有話要說的一群人」。他自己也開始實踐,在課堂上朗誦何達的詩給同學們聽,效果很好。 一天,他去北大參加一個詩歌晚會,聽到朗誦《米啊,你在哪裡?》感到很好,雖然有點標語口號似的,但短小精悍很有勁兒。散場之後,和一位朋友邊走邊討論,朋友承認朗誦詩的效用,但覺得這只是為時代所需要的,不能永久存在下去。朱自清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集體化似乎不會限於這個動亂的時代,這趨勢將要延續下去,發展下去,雖然在各時代各地域的方式也許不一樣。那麼朗誦詩也會跟著延續下去,發展下去,存在下去,——正和雜文一樣。」他從實踐觀察中認識到朗誦詩的價值:朗誦詩是群眾的詩,是集體的詩。寫作者雖然是個人,可是他的出發點是群眾,他只是群眾的代言人。又說: 朗誦詩要能夠表達出來大家的憎恨,喜愛,需要和願望;它表達這些情感,不是在平靜的回憶之中,而是在緊張的集中的現場,它給群眾打氣,強調那現場。為了支持朗誦詩,他托人設法在「星群出版社」出版何達詩集《我們開會》,還特地寫了一篇《今天的詩》,熱情地做了評介:「抗戰結束了,開始了一個更其動亂的時代。這時代需要詩,更其需要朗誦詩。三年了,生活越來越尖銳化,詩也越來越尖銳化。不論你傷腦筋與否,你可以看出今天的詩是以朗誦詩為主調的,作者主要的是青年代。」又說,「傳統詩的中心是『我』,朗誦詩沒有『我』,有『我們』,沒有中心,有集團。這是詩的革命,也可以說是革命的詩。」這些都真切地表明他的文藝觀在實際鬥爭中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為人生的詩人,進而成為大眾的詩人了。 在中國文學史教學中,他也輸進新觀點和新內容。他說:「人情或人性不相遠,而歷史是連續的,這才說得上接受古文學。但是這是現代,我們有我們的立場。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場,再弄清楚古文學的立場,所謂『知己知彼』,然後才能分別出那些是該揚棄的,那些是該保留的。弄清楚立場就是清算,也就是批判;『批判的接受』就是一面接受著,一面批判著。自己有立場,卻並不妨礙瞭解或認識古文學,因為一面可以設身處地為古人著想,一面還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場上批判的」。以這種進步觀點和態度從事教學,使古文學和現代不脫節,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這時,有件事使朱自清特別高興,那就是經過幾個月的奮鬥,聞一多全集整理已近竣工。5月25日下午,朱自清邀請了中文系同人12位,集體校對遺稿,重新編排全集次序。對聞一多全集的編輯,他花費了很多精力,他總感到聞一多「是個集中的人,他的專心致志,很少人趕得上。研究學術如此,領導行動也如此。」他還記得,在雲南蒙自的時候,聞一多住在樓上,終日做研究工作,一刻也不放鬆,除上課外,絕少下樓,所以被同事戲稱為「何妨一下樓主人」。朱自清認為就因為聞一多「能這麼集中,才能成就這麼多」,這半年來,他細讀聞一多手稿,越發感佩不已,覺得他「見解固然精,方面也真廣,不折不扣超人一等」。對於這樣豐富的手稿,他簡直不知從何下手了。整理過程也極艱苦,第一批稿子從昆明運來時,箱子進了水,有些黴得揭不開,編委會趕緊請專門的人來揭,有的揭破了些,有的幸而未破,也斑斑點點的,幸而重要的稿子都完整,不致妨礙編輯工作的進展。開頭,朱自清擬了一個目,全集由家屬和開明書店接洽出版,委員會則集中整編幾部未完成的遺著上,因而決定分工負責,他自己總其成。計分神話與詩、古典新義、唐詩雜論、詩與批評、散文、演講錄、書信、詩選與校箋等八個項目,將古代與現代打成一片,成為「詩的史」。全集擬目由天津文匯報發表,徵求讀者意見,希望他們能夠鈔寄聞一多遺文,結果來信員然不多,而增加的文篇卻不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