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自清傳 | 上頁 下頁
二三


  這是他在6月10日為五卅慘案而作的《血歌》中的一段。在這首詩裡,他一改過去的詩風,以簡短的句式排列,形成急促的節奏,如急雨,如戰鼓,激勵人們去向帝國主義者進行拼死的決鬥。在詩的最後,他狂呼「起喲,起喲!」鼓舞人們奔向反帝鬥爭的前列。過了幾天,他又寫了一首《給死者》:

  你們的血染紅了馬路,你們的血染紅了人心!
  日月將為你們而躲存!
  雲霧將為你們而彌漫!
  風必不息地狂吹,
  雨必不息地降下!
  黃浦江將永遠地掀騰!
  電線杆將永遠地抖顫!
  上海市將為你們而地震!
  ……

  朱自清以豐富的想像,沸騰的激情,表達了自己為「五卅」死難烈士無限悲慟的心情,表現了全民族的哀痛和怒忿。「五卅」慘案猶如一塊巨石,擊碎了朱自清本已平靜的心境,熱血又在血管裡奔突,思緒萬千,起坐不寧。6月的一個晚上,他在寂寂的靜夜裡,陷入了沉思,忽然間他想起了去年暑假到南京開中華教育改進會第三屆年會時在上海所遇到的一件小事。有一天,他在一路電車裡,看到一個西洋人帶著一個小男孩坐在他對面,那孩子面頰白中透紅,金黃色眼睫毛長長的,表情和平而秀美。他感到這外國小孩很可愛,不免多看了幾眼。誰知到站時,那小孩突然將臉伸過來,藍眼睛瞪得大大的,表情粗俗而兇惡。他的眼睛似乎在說:「咄!黃種人,黃種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電車一停,他勝利地掉過頭去,牽著大人的手走了。朱自清覺得這完全是一種「出其不意」的襲擊,這突然的一擊,使他張皇失措,感到空虛而壓迫,連呼吸都不自由了。猛然間他腦際萌發一種迫切的國家之感:「現在還是白種人的世界」!河漢渺遠,冰輪沉落。

  蒼茫一片的白馬湖,在六月晚風的吹拂下,微微地呻吟著,沉沉地睡去了。朱自清還毫無倦意,他慢慢地抽著煙,撥開記憶的濃霧,繼續思索。他抓住那一次偶然的遭遇,運用理智的利刃,層層剖析,從小孩輕蔑的目光,想到為什麼他小小年紀竟敢如此驕傲地踐踏中國人?他發現其原因就由於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勢和國家的強力」來欺侮他國人民,而這又因為他的父親、戚友、老師,乃至四周同種的人,一貫是「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所讀的書也都「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

  是呵,這就是他的家庭、學校、環境,長期以來對他耳濡目染的結果。他又從這次「襲擊」想到「許多次襲擊」,這就是帝國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和奴役,因此,這次「襲擊」絕非偶然,而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於是,他在那小孩眼光表情中,看到了「縮印著一部中國外交史」。層層剝進,一拆到底,他從這次個人遭遇想到國家民族的命運,從眼前現實追思過去的歷史,從抽象到具體,從偶然發現必然,從感性昇華到理性。在煢煢燈火下,他迅疾地寫著,他要通過這一有限現象的描寫,展現中國災難深重的現實情景,挖掘民族受屈辱被欺侮的歷史根源。這就是他前期有名的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在作品中,他寓大於小,啟示人們:在中國土地上,仍是白種人的世界,要使國家免於「被吞食危險」,就要「看看自己」,奮發自強。就在這時候,《我們的六月》出版了,這是朱自清和葉聖陶、俞平伯幾經商討後編就的。《我們的七月》出版後,銷路不是太好,印了3000冊,只賣了一半不到。有個朋友對朱自清說:「刊物似乎隨便了點,沒有小說的風味」。

  「《我們》並不隨便,或者因為小品太多了,故你覺得如此。」朱自清不同意他的觀點。

  朱自清認為「《我們》誠哉不偉大,但自附于優美的花草,亦無妨的」。俞平伯分給朱自清《我們的七月》版稅15元,他覺得太多了,只肯要10元,寫信對俞平伯說,「餘五元由兄拿或支配給其餘投稿者」。《我們的七月》的文章作者均不署名,讀者不習慣,議論紛紛,多方猜測。朱自清想,為了推廣雜誌銷路和給讀者以方便,還是署名為好,於是寫信和葉聖陶商量,不意葉聖陶仍堅持原來意見,朱自清遂向俞平伯闡明自己主張,但對過去不署名的原因也不予說明,因為「說得太乾淨了,顯然取巧,說得太老實了,亦易引人反感,不如不說的好」。由是,《我們的六月》的文章作者全部署名了,同時附錄了《我們的七月》的目次和作者的名字。在最後「本刊啟事」中,他做了這樣聲明:本刊所載文字,原O·M同人共同負責,概不署名。

  而行世以來,常聽見讀者們的議論,覺得打破這悶葫蘆很不便,願知道各作者的名字。我們雖不求名,亦不逃名,又何必如此吊詭呢?故從此期揭示了。

  《我們的六月》的作者比上一期多,朱自清的《血歌》刊在扉頁,而在目錄上卻沒有標出,這是因為刊物已經付印,為了配合五卅慘案的鬥爭,朱自清臨時決定將它加入的。在《我們的六月》中,朱自清的作品不多,除了《血歌》和一篇散文外,就是兩篇書評,一是為俞平伯的散文集《憶》寫的「跋」,一是為孫福熙散文集《山野掇拾》寫的評論。他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別人作品所反映的現實和所抒發的感情,以詩歌的語言抒寫自己的心得,把評論文章寫得如散文一般優美,內裡滲透了他對生活的見解和美學的情趣。他所追求的就是創新,「所有的好處都只是作者自己的發現」,所欣賞的就是個性,「愛的正是這個『自己』,可貴的也正是這個『自己』!」他所強調的,就是要深入實際作細緻的觀察,「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不注重一千一萬,而注重一毫一厘」,「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看出而後已,正如顯微鏡一樣」。他所希求于作家的,是能「於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不但文中有畫,畫中還有詩,詩中還有哲學」。這是他對別人更是對自己創作的要求,於中反映的是他對現實也是對文藝創作的態度。

  白馬湖的山還是那麼青,白馬湖的水還是那麼綠。正是初夏時節,百花爭豔,好鳥爭鳴,和風輕吹,風景迷人。但白馬湖已不如當初那樣使他感到「莫名喜悅」和「許多驚詫」了。生活情趣與以前也大不一樣。以往是:約兩個密友,吸著煙捲兒,嘗著時新果子,促膝談心,隨興趣之所至,時而上天,時而入地,時而論書,時而評畫,時而縱談時局,品鑒人倫,時而剖析玄理,密訴衷曲……等到興盡意闌,便各自回去睡覺……密友均已星散,這種雅趣自也不能複得了。在寂寞的白馬湖,朱自清又陷入了自我反思的苦悶之中。他隨著時光老人的導引,一步步追尋已失去的自己。自從走出校門之後,生命之樹又增加了五道年輪,但這幾年他做了一些什麼呢?生活擔子越來越重,就在五月間又生了一個兒子。為了養家糊口,這幾年來他挑著沉重的擔子,在各地遊轉奔波,在風塵中逐漸老去。他認為「人生如萬花筒,因時地的殊異,變化不窮,我們要能多方面的瞭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其真趣可言」。但命運之神給自己安排了怎樣的生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