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自清傳 | 上頁 下頁


  高等小學畢業後,朱自華考入了江蘇省兩淮中學(後改名為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他個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教師們的眼中,這個臉兒圓圓、身子結實的孩子,有點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學習認真,做事踏實,從不缺課。平時喜歡看小說,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頗有志向,曾自命為「文學家」。由於品行與學業俱優,畢業時,校方曾授予品學兼優的獎狀。當時有一位同學不服氣,認為學校不公,感到朱自華不及自己,但教師們都認為這位學生雖然各科成績均優,但英華外露,不如自華老實渾厚。

  「廣陵富佳麗,隋季此為京」。揚州在歷史上曾享有「淮左名都」的盛譽。山靈水秀,風物宜人,峰巒秀疊,園榭相連,「九裡樓臺牽翡翠」,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自古以來人才薈萃,文化發達,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均曾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城,在抵抗異族侵略戰爭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文物古跡。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華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

  朱家在揚州是個客籍,沒有親戚故舊,朱小坡在江西做事多年,遠離家庭,1912年菊坡公又故世了。人口日多,生計漸艱,家道一日不如一日了,因此他們的家與當地鄉紳望族毫無往來。在《說揚州》一文中,他回憶說:他們的雅事,如訪勝、吟詩、賭酒、書畫名家、烹調佳味,我那時全沒有份,也全不在行。

  由於沒有身世顯赫的靠山,也無舉足輕重的社會關係,因此難免要受到當地惡勢力的欺淩。辛亥革命那年,朱小坡生病在家休養,就讓一個鄉紳打著軍政府的招牌,敲去一筆錢。落寞的家庭,單調的生活,養成自華沉著倔強,疾惡如仇,潔身自尊的性格。當時他少年氣盛,血氣方剛,對社會上黑暗現象和市井俗氣,極為不滿,他最討厭揚州人的小氣和虛氣。所謂「小氣」,就是目光如豆,只圖眼前小利,所謂「虛氣」就是「大驚小怪、以少報多」,虛張聲勢。揚州有一個大官兒,常常坐著包車在街上飛馳,前面一個拉著,旁邊還有四個跟著車子推著跑,沿街辟辟拍拍,神氣活現,威風凜凜,出足風頭。對這種自我炫耀大耍氣派的「虛氣」,少年朱自華深惡痛絕之。他還看不慣橫行鄉里的「甩子團」的行徑,「甩子」乃揚州方言,當地紳宦子弟,仗著家勢結成團夥,胡作非為,在公共場所鬧「標勁」,看戲不買票,包攬訴訟,調戲婦女,聚眾起哄。更令朱自華感到奇怪的是,豪門鄉紳的僕人竟然可以指揮警察區長,大模大樣地招搖過市。滿清王朝早被推翻,封建統治業已結束,民國也已開創多年了,然而揚州黑暗卻依然如故。少年自華目睹現狀,氣憤填膺,但自知人輕言微,只能讓那口怒氣憋在心裡。自然,他也並沒有一概抹殺揚州人,他喜歡他們和紹興人一樣,有一股可愛的「憨氣」,對那些具有刻苦誠篤品性的朋友,他始終懷有誠摯的敬意。

  對揚州明媚山水,朱自華有說不出的喜愛,但他有自個兒的選擇。在揚州西北郊有個清瘦秀麗的古典園林「瘦西湖」。它原名保障河,亦稱長春湖,清錢塘詩人汪沆從西湖來此遊覽,即興作詩雲:「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著瘦西湖」。從此保障河遂有是稱。瘦西湖蜿蜒曲折,州嶼散落,山環水抱,堤邊一株楊柳一株桃,紅綠交映,風光秀麗。但是,朱自華對它卻不太喜歡,原因就只在它「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兩岸花柳全依水」,他認為揚州的好處,大半在水上,在護城河下船,有七八裡河道,曲折而幽靜,沿河有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平山堂等著名風景。小金山四面環水,山水相連,波光煙影,亭閣增輝,小土山上有風亭,半山間有月觀,可以望水,也可以觀月。五亭橋呈拱形,中間一亭最高,兩邊四亭,參差相稱。五亭橋有十五個橋洞,朱自華以為,遠望最好,看水中倒影也妙,如乘小船在橋洞中穿來穿去,則更有風味。平山堂在蜀岡上,是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那裡遊人少,很是寧靜。朱自華喜歡登堂閑坐,遠眺江南諸山淡淡輪廓,深感以古詩「山色有無中」來形容這一景色,恰到好處。揚州遊船有多種,大船專供宴遊之用,他小時候常跟父親在船裡聽謀得利洋行的唱片,領略河中美景。「小劃子」則像一瓣西瓜,他感到「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簡直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揚州美麗的山色湖光,如雨露般滋潤著少年朱自華的心靈,哺育著他的感情世界,豐富著他的想像力,致使他的情懷永遠氤氳著詩情與畫意。

  但,朱自華最喜歡的還是抄過天甯門,向東上梅花嶺瞻仰史可法的衣冠塚。史可法於明弘光元年,率部抵抗清兵,誓守孤城,堅持十日,城陷被執,不屈殉國。後人在梅花嶺建祠築塚,以志紀念。辛亥革命前,朱小坡曾住在史公祠養病,朱自華陪侍在側,常常聽他講史可法領導揚州軍民為保家衛國,抗敵殉難的悲壯故事,對史可法的忠貞精神和民族氣節無限崇仰。上中學後,他得暇就上梅花嶺史公祠,憑弔他所欽敬的民族英雄,還寫下不少詩章。

  揚州茶館最著名,吃的花樣也多。假日裡,朱自華也常常光臨茶館小吃以消閒。在北門外有一條小街,茶館最多,店名也風雅,如香影廊、綠楊村、紅葉山莊等。坐定了沏上茶,便有賣零碎的來兜攬生意,有小蒲包分放著瓜子花生炒鹽豆之類,有又香又熱的炒白果,有五香牛肉,還有著名的燙幹絲。最可口的是小籠點心,有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還有菜包子、菜燒賣,特別是乾菜包子,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便輕鬆地化去。揚州的茶食太有味了,因此給他的印象特別深,以致許多年後還記得綠楊村茶館隨風飄揚在綠楊樹上的幌子,使他想起「綠楊城廓是揚州」的名句;還記得茶館裡幽靜的小池、叢竹和茅亭,感到上海、北平的茶樓都不如那裡雅致。他還滿懷深情地惦念著那裡的小籠包子,說:「我離開揚州,也來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飛去的夢便是飛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的心裡,」「飛去的夢因為飛去的緣故,一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這便合成了別一種滋味,就是所謂惆悵」,這是朱自華日後談到「兒時的夢」時說的話。在那飛去的童年之夢裡,留給他「甜蜜蜜而又酸溜溜」,多少又帶點「惆悵」滋味的,便是家裡為他包辦的終身大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