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學良傳 | 上頁 下頁
四二


  開了一次中央臨時常會,因蔣介石不在,什麼問題也決定不了。南京這邊在踢皮球,東北那邊的日軍逞兇,一日之內佔領了瀋陽、海城、大石橋、公主嶺、四平、開原、昌圖、長春、鳳凰城及營口、撫順等要地。日軍在瀋陽俘獲東北當局要員榮臻等十一人。王以哲率殘部巾瀋陽向南撤退。⑤

  ⑤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形勢瞬息萬變,日寇氣焰愈加囂張:

  ……全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連同大批軍火、二百六十架飛機,一夜之間,全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之手;緊接著,在以後的一周內,日軍侵佔了遼寧、吉林兩省的三十多個城市。同年十一月日軍攻佔了黑龍江省。次年一月份,佔領了遼西通往關內的重要通道錦州。僅僅四個多月,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三千萬同胞呻吟于侵略軍的鐵蹄之下。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併全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在全世界橫行的開始。其野蠻兇惡的侵略行為,震驚了全中國,也震驚了全世界。⑥

  ⑥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推動下,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當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強烈反對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9月28日,南京和上海的請願學生包圍了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痛打了外交部長王正廷。蔣介石在中央軍校也受到學生的正氣凜然的質問。由於人們一時不明真相,對張學良也有批評,有譴責,甚至稱他為「不抵抗將軍」,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要看到,他這時對抗日雖不堅決,但與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蔣介石是不同的。他想對日作戰,後來也確實進行過抵抗,做了些抗戰的工作,如「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了遼、吉、黑三省臨時抗日政府,指揮了錦州、榆關、熱河的抵抗,給予在白山黑水間與日寇進行殊死鬥爭的東北義勇軍以熱情支持等。但在那時,這些顯然還是很不夠的,國人對他的表現仍然感到失望。曾幾何時,以果斷易幟和維護國家統一而名聲大震的張學良,只不過一年光景,竟成眾矢之的,而這種大起大落的轉折,從時間上來說,剛好是1930年9月18日他發表支持蔣介石的「巧電」後一周年的同一天,這是不尋常的,值得深思的。崔義忠撰文議論說:

  「九·一八」事變,人們可能熟知,而「九·一八」巧電就鮮為人知了。

  一九三〇年四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爆發了一場空前混戰——中原大戰。馮、閻、桂三派共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軍總司令」,糾集六十萬大軍,討伐蔣介石。蔣介石也調兵遣將,率五十萬大軍與馮、閻軍廝殺于豫、魯、皖,戰火燃遍了整個中原,雙方打了四個多月,互有勝負,難分高低。這時,擁兵關外,保持「中立」的張學良東北軍的向背,成了決定雙方勝負的重要因素。於是,張學良成了雙方都極力拉攏的人物。一時北寧線上,黨政要人奔走如梭,少帥府邸更是說客盈門。雙方封官許願,一再加碼。年輕的少帥在這令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的外交攻勢下,幾經選擇,終於,從「統一國家」「維護中央」的立場出發,決定支持蔣介石。

  九月十八日,這天的電報韻目是「巧」字,張學良發表了震動全國的巧電,表態「擁護中央」、「呼籲和平」,隨即發兵入關,反蔣聯軍頓時亂作一團,閻錫山退避三舍,望風而逃,一下退回山西,使東北軍一槍未發,輕而易舉地接收了北平、天津;馮玉祥眾叛親離,四面楚歌,部下紛紛倒戈投蔣,十月五日,閻、馮聯電張學良,表示願意停戰,聽候和平解決。十月十五日,閻、馮便聯袂下野。至此,歷時半年的中原大戰以蔣氏勝利而告結束。由於張學良助蔣立了大功,南京政府委任他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特邀他參加國民黨四中全會,新聞界也對他大肆吹捧宣傳。

  一時,少帥聲譽鵲起,名揚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的炮聲響了。也許日本人有意給這位少帥開玩笑,竟選在他發表巧電一周年這一天進攻瀋陽。由於張學良事先已得到蔣介石的指示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於是指示東北軍執行中央不抵抗命令,退入關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年前,東北軍一槍未發就佔領了平津,而這一次也是一槍未發便把瀋陽交給了日軍。三個月後,整個東北便盡陷敵手。頓時,全國輿論譁然,張學良以「不抵抗將軍」的臭名被唾駡一時。

  張學良的兩個「九·一八」,真是榮至恥極。

  或許,這兩個相同日子只是偶然的巧合,但這兩個事件本身卻不能說沒有必然的聯繫。「九·一八」巧電發表後,東北軍大量入關,造成東北軍邊防嚴重空虛,使得日本乘虛而入。張學良把蔣個人看成了「統一的標誌」、「國家的化身」,發兵入關是維護中央,他退兵入關是服從領袖。兩次入關,似出一理。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九·一八巧電」,「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軍決不會一槍不發放棄瀋陽。⑦

  ⑦崔義忠:《「九·一八」的巧合》,載《西安晚報》。

  ……

  這裡有必要補敘一筆的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的部屬大多數都撤到關內了,但也有一小部分官員由於形勢急轉直下,未能脫身。從東北當局上層人物來說,榮臻、臧式毅等十一人就都作了日軍的俘虜,被囚禁起來了。不過,他們與一般普通的俘虜是有區別的,因為日本人想利用這些頭面人物為他們效勞,所以對他們是比較優待的。但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跟著日本人走的,只有曾任遼寧省省長的臧式毅和張景惠等少數人動搖了。可是臧母卻是位鐵骨錚錚的老人,是凜然不可侵犯的。原來:

  臧式毅的母親是個深明大義的人,他豈肯讓兒子淪為漢奸,遂想方設法營救兒子出獄。但左思右想不得其法。最後只好一著,讓兒子為國盡忠殉節算了。於是通融看守,給兒子送飯。日本人本來就要拉攏臧式毅,母親送飯也不便阻擋。臧式毅吃罷母親送來的飯,把碗底翻過來看時,不由得渾身顫抖起來,原來碗底下嵌了一下子大煙膏。他頓時明白了,這是母親讓他服毒自盡,以全名節。不料,臧式毅思忖一會兒,又將飯碗原封不動地還給了母親。

  後來,臧式毅終於當了漢奸,成了偽滿洲國的奉天省省長。他母親得知這一消息,便把那大煙膏從碗底摳出來,吞進自己肚子裡。

  國難中的母與子,就這樣一個玉碎,一個瓦全。兒子成了民族的罪人,母親成了抗日的一面旗幟!⑧

  ⑧引自《文摘報》,原作者:徐長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