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學良傳 | 上頁 下頁
二七


  另外,也有同志強調指出:

  日內閣首相田中,為阻止東北易幟,又派前駐華公使林權助以弔唁張作霖之專使來奉。8月9日,張學良回訪林權助,對林前來弔喪的盛意表示感謝,並表示「本諸共存共榮本旨與日提攜,而實現東三省和平經濟政策」。林久治郎插話警告張學良不得與南京統一,如「蔑視日本之警告,擅掛青天白日旗,日本必具強國決心,而取自由行動」。張學良表示說:「余為中國人,所以余之思想當以中國為本位,」「欲完成中國統一,實行分治合作,以實現東三省經濟和平政策故也。」日方見張學良不肯就範,林權助以教訓的口吻說:「你的父親曾是我的摯友。因此,我對你有親如愛子的感情。願向你進一言:『你的想法十分危險!』」張學良憤然而起,答道:「我和貴國的天皇是同歲,我想要對閣下說的,只此而已。」這次禮節性的回訪,竟不歡而散。8月13日,林權助空空而歸,回國述職了。田中政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改變了策略,採取了所謂務實主義,只要能保住日本在東北的權益,不反對形式上的易幟。田中表示:「東北易幟事,只要維持日本在滿蒙既得權,即不反對。」遂加緊謀求吉會、長大(東北地區鐵路)等幹線的築路權。激起了東三省人民的憤怒,保路反日運動螽起。11月12日,張學良對東北大學的學生說:「餘決非賣國之人,有損主權之事,決不退讓。」日本人原以為張學良「是一匹借張作霖虎威的狐狸」,現在他們深刻認識到,張學良「是一隻名副其實的猛虎」……④

  ④周毅:《為國家統一而矢志奮鬥的張學良將軍》,西安事變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但在那時,日本在東北駐有大批軍隊,壓力畢竟太大了,張學良不能強行換旗,只得繼續推遲換旗的時間。不過,與此同時他也向南京政府明確表示:「目下對國民政府採取一致行動,為實際之統一。」

  這以後,張學良為促使換旗這一大政方針早日實現,開展了一系列整肅內部和取信於民的活動,如他注意不斷整頓軍紀、政紀,減輕人民負擔。對於外系軍閥勢力對東北的滲透,也都作了恰當的處置,有的被分散改編,其頭目改任文職官員,不再掌握兵權,如名噪一時的軍閥孫傳芳,就正是在這個時期出任奉天墾務委員會委員長的職務的。但象聲名狼藉的直魯聯軍殘部張宗昌、褚玉璞等,雖然實力雄厚,又親自來瀋陽要求進入東北,張學良卻拒絕了。因為他深知,此輩作惡多端的軍閥,還是讓他離遠些為好,以免危害家邦。至於換旗問題,則巧妙地採取各種不同的策略,與日本人周旋:

  他利用東北人民的愛國熱情,鼓勵他們發起統一運動,用民意對付日本人的威逼。他拉住美英等國牽制日本,在國際上爭取同情者。當換旗的條件尚未成熟時,他勸阻部下勿操之過急,而要善於等待。如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吉林省教職員制做了一千多面新國旗,準備在各商店的門口懸掛,以示東北歸屬中央。張學良即令吉林當局,勸阻下屬,曉喻利害,暫緩實行。自從一九二八年五月,日本製造濟南慘案以來,美、英、法等帝國主義抓住日本出兵山東問題不放,一再向日本施加壓力,日本政府在國際上的處境越來越孤立。加上日本國內的在野派利用田中的對華政策,加強了反對田中內閣的活動,到一九二八年底,日本田中內閣已經內外交困。張學良看准了時機,於十二月二十九日毅然通電全國,稱:「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⑤……

  ⑤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無疑地,這件事是辦得漂亮,也是深得人心的。這也正象當時頗有影響的《大公報》所說的「張氏數年來反對內戰、促成統一之功,終有不可淹沒者在」,還說「其富於國家思想,實舊軍人所罕見者也」。

  對於東北易幟表示讚賞,肯定它是反日的愛國行動,同時也是順應全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以及領土主權完整的願望,應予肯定,這是多數人的看法;但也有些人認為,「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張學良易幟歸順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是加強了買辦豪紳階級的反革命力量,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

  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研討的。不過,從心懷叵測的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要分裂中國、迫不及待地要使東北成為它獨佔的殖民地這一特殊的歷史條件來看,張學良不顧日本人的威脅利誘,毅然易幟,堅決改變日本帝國主義一貫控制東北政局的局面,並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統一,才有希望轉弱為強,否則,豆剖瓜分的局面終難倖免」。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因為,「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大一統是中國歷史大勢所趨。在一般情況下,國家統一時,就強大,就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四分五裂,連年戰爭必然貧弱。但正如戰爭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一樣,革命與反革命性質不同。廣東革命政府統一廣東和北伐是革命的;吳佩孚叫喊『武力統一』,要消滅南方革命勢力,則是反動的。共產黨搞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國民黨蔣介石組織『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則是反動的。但以上只是一般情況,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因為日本插手東北,妄圖獨佔『滿蒙』,蔣介石決定和平統一,張學良主動易幟,避免戰亂,使我國東北回歸祖國,這是符合廣大人民意願,是應該肯定的。如果張學良搞『獨立』,象溥儀一樣甘當兒皇帝,則東北三千萬同胞將受日本奴役,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領土亦將喪失。」⑥

  至於說,在那時,不應該聯合國民黨,歸順國民黨南京政權,而只有投身革命、即聯俄聯共才是值得肯定的,這個要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張學良還沒有這樣的覺悟;同時那時共產黨是非法的、大都處於地下狀態,張學良不僅還不可能走這一步,即使他這樣做了,在那時不利條件也是很多的,國民黨以及英、美反對,自不待言,在東北領導集團內部也是很難行得通的。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他更加孤立。有人似乎總覺得,「蔣介石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革命的對象,如果肯定張學良的易幟是進步的話,好象理不直、氣不壯。其實,這是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關係問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矛盾,是階級矛盾;日本帝國主義要獨佔東北,則是民族矛盾。我們不應該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列,更不應該置階級矛盾於民族矛盾之上。否則的話,如果認為張學良歸順國民黨政府,投靠蔣介石,是加強反動統治力量,不可讚揚,難道我們可以讚揚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嗎?對於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難道我們可以支持漢奸的分裂活動嗎?」⑦

  ⑥⑦丁雍年:《張學良東北易幟述評》,張學良暨東北軍史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顯然不能。所以,東北易幟是張學良主政後所採取的重大的政治決策,將它稱之為愛國主義行動決非溢美之詞,而是完全符合實際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