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走近往事 | 上頁 下頁
六一


  後來,我製作《人物述林》專題節目的時候,在開始採訪階段,只要有可能,我就會帶著孩子一同前往。我要讓他們看到更多中國人中的精英,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懂得未來做人可以達到的高度。

  在現行體制下,只有電視臺這種單位才有實力組織起「相聲反串京劇」的演出。那組名為《新春樂》的節目,不只在一九八二年春節如期和電視觀眾見了面,《蕭何月下追韓信》還在春節期間被請到人民大會堂做了演出。

  組織「相聲反串京劇」,雖然又做了一件實事,效果也還不錯,但我並不快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平復。我只是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中,找個精神寄託而已。

  在以後很長的日子裡,我也總是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完全放在節目製作中。從清晨到深夜,孤獨地面對著編輯機,我得到了創作中的莫大享受,也忘掉和遠離了一切人世間的紛爭和煩惱。

  春節節目《新春樂》播出以後,十五、六年過去了,似乎再也沒有人組織過「相聲反串京劇」的演出。當我在美國聽到侯寶林先生去世的消息時,不禁又想起了他在一九八二年倡議的「相聲反串京劇」,那竟成了中國近五十年來惟一的一次。

  從一九六零年六月至一九八七年七月離開中國,我在中央電視臺播音員和專題部編輯、記者的崗位上,一共工作了二十七年。雖然在專題部《人物述林》組的時間不到其中五分之一,但那段人事關係單純溫馨又能做些實事的日子,永遠是我在中國整個的電視生涯中最為留戀的時光。

  組織完《新春樂》以後,我開始了在專題部《人物述林》組的工作。此後,我不只年年超額完成工作定額,還在全國優秀電視專欄節目評選中獲得過一、二、三等獎。兩個孩子也得到了不亞於他們同齡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還得到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開闊眼界的機會。

  作為一個電視工作者,對於國家,我盡所能地奉獻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我也毫不愧疚。當然,我所熱愛的電視事業,也給過我莫大的精神寄託。

  在《人物述林》組,我選擇的第一個採訪對象是北京人藝的演員英若誠。我沒有料到,那個節目居然一炮打響,獲得了一等獎。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神聖殿堂。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曹禺的《雷雨》、《日出》,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則天》以及《伊索》和《慳吝人》等許許多多劇目都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從我少年時代起,北京人藝的老一代演員,都是我心目中崇敬的藝術家。到中央電視臺工作以後,由於電視轉播得天獨厚的機會,人藝的話劇我更是場場必到。

  《人物述林》組的宗旨是介紹古今中外傑出的人物。我希望給觀眾介紹些普普通通而又活生生的人。人海茫茫,先介紹誰呢?隨朋友去拜訪作家李陀和電影導演張暖聽夫婦時,李陀建議:「去採訪英若誠吧,他可是給咱們的國家爭得了榮譽的人。」幹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英若誠便成了我採訪編制的第一個人物,節目就叫作了《他為祖國爭得榮譽》。

  我當年並不明白李陀為什麼介紹我先去找任寶賢瞭解英若誠的情況。但從任寶賢那裡聽到的幾件事的確使我激動了。

  鮑伯·霍卜是美國著名的喜劇大師,他的每句話,幾乎都會逗得觀眾哄堂大笑。一九七九年他在中國拍攝大型歌舞特輯〈去中國的路上〉,曾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插科打諢,說美國的「單口相聲」。就像讓侯寶林在美國說相聲一樣,面對著滿劇場的老美,也照樣知音難逢。就在鮑伯·霍卜尷尬的時候,英若誠突然跳上臺去用幾近相聲的幽默語言為他做了即興翻譯。用任寶賢的話說,中國觀眾在大笑之餘,都有一種「英若誠可給咱們中國人露了臉」的感覺。

  任寶賢還介紹了英若誠在促進中美戲劇交流方面所做的大量為人所知和不為人所知的工作。

  任寶賢也是北京人藝的演員,過去,我並不認識他。在採訪中,他發自肺腑地讚揚了英若誠。通過與他那惟一一次的接觸,我學到了日後進行人物採訪時的要領:一定要抓到被採訪對象身上閃光的精髓!如果我都不能被感動,我又怎麼能去感動觀眾呢?

  任寶賢毫無「同行是冤家」的惡習,他的虛懷若谷得到了我深深的尊敬。但是,我一九九六年夏天回北京的時候,得知任寶賢自殺的消息,深感意外。和很早以前聽到優秀的人藝演員董行佶自殺的消息一樣,任寶賢的輕生,令我非常惋惜。

  誰都可能有想不開的時候,誰都可能有精神崩潰的時候,誰都可能有走投無路的時候,這時,只要有人能給予一點點關懷和溫暖,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臂之力或者只是充當一名聽眾,就有可能從生死界上拉回一條鮮活的生命。

  「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主題曲的這句歌詞充滿感情和哲理。

  在《他為祖國爭得榮譽》的後期編制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也體會到電視製作的辛苦和甘甜。

  在採訪中,我被指點去求助於周七月,他那裡有在美國電視播放時收錄下來的《去中國的路上》,其中包括了英若誠在首都劇場為鮑伯·霍卜興翻譯的畫面。七月是詩人周巍峙和歌唱家王昆的兒子,他在「文革」中坐了牢,還差點遭到毒手,是個受過苦的人。他借給我的VHS《去中國的路上》,由於是美國N制的帶子,與中國的P制電視不相匹配,於是,周七月大方地連同他的多制式VHS放像機也借給了我。

  回到電視臺,因為過了電梯開放的時間,我雙腿發軟、氣喘如牛地抱著機器登上廣播大樓十樓機房去轉換制式,然後再送還給七月。雖說前後付出了不少功夫和辛苦,體現在屏幕上也不過是幾十秒的時間,但我為了節目盡可能地完美,作了最大的努力,感到非常值得。

  《他為祖國爭得榮譽》後來在全國優秀電視節目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應觀眾要求,節目多次重播。總編室節目組的李玉英和馬彥清還為此在電視臺舉辦了觀眾座談會。當時《人民日報》的著名記者劉賓雁也到場予以讚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