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走近往事 | 上頁 下頁 |
九 |
|
匯文一年的住校生活,我雖然沒有像如今的獨生子女那樣,處處受到呵護,甚至還受了點「苦」,但對我獨立能力的形成和對集體生活的適應卻功不可沒。 我在匯文戴上了紅領巾。 小學校裡的中國少年先鋒隊組織,在那個年代是叫中國少年兒童隊,後來才改了名。胸前佩戴的紅領巾就是隊員的標誌。入隊年齡為九歲。入隊條件說是「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其實,輔導員執行時「功課好、守紀律」,往往是最主要的。這比較便於管理,當然也扼殺了創造力。胸前的紅領巾,把孩子分成了隊員和非隊員兩類,非隊員無疑是壞孩子的代名詞。 在匯文,為了讓班主任翟老師滿意,為了爭取入隊,我很辛苦了一陣子,並非功課不行,而是上課的時候,我挺直腰板,把手放在背後,不說話,不作小動作,整整半年。就像二十年後我的兒女在遊戲時說的那首兒歌一樣:「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看誰的立場最堅定。」 入隊那年,我九歲了。 匯文時期,二哥掌管經濟,我身無分文。為了領取買紅領巾的「經費」,我從匯文南院到北院去找非隊員二哥要錢。在男生宿舍小院的門口,他得知了我入隊的消息,突然發起了強脾氣:「去,去,去,我沒錢!」然後又含著眼淚把錢給了我。 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劣行,每個孩子最終都是會入隊的。二哥從來不淘氣,後來也入了隊,但究竟是什麼時候,誰都沒留意。 在匯文,每到我最盼望的星期六,總是早早地站在男生宿舍小院的門口去等二哥。我們一起離開學校,穿出胡同,在東單和崇文門之間的盔甲廠那一站登上有軌電車,二哥掏錢買上兩張七分錢的車票,一路上,我們歡快地聽著站著開車的司機踩著「當當」的腳鈴,在東四十二條跳下車,從細管胡同東口走進去不久,就會路過右手邊大哥讀書的北京五中。再往前走,寬寬的胡同變成細細的一條,這大約就是「細管胡同」名字的由來。細管與北剪子巷相交後,就接上馬將軍胡同東口了。南北方向的北剪子巷裡有很多小鋪。二哥常常會買上兩根三分錢的紅果冰棍,我們比著誰吃得慢,轉眼就到家了。我家住在馬將軍胡同西口路北第一家,口外就是交道口南大街。 匯文規定住校生星期天晚上必須返校上晚自習,但我經常賴在家裡不肯走。在學校,半夜總是掉到地上都不知道。迷迷糊糊地凍醒了,漆黑、冰涼,半天才能明白自己是掉到泥地上了,就是和許多北京老百姓家一樣,用夯把土砸得很瓷實的那種泥地。 那年冬天,我的腳後跟長了凍瘡,化膿爛得好像都見到了骨頭,只好穿著母親的大棉鞋去匯文。 我不願意住校。每當我耍賴的時候,二哥光看著我孤軍奮戰,從來不助陣,他只是「下山摘桃子」。我猜,他一定也是願意星期一早上再返校的。 母親經常遷就我,星期一早上到校後,我總能交出母親為我寫的「病假條」。不過,老師從來沒問過,為什麼我一到星期天晚上就生病? 我家在北京定居後,母親便去了緊臨馬將軍胡同的府學胡同幼兒園工作。幼兒園的西牆毗鄰的東四第一中心小學,就是府學胡同小學的前身。關押文天祥的小樓和文天祥的墓碑就在那裡。一中心原來是東四區的重點學校,東四區和東單區合併成東城區後,就改名為府學胡同小學,成為東城區的重點學校了。 那個年代,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初級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是高級小學。初小到高小還要經歷一次升學考試,升入本校高小的享有優先錄取權。 該上六年級的二哥得在匯文念完高小。我結束了匯文四年級初小的學業,便不再繼續住校。考取了東四一中心小學五年級後,我又開始了走讀生活。 八十年代初,「文革」過去了,人生青春的年華也過去了。有一天,一群匯文的校友聚會在一起。如今已去世的孫敬修老師,當時也到了場。 孫老師在電臺裡講的故事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他為孩子們講了一輩子的故事。在中國,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孫敬修老師的。人們喜愛他,人們尊敬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當年的職業是匯文小學的美術老師。 一九五三年,中蘇正友好,「蘇修」還沒被「九評」,學校裡唱的是:「蘇聯是老大哥呀,咱們是小弟弟。」三月五日,斯大林逝世了,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斯大林葬禮的同時,匯文的全校師生站在南、北兩個院子之間不窄的胡同裡,聽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為斯大林默哀。那時我不明白,學校兩個院子都有操場,我們為什麼要站在胡同裡?我更不明白,斯大林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蘇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老大哥」。 在孫敬修老師的美術課上,他讓每個同學給斯大林畫一個花圈。孫老師在黑板上畫的花圈最好看。他用彩色粉筆畫的花,圓圓的,很柔和,而且可以一筆就畫下來,像小人書店裡《白雪公主》的花一樣可愛。 後來,我到了電視臺,在中央廣播事業局的大院裡,偶爾也會碰到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錄音的孫敬修老師。每次見到他,總讓我想起他畫的那個圓圓的好看的小花圈。 在那次校友的聚會上,人們回憶著匯文的往事,、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唱著小時候唱過的兒童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的田野》、《快樂的節日》、《夏令營旅行歌》……一首接著一首,開始還笑著,後來便不笑了,再後來有些人就忍著眼淚了。 【九 馬將軍小院】 我和二哥去匯文住校不久,母親花了三千元人民幣買下了馬將軍胡同甲十八號的小院,我家從此在那裡定居下來,一住三、四十年。準確地說,當時是花了三千萬元人民幣買下的那個小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幣的一萬元只等於現在的一元錢,幾年後,因為票面的單位太大,使用不便,才進行了改革。不過,那時的錢比現在可經用多了。譬如,一九五三年,滿街挺好看的蘇聯花布才兩毛九分錢一尺,我夏天的裙子和襯衫、冬天的棉襖和罩衣,都是母親用這種棉布在她那台「聖家」縫紉機上做出來的。 馬將軍小院的大門是紅色的,門上原來有兩個銅門環,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時候不見了。那時,人們得到處搜羅「廢鐵」去「大煉鋼鐵」,不只我家的門環讓人橇走了,好像整條胡同的門環在一夜之間全都不翼而飛。其實,「土法煉鋼」並不用黃銅,我家那個銅門環也許是讓人混水摸魚,偷去賣給「打鼓的」了。所謂「打鼓的」,就是左手捏著個小鼓,右手拿著根藤蓖子,肩上背著褡褳或腋下夾個包袱,一邊敲打著、一邊吆喝著,走街串巷收購舊貨的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