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
一二四 |
|
當時,有的同志認為,既然軍事顧問堅持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學一學再說。劉伯承卻毫不含糊地說:「這個問題關係到我軍訓練的方向,關係到未來戰爭的勝負。這不單是個學術問題,而是關係我軍建設向何處發展的原則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可以跟著人家的屁股跑,否則,是要犯歷史性的錯誤的。專家的工作由我來做。」 當然,劉伯承不是採取簡單的辦法輕易地否定對方的意見,而是用事實說服蘇聯顧問。他翻閱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戰役、戰鬥,選擇了20多個戰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加以分析,反復地、認真地同羅哈裡斯基切磋、研討。特別是重點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照搬外國經驗,打「堂堂之陣」,同強敵拼消耗,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損失的戰例。在劉伯承的大量的有力的論證下,羅哈裡斯基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意見脫離實際,表示放棄自己的觀點。在最後結束爭論時,他特地備了兩瓶名酒,對劉伯承表示說:「劉院長的觀點是正確的。你我雖然都是在我們伏龍芝軍事學院裡學習過,但是我不如你,我只學習了它的原理,而你卻把學習到的原理變成了中國自己的東西。這次爭論我是失敗了,但這是光榮的『失敗』。從中,我認識到一種精神,那就是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實事求是』。」劉伯承也舉起酒杯,謙虛地說:「學術研究的生命就在於理論聯繫實際。蘇聯有蘇聯的實際,中國有中國的實際,離開實際的東西,再好,也只是『空中樓閣』,這個虧我們不能再吃了。」最後,戰役想定作業按照我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擬定。通過這次爭論,廣大教員、譯員和學員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劉伯承認為,軍事翻譯決不是兩國文字的表層「粘合」,而要進行深層的發掘,嫁接兩國文化的「基因」。他根據軍事翻譯工作處於學術「前沿」的地位和特點,給軍事翻譯工作提出了「要發掘軍事科學本質」的任務。軍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有其自身的體系、規律和特點。在語言方面,也有其獨特的軍事用語。劉伯承同志認為,軍事翻譯人員首先要懂軍事。要懂軍事,必須先鑽研軍事。只有深入,才能淺出。他在一次談話中,專門論述了軍事翻譯人員學習、瞭解軍事,掌握軍事翻譯規律的重要性,指出:「我覺得總的問題是要提倡互相合作。 「譬如我們學校,是三大部分組成的,老幹部、舊軍人、知識分子。我提出:要以毛澤東思想為中心,要把馬列主義斯大林軍事科學學好,就需要互相合作。 「對老幹部,我說:『把經驗提高到理論』; 「對知識分子,我說:『你切合實際一點』; 「對舊軍官,我說:『丟掉你的舊一套』。 「老幹部有經驗,而文化科學修養不夠。知識分子俄文學得快,而缺乏軍事知識。舊軍官只有丟掉國民黨軍隊的一套舊經驗,才能學習無產階級的軍事科學道理。這種情況,如果大家不互相合作互相學習,就不好。」 「對於我們學校的教材,我提出了八個字:內容正確,文字清通。這首先要懂得軍事,懂得文字意義,彼此說話都能明確瞭解,不要發生誤會事,有一個翻譯;把敵人與我軍都譯顛倒了。或者把他不懂的刪去不譯,甚至把積極的行動誤譯為消極的行動。另外還有鬧了一些笑話的,如把『混成旅』譯成『雜種旅』之類。『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軍事也不例外,有的日常用語不科學,如『恢復疲勞』,『疲勞』為什麼要『恢復』呢?應該是『恢復體力』才正確。」 在談到軍事翻譯人員應懂得軍事的要求時,劉伯承借引了毛澤東的教導和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事例,指出:「我們很多翻譯對於政治、文藝都翻得很好,只是翻不好軍事,因為他不懂軍事。 「一個作家要寫戰爭,首先要懂軍事,要懂戰爭生活。不懂,就寫不好,高爾基如果沒有社會的基層生活,就寫不出那麼多好作品。毛主席早已指出過:首先要當群眾的學生,然後才能當群眾的先生。 「不瞭解群眾生活,你就寫不好;瞭解之後,必須加工,不然也寫不好;不瞭解群眾生活,就會鬧笑話。 「要『懂』,必須鑽進去,要懂軍事,也必須鑽進去,如像你們懂文藝,就是由於曾經鑽進去了,所以才能表達出來。不深入,就不能淺出,只有深入,才能淺出。」 劉伯承還結合當時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黨所面臨的艱巨任務,論述了政治與業務的辯證關係,頗有遠見地提出軍事翻譯工作在新時期的要求。他說:「業務的『萬金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要在總的政治任務之下專門鑽研業務的時代,以前,業務的『萬金油』隨處可用,但什麼病也治不好,現在我們必須學專業。學政治是共同的,任何人都要學,不學政治,工作就要犯錯誤,但如果不鑽研業務,就不能完成政治任務,不精通業務,政治則變成了空的,業務鑽研不深則政治認識也不會高明。 「有極少數翻譯不太好,從字面上隨便翻譯並不瞭解學術內容。有時甚至張冠李戴。無以名之,我叫它『氊帽翻譯』。山西農民有一種氈做的帽子,裡外都一樣,翻過去能戴,翻過來也能戴,特別是扯它不爛。我們的學術工作不能像這種帽子一樣。應該精通兩國文字,尤其是精通軍事科學,才能做好軍事翻譯。」 劉伯承的這些思想,對我國軍事翻譯理論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指導作用。為了使翻譯人員增長軍事知識,劉伯承指示有關部門把翻譯人員編入在職幹部軍訓班學習軍事,或輪流去步校集訓,或到各系(班)旁聽軍事課。並且組織大家參加軍兵種見習,參觀各種軍事演習。經過多年的努力,軍事翻譯人員的軍事素質終於有了明顯的提高。 重視譯文質量,重視譯員的外文水平和中文修養,提出並完善軍事譯文質量標準,正確評價軍事翻譯的美學價值,是劉伯承對軍事翻譯理論建設的又一貢獻。他曾經幽默地指出:軍事翻譯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翻譯工作好比兩國文字結婚,要生出漂亮的「混血兒」,不能生出「醜八怪」來。在衡量譯文的質量標準上,他很讚賞近代翻譯家嚴複提出的「信」、「達」、「雅」三個字。並且,根據軍事翻譯的特點,作出新的解釋。 他認為,「信」——就是要求譯文的內容跟原文一致,在結構上、風格上要保持原有的特點,做到真實可信。他常常說:許多軍事譯文是要指導作戰的,它的準確性要求更高。俗語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如果譯文中錯一字,就會使讀者(大多數是各級軍事指揮員)產生誤解,到戰場上就要付出血的代價。 「達」——就是要求文字通達,突出重點,要把原文的要旨轉達給讀者,不能輕重不分,含糊不清,也不能隔靴搔癢,使人撲朔迷離。 「雅」——就是要綜合兩國文字的表達特點,講究辭章語法,要像行雲流水,不枯屈輦牙,不文白夾雜。 為了提高翻譯人員的外文水平,劉伯承指示南京軍事學院的有關部門,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通過各種途徑,為大家創造學習和深造的條件。如訂閱外文書刊,聘請高水平的外語教授講學,開辦俄語譯員訓練班,讓蘇聯軍事顧問和翻譯為大家補習俄語,或是派員到院外進修第二外語。他自己身體力行,借助留聲機,並請教蘇聯顧問,猛攻俄文口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