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九二


  在劉伯承看來,「合圍鉗形攻勢」雖然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軍事理論,但它並不是什麼神秘之物,而是從戰爭實踐中產生,普遍被世界各國許多軍事家所瞭解的戰役、戰術通則。早在19世紀50年代,恩格斯在論述「神聖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問題時,就提到過「神聖同盟」在制定奪取巴黎的作戰計劃時,就是在地圖上以巴黎為圓心,以巴黎到斯特拉斯堡的距離(約70德裡,步兵14天的行程)為半徑劃出一個圓弧,採取沿弧線運動的分進合擊戰法。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對根據地進行「掃蕩」作戰和對國民黨軍作戰時,就分別採用「鐵壁合圍」,「鐵腳合圍」之類的戰法。劉伯承稱其對根據地的「掃蕩」為「圓規劃法」。「就是以某點為中心,用圓規劃一個圓圈來掠取的辦法。」這也是一種合圍的方式。1948年6月5日,劉伯承在河南南陽彰新莊中原軍區高級幹部會上講話指出:「我們作戰的基本方式是鉗形攻勢,分割包圍。但是要因現實情況而有不同。情況是辯證的,我們的方法也是辯證的。」這就是說,劉鄧大軍所創造的鉗形攻勢戰法是從中國的戰爭實際出發,有中國軍事特色的作戰基本方式。

  然而,由於當時幹部的文化水平和軍事理論水平較低,有相當一部分指揮員,對我軍的「合圍鉗形攻勢」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人雖親身參加打過不少勝仗,卻弄不清楚打勝仗的原因,對我軍的戰法說不明、道不白,甚至發問說:為什麼劉鄧大軍在上党、平漢兩個戰役中,能一下把五萬多國民黨軍消滅得乾乾淨淨呢?

  劉伯承一語破的,明確地回答說:「因為我們的攻勢是鉗形的,袋形的。假若和敵人牛抵角,最多也不過把敵人打退而已。」這就是說,在我國自衛戰爭一開始,劉伯承和鄧小平就率先採用了「鉗形攻勢」,而且運用自如。克敵制勝,很有自己的特色。

  早在1946年11月4日,劉伯承就在濮縣白衣閣團以上幹部會上關於軍事問題的報告中,介紹了我軍運用「合圍鉗形攻勢」戰法的獨特性。他指出:「我們的隊形和一般書本規定不同,我們是根據毛主席所指示的戰術原則規定的,因而有它的獨特之處。按照最新的條令規定,戰鬥隊形有突破、包圍、迂回、合圍等幾種。但是我們既然是以五倍以至六倍的兵力對敵一部,那就不能把書本的東西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是以大打小,吃敵二塊,各種隊形都用。有突破、包圍、迂回、合擊,對敵形成一種真正的大合擊。怎樣合擊?錐形攻勢。大家回憶,我們幾次的作戰都是鉗形。」

  「鉗形攻勢包括突破、包圍、迂回。橫寬的突破口多,當打開突破口的時候,各路的第一梯隊不為敵人的戰鬥警戒部隊所迷惑,主要是乘破竹之勢,直透敵人心臟,割裂、撕毀敵人的防禦體系,使其互不聯繫;而第二梯隊則在突破口左右卷擊而擴之,掩護主力之進入,至於殘留側背之敵,亦由第二梯隊肅清之,如此則可獲全勝。」

  前面已經提到的上党之戰,是自衛戰爭中對國民黨軍的首戰,也是我軍成功運用鉗形合圍攻勢的第一個漂亮戰役。緊接著是平漢戰役,也是採用鉗形合圍攻勢,「待敵脫離築城地帶時,全軍東西實行鉗擊,並于敵人潰敗時,在其退路上兜擊,側重打擊其指揮機關,割碎其部署體系,予以各個殲滅。」劉伯承在總結平漢戰役的經驗中,專門闡述了中國鉗形合圍攻勢的特點,他生動而形象地指出:「按一般戰術原則說,要大量消滅敵人,必須是合擊(合圍)與聚殲,但為了容易消滅敵人,又必須將整個敵人防禦配系割裂幾塊,才便於我以優勢兵力對敵人的劣勢兵力實行各個合擊,以求達到各個消滅的目的。即使只是消滅一個營一個團也比擊潰一個師毫無所獲好得多。這是我軍戰術特點必須發揮的。對於各個敵人的消滅來說,也必須是合擊中有割裂,割裂中又有小合擊,才容易達到消滅的目的。就是說要把核桃打碎來吃,不要啃整個核桃,囫圇吞棗是無法下嚥與消化的。」

  劉伯承借用外軍經驗,是為了加深各級指揮員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解,加深對人民解放軍自身革命戰爭經驗的認識,藉以提高廣大指揮員的軍事學術水平,從而運用到指導中原大戰和全國解放戰爭中去。

  在劉伯承編譯《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的時候,逐鹿之戰已經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全面展開。從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人民解放軍在豫、鄂、皖各省縱橫穿插,進行大規模遊擊戰爭,形成了對蔣軍構成極大威脅的「品」字形陣勢——劉鄧大軍在長江北岸依託大別山,陳毅、粟裕大軍在豫東依託泰山,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豫西依託伏牛山。接著,從1948年5月,中共中央根據戰略形勢的發展,和協調中原各解放區及地方武裝部隊的行動,適時成立了中原軍區(下轄七個軍區),任命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司令員,從此,晉冀魯豫野戰軍改名為中原野戰軍。

  中原野戰軍組建以後,三支大軍會師中原,展開寬大機動,實施分遣與集結的運動戰。並配合以陣地戰,演出了一出又一出威武雄壯的人民戰爭活劇。從1948年春末到初秋,劉伯承和鄧小平同志,又出色地指揮了宛西、宛東、襄樊等戰役,並配合華東野戰軍在豫東發動開封、睢杞等戰役,共殲滅蔣軍近6萬人。其中,被朱德總司令譽之為「小型模範戰役」的襄樊戰役,最好地體現了劉伯承「合圍鉗形攻勢」的戰術思想。

  位於中原地區漢水流域中段的襄樊地區,處於川陝鄂三省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奪占襄樊後,不僅能斬斷華中國民黨軍與其西北軍隊的聯繫,有力地配合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戰場的行動,而且可以直接威脅武漢三鎮,進而南渡長江,西入四川。

  這年7月間(也就是《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一書出版的時候)劉伯承令所屬第六縱隊,桐柏軍區主力部隊及陝南第十二旅向襄樊城發動進攻。襄樊包括襄陽、樊城兩處。襄陽位於漢水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北與樊城隔水相望,又互為依託;南有羊祐山、真武山、琵琶山、虎頭山、鳳凰山等,群山連綿,山勢險峻,向北可瞰制襄樊全城。向西、向南又可控制公路交通,為襄樊南側的天然屏障。蔣介石是把襄樊看作他「漢水防線」樞紐的,而漢水防線又是連接「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的樞紐;守住這個地方,可以防止解放軍南渡長江或西出漢水進入川陝。所以蔣介石把他的親信康澤派到了襄樊來當綏靖區司令兼綏靖公署主任。

  康澤是個臭名昭著的大特務頭子,國民黨的中央委員,中將軍銜。蔣介石派康澤去德國向法西斯特務學習鎮壓人民的本領。康澤學成回國後,網羅了一批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子弟,組成別動隊,專門對付蘇區人民,殺害了無數革命志士。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又叫康澤組織三青團,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的特務活動。康澤的雙手沾滿了革命同志和勞苦大眾的鮮血。

  康澤在襄陽設防上,襲用歷史上「守襄必先守住南山」的舊例,在南山制高點構築大量堡壘、據點、工事,並在交通要道及開闊地帶密佈地雷,構成堅固防禦體系。康澤吹噓「襄陽防禦,固若金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