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早在幾年前,劉伯承打破了蔣介石的「邯鄲夢」之後,就發誓要徹底破掉老蔣做夢的大床,要挺進到老蔣的「臥榻之旁」,鬧個天翻地覆,讓他做不成夢。要實現這個誓言,必須有真正的克敵制勝的本領。劉伯承認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是向我軍自己的實際戰例學習;二是向一般的軍事理論學習。我們在實踐中研究上級命令,實戰指揮與戰後總結,特別是在兵教官的群眾路線中的戰術討論與傷亡評定,必須科學地接受一切有益的經驗而總結之,作為今後行動的指導。這裡要防止經驗主義。我們學習一般的軍事理論,尤其是關於現代戰術,應『從自已經驗中考證這些結論,吸收那些用得著的東西,拒絕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東西』(毛主席語)。即使是正確的理論,也只能當作行動的指南而不能當作教條。所以這裡要防止教條主義。無論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它們都是把軍事科學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分割開來,把片面的相對的真理誇大為普遍的真理,不符合於客觀的全面的實際。」 劉伯承在論述毛澤東軍事思想時,融入了自己的經驗和創造。 在論述解放戰爭的戰略問題時,劉伯承描繪說:「自今年2月以來,獨裁賣國賊蔣介石進犯軍,由於全面攻勢的失敗,遂在山東與陝北兩戰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鉗形的重點攻勢,而在晉冀魯豫戰地,則製造與依託黃河歸故的水災進行重點的防勢。在重點攻勢方面,是集結十個到三十個旅,布成縱橫五十到百余裡的方陣前進攻擊,連續作戰,即是這一部隊被殲,那一部隊又來,欲乘我於疲憊之中求得最後勝利。而保持此進攻方陣之後方補給線與翼側掩護點者,則為旅或團。在重點防禦方面由於點線守備兵力薄弱,不能不放棄點線,以加強戰略要點,進行所謂重點防禦,守此要點者為師或旅,拱衛此要點者,為旅或團,而布成梅花陣。其意在使我軍久屯堅城之下,大受挫折之後,從他方調來援軍,兜擊我側背。至於敵人後方交通線以及其它次要地點之守備,則異常薄弱甚至沒有,即」成所謂空心戰略了。 蔣賊進犯軍無論開頭的全面攻勢也好,接著的重點攻勢也好,甚至今後的撤退、收縮為全面的重點防禦也好,都必然在人民解放軍貫穿全域的殲滅戰的威力之下,趨於支離破碎以至潰滅。然而蔣賊在美國帝國主義支援之下,為要最後掙扎避免被殲滅起見,7月4日下了一道所謂《勘亂總動員令》,甘與人民為敵。如果說,他從2月份起曾向我們提出方陣、梅花陣等問題,那末,現在已被我們殲滅到一百個旅之後,尤其是在我反攻下受到挫敗而使戰局起基本變化之時,他必然會提出另外的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不驕不躁、兢兢業業仔細研究之,正確解答之與適當處理之,以使主觀的指導與客觀實在情況融洽一致,求得殲滅敵人生動力量,一直做到堅決徹底乾脆全部地消滅進犯軍。」 從1946年2月到劉伯承這篇《重校(合同戰術)譯文上部的前言沒表的時候,蔣介石的所謂「重點進攻」戰略,「黃河」戰略,以及所謂「方陣」、「梅花陣」、《勘亂總動員令》等貨色,均一一宣告破產了。正如劉伯承所嘲諷的那樣,蔣介石只不過是所謂「空心戰略」了。蔣軍發言人雖然聲嘶力竭地要「消滅共軍」,而實際上已經在盤算著如何「隔(長)江而治」,乃至如何經營「孤島」(臺灣)的後路了。人民解放軍則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準備渡江南下,進而解放全中國了。 在新的戰略進攻任務面前,劉伯承把瞭解戰場情況放在進軍的前提位置。他結合譯文的內容,明確指出:「偵察研究打下正確決心的基礎,這在反攻中敵情變化大,我遇新事物較多的今天,極為重要。《合同戰術》對偵察勤務,認為在分配偵察的目標與工具時,必須依據自己的任務,正確決定主要的偵察方向,集中力量實行不斷的偵察,尤其是用搜羅的手段捕捉俘虜,與指揮員在戰場實施親身的偵察,以期明瞭真實的地形,獲得真實的敵情。而敵情又必須將前後得來的材料進行融洽的研究,先確定其可信度、時間性與價值。然後綜合之,給以分析,做出正確的結論,以適應定下決心的需要。本書認為定下決心應在研究任務與研究情況(敵人,我軍,地方居民,地形,時間)之後,其意即在打下正確決心的基礎。」 顯而易見,劉伯承的這一段文字,一方面說明了譯稿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則結合實際闡述和創造了有中國特點的軍事理論。劉伯承強調指出:「毛澤東軍事學說在這一問題上,指示我們偵察研究,防止我們盲目碰壁,尤為精闢。他說:『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索,然後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係,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戰鬥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 劉伯承經常對同志們講:偵察是戰鬥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沒有偵察,或偵察不詳,就象「狗戴沙鍋亂碰一陣」。他把任務、敵情、我情、地點、時間當作定下決心的五個要素,強調各級指揮員對這五個要素要了如指掌,並形象地借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賦予全新的內容,名之為定下決心的「五行術」。他常常告誡部屬:用兵打仗務必先將任務、敵情、我情、地點、時間搞得清清楚楚,「五行」一定,必定打勝,「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劉伯承在重校前言中,再三闡述偵察的重要性,這對於挺進大別山的勝利之師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論述機動問題時,他寫道:「所謂機動,就是按照一定的計劃,把火力與運動有組織地配合起來,以消耗最少的時間與兵器,而求得有效的擊破敵人。」這一段精闢的見解,比之1935年翻譯《機動的要義》一文時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在戰爭實踐中,劉伯承對於機動的理解和運用,都已達到了新的高度。他指出:「在一定計劃上,應根據新變化的情況進行主動的靈活的機動。 「這裡我們首先來說明敵人的重點進攻與重點防禦兩者的兵力是何處來的?何以要成為重點? 「一般說來,這是敵人在全面進攻中不斷被殲滅之後,從其次要方向拼命抽出兵力和兵器結成重點,用來互相支援,以直撞對方或坐鎮一地而避免殲滅的。事實上這裡兵強就成了重點,那裡兵弱就成了弱點,這裡打陣地戰成了重點,那裡打運動戰成了弱點,這裡陣地有備就成了重點,那裡陣地無備就成了弱點。一個部隊一個陣地也各有自己的重點和弱點,決沒有處處是重點的。就是一個敵人今日成為重點,因我殲滅其相依相存的弱鄰(特別是在運動中的與駐守補給線上的),明日即變為弱點。一般說來,國土大而民為敵之獨夫蔣介石,僅僅以未被擊破的幾支軍隊湊成幾個重點,間隙地何其寬,弱點何其多,人民解放軍何其自由機動。『無足之蟹不能橫行』,理至明也。」 接著,劉伯承引述了蔣介石在實行重點進攻和重點防禦中的實例說明機動殲滅的奧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