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四四


  1937年冬,在上海、太原相繼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進入一個嚴重的過渡階段。毛澤東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劉伯承根據我黨提出的堅持華北敵後遊擊戰爭,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方針,集中全力培養中國現代遊擊戰的鬥士。

  劉伯承在進駐太行山以後,首先在遼縣開辦了著名的遊擊訓練班。他親自編寫遊擊戰教材,翻譯外國軍事參考資料,登臺向幹部講授,為抗日遊擊戰培養了許多精良的「種子」。當時在一二九師擔任參謀處長的李達清楚地記得:「在遼縣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劉師長談遊擊戰術,講如何汲取我國古代兵法和外國軍事學術精華,來豐富我們的遊擊戰。」

  在發掘古代兵法精髓和外國軍事精華的同時,劉伯承特別注意總結部隊參戰以來的遊擊戰經驗和教訓,探討新的鬥爭形勢下開展遊擊戰的規律。在遼縣的日子裡,劉伯承住在一間半窯洞式的房子裡,經常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聚精會神地伏案疾書,常常是通宵達旦,徹夜不眠。在短短的十個月當中,他以驚人的毅力撰寫和翻譯出一系列關於遊擊戰的最新論著和譯作。

  1937年11月28日,寫出《抗日遊擊隊四個基本任務》;

  1937年12月7日,寫出《抗日自衛隊三個基本任務》;

  1937年12月27日,寫出《擊退正太路敵人六路圍攻的戰術觀察》;

  1938年3月,寫出《論遊擊戰與運動戰》;

  1938年7月19日,寫出《本師現在要確定或恢復的教育工作》;

  1938年9月18日,譯出《遊擊主義的克服一摘譯(列寧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的軍隊)》;

  1938年10月29日,寫出《關於現在緊急動員中軍區的建設工作》、《我們在抗戰中的軍隊建設》等等。

  劉伯承的這些論著和譯作,根據抗日戰爭的最新實踐,特別是陽明堡、七亙村、廣陽等幾次伏擊戰的最新戰鬥經驗,闡述了抗日遊擊戰的特點和規律,指明了抗戰中以遊擊戰為主,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原則。這些著作和譯作的內容,比之劉伯承在上地革命時期關於遊擊戰的著作和譯作,不論是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上,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這些著述與毛澤東同期的關於人民革命戰爭的論著一樣,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了不可低估的指導作用。

  1938年5月間,毛澤東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篇重要軍事著作。劉伯承和鄧小平馬上佈置師直機關和各部隊認真學習,貫徹執行。劉伯承曾在文章中高度評價說:毛澤東同志這兩篇重要著作,「有力的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闡明了持久戰的道理和遊擊戰爭的重大戰略作用,並且英明地指出了中國取得抗戰最後勝利的道路。毛主席的這些指示,以無比的光輝,照耀著中國人民前進的方向。」

  到1938年金秋時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正按照毛澤東的預料向前發展。

  一二九師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總部直接領導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開創根據地的工作。劉伯承一面命令各團以營或連為單位,進到平漢路、正太路沿線,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打擊繼續南犯的敵人;一面抽調大批幹部和一些連隊,組織了許多工作團和遊擊支隊,分散到太行山區的各地發動群眾。並且與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等進步的群眾組織和抗日武裝聯合起來,在晉東南地區開闢抗日新局面。冀西地區也成立了冀西遊擊隊。這幾支力量結合起來,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晉東南和冀西的幾百萬人民動員起來了。工會、農會、青救會和抗日自衛隊在各地組織起來了,新的抗日民主政權建立起來了。工人、農民和青年知識分子爭先恐後地加入抗日武裝,每一個城鎮和鄉村都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面。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初具規模:北起正太、滄石路,南迄黃河之濱、東至津浦路,西抵同蒲路,全都在抗日軍民的俯瞰之中。太行山根據地的人口已達到兩千三百萬之多,抗日武裝力量也猛增到九萬五千五百人。與此同時,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的一二九師部隊又先後取得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一系列戰鬥的勝利,大量殲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將日本侵略軍趕出了晉東南。

  【19.彭德懷憤而罵娘,劉伯承流血流汗,
  日本人狼狽不堪,你說「百團大戰」該不該打?】

  「百團大戰」

  早在40年代,在延安就有爭議,惹得彭老總發火、罵娘。直到50年代末,即1959年廬山會議風波,彭老總還怒氣未消,照罵!……由此遺下許多歷史的「結」——死「結」!活「結」?

  到80年代,在軍事史學界還在爭議這個不太古老的戰爭話題。詳細說來,幾十萬字扯不清楚。簡單說來,幾句話也知其大概。

  「百團大戰,該打!打日本人沒錯。」一種意見。

  「百團大戰,不該打!暴露了我軍實力,後果不好!」另一種意見。

  「該打,也不該打。」第三種意見。有人說此話等於廢話,等於什麼也沒有說。但中國人的論戰中,這種意見可不少,姑且照錄,以免遺漏。

  其實,歷史就是歷史。簡單地演繹起來,並不會太複雜。有學者演繹如下:

  日本人侵略中國,該不該打?

  該打!

  百團大戰是打誰?

  打日本侵略軍!

  該不該打?

  該!千該、萬該!

  當然,作為具體的戰略戰術以及具體的打法,戰後的評論,可以作無窮的探討。但大前提必須肯定。如果連「日本人該不該打」、「百團大戰該不該打」這樣的大前提都定不下來,國人的爭議就會讓人見笑了。

  謝天謝地。歷史總算塵埃落定。今天我們回頭來重溫這段硝煙彌漫的老話題,仍然會感到一種沉重感。因為「百四大戰」史,畢竟是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血肉之軀所構築的啊。

  百團大戰是在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指揮下進行的,這是一次舉世矚目的大規模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有一二九師部隊、晉察冀軍區部隊,晉西北的一二〇師部隊,以及山西新軍等共105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此外,還有廣大民兵和群眾參加。作為主力部隊的一二九師在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下參加會戰。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為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日寇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路;第二階段(9月11日至10月5日)為殲滅交通線兩側之敵和摧毀深入我根據地內的敵軍據點,主要進行了榆(社)遼(縣)和沫(源)靈(丘)等戰役;第三階段(10月6日至12月5日)為反擊敵人對我各根據地的瘋狂報復「掃蕩」。

  這次戰役給侵華日軍的運輸線以沉重打擊,正太路中斷一個月之久。這次戰役提高了我黨我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