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2.元帥的出身之謎:
  深山老林裡的皇族之後,還是山野村民一吹鼓手的後人?】

  時間:1986年深秋。

  一架空軍專機穿過飄浮的雲霧,向祖國的西南飛行。飛機上坐著三位空軍軍官——他們是劉伯承元帥的兒子劉太行、劉太遲,女兒劉雁翎。元帥在1986年10月7日離開人世,走完他94年的艱難歷程。今天,兒女們護送著父親的骨灰盒,返回故里。

  機翼下是逶迤、蒼翠的群山,恍如明鏡的片片水田。奔瀉千里的長江,像是銀色的飄帶,在崇山峻嶺中奔湧。這是一片多麼神奇的土地啊!她不但以自己的豐腴滋養著千千萬萬川中兒女,而且以甜美的乳汁哺育出無數中華民族的精華。這裡曾經走出了享譽千載的詩仙、詩聖,這裡曾經走出了現代中國的文豪,這裡還走出了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聶榮臻……,一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事情往往是這樣:偉人們走出來了,就很少有機會再榮歸故里,以至於他們的兒女,只能從父親的閒談中,聽那古老的民謠,領略者家的鄉情。多少年來,兒女們相約要陪伴父親回鄉看看,終不能實現。今天,他們陪伴歸來的竟是父親的亡靈。

  汽車穿行在濛濛細雨中,泥濘的山道,顛簸的土路,一座座山嶺,一道道陡坡,終於到達浦裡河畔的趙家場。劉伯承的故居就坐落在沈家灣的半山腰上,漫山的翠竹和柑桔,將古樸的山莊裝點得分外清幽恬靜。開縣的黨和政府早幾年就在這裡籌建「劉伯承元帥故居陳列館」,現已初具規模。

  當劉伯承元帥的兒女們捧著父親的骨灰盒來到這裡的時候,頭紮色布的大爹、大嬸、老人和娃兒,捧出掛著露水的金黃色柑桔,用鄉里人憨厚、純樸的目光,迎候一個歸來的遊子,迎候他們山民中的一員。當劉伯承元帥的兒女們看到這樸實無華的歡迎場面,看到鄉親們的赤腳,大爺們臉上菊花般的皺紋,奶孩子的大嫂敞露著的乳房,娃兒們唇邊懸著的鼻涕時,他們仿佛看到了父親的童年,仿佛感到山裡人純淨的原汁也在自己的血管中流淌,那麼淳樸、那麼激昂、那麼山裡味。他們尋到老祖母的墳地,將父親的骨灰盒安放在老祖母劉周氏的墓旁。

  中國人是講究葉落歸根的,漢民族更沿襲了這一文化傳統和習俗。在外遊歷幾十個春秋的元帥,總算葉落歸根了。當然,在劉伯承元帥本人及其親屬看來,根的概念的外延已經大大的擴展了。劉伯承元帥的夫人汪榮華在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

  「根據伯承同志一貫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和對我們的教導。為人民的事業要敢於鬥爭,勇於犧牲。永遠同戰士們和勞動人民站在一起。因此我要求把伯承同志的骨灰撒在祖國大地,撒在淮海、南京、大別山區、太行山區、大西南及故鄉,撒在養育他的山河大地上,撒在他曾經與戰士們的血和汗流在一起的地方,讓他安息在與他血肉相聯的人民群眾之中。」

  劉伯承是趙家場的兒子,理應回到母親的身旁。劉伯承是從趙家場走出來的,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個春秋以後,理應再回到那片生他。養他的褐色土地。

  在趙家場「尋根」的日子裡,劉伯承元帥的兒女們從老輩的口中知道了家鄉的習俗,知道了父親的身世,知道了這片褐色土地的遺傳密碼。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誕生于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對他的出世,同許多叱吒風雲的偉大人物一樣,眾多熱心的「演義家」曾經杜撰了好些神話般的傳說。說是在一個桃花盛開的春天,他母親到屋後的深井裡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尾活蹦亂跳的「金龍」,自覺驚喜異常,回家後即有身孕,謂劉伯承是「真龍天子」式的神靈。這當然是茶餘酒後的閒談。不過,按照舊曆法的「十二生肖」來推算,時遇「龍年」倒是巧合。劉伯承落生時和普通農家的孩子一模一樣,既沒有帶孫子的兵書,也沒有吟誦唐詩,只是啼哭而已。他的身體略微顯瘦,壓根兒也沒有「武神」的模樣,據當地的老人們擺談,連6市斤的秤砣也沒有翹起來呢。

  雖說是巧遇「龍年」,但他卻生不逢時。因為在這一年的秋末冬初,劉氏家業的開拓者劉正富和楊氏(劉伯承的祖父和祖母)在7天內先後離開人世,劉氏家庭的成員一個個披麻戴孝,撫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淚水之中。劉伯承正是在舉家服喪的淚水中呱呱墜地的。家裡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在長輩們盡孝時來到人世的生靈。

  迎接這個生靈到來的時代,是中國最腐敗的封建王朝。光緒十八年,「大清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在苦難裡浸泡的華夏子孫,面臨戰禍的吞噬和列強的瓜分。古老的中國,一片灰灰暗暗、淒悽愴愴的景況,仿佛是一艘正在下沉的破船。「洋務運動」的救生圈,「維新變法」的呐喊聲,都無法減緩破船下沉的速度。人民革命的潛流,在湧動,在咆哮,聚集著最後掀翻封建帝制的力量。偏處西南一隅的四川,也先後爆發了重慶數千民眾奮起焚毀英、法教堂的反洋教風潮。還有四川大足縣農民余棟臣率眾起事,影響遍及川東數十縣。雖然人民的呼聲和正義的舉動被清政府鎮壓下去了,但是日益興起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打破了「天府之國」的沉寂。

  儘管劉伯承生不逢時,卻是劉文炳(字虎臣,1862—1907)的第一個兒子。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禮俗中,這終究是一種安慰。尤其劉伯承那一雙大眼睛,著實惹人喜愛。看到這些,劉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語地說道:「好一個『昭昭之明』!這娃兒就叫劉明昭。」

  劉氏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劉明昭正扣「明」字輩。這便是最早走下的名。後又取字「伯承」:伯—即長子之意,承—則與「虎臣」的字號諧音相近。

  說到劉伯承的諸序淵源,民間的傳說甚多。有說劉家祖先是漢代的皇族後裔,有說是「湖廣填四川」的難民。1982年秋天,筆者從四川開縣劉氏家族的成員中找到了《劉氏家譜》的原版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收藏者將這本家譜藏匿在農舍的房檐上,才使之倖免於被繳被焚。據《劉氏家譜》記載,劉家的先祖確是漢室之後,曾受封為長沙王,後政海浮沉輾轉到湖北荊州府江陵縣,三代人在那裡渡過生涯。康熙雍正前後,劉家第四代開始,隨著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定居到長江邊上的雲陽縣關口鄉。劉家世代以農為業,兼作打鐵等小手工藝。到清朝咸豐年間,浩蕩的「皇恩」如同江水沖刷,庶民百姓像河中的鵝卵石一樣,窮得光溜溜,沿江四處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