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
一 |
|
【1.建國後軍隊的第一大新聞: 1958年劉伯承被召到京,在聖殿般的懷仁堂裡元帥老淚縱橫】 1958年,歷史上記載是一個「創高產」、「放衛星」的火紅年代。從50年代走過來的人,都還記得辦「大食堂」,「吃大鍋飯」,「大煉鋼鐵」;可是,很少有人記得當時政壇、軍界飄浮的陰雲。 這年7月上旬的最後一天,一列由南京開往北京的火車,正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急馳著。一位共和國的元帥躺在軟臥包廂裡,他正發著高燒,僅有的左眼患有青光眼病,幾乎看不清東西。他的夫人汪榮華,隨行的醫護人員,都為元帥的健康擔憂。他畢竟已經66歲了,身上彈痕累累,右眼早就致殘。 軍情急如火!不去不行。元帥是一位黨性觀念和組織觀念極強的老布爾什維克、老軍人,執行中央和軍委的指示從來不打折扣。戰爭年代,他在傷勢嚴重的情況下,照樣坐著擔架上前沿指揮戰鬥。現在,更應該前往。「君命召,不候駕而行」嘛! 當然,這裡的軍情,不是討論戰略大計,也不是解決邊境衝突問題,而是要老元帥到大庭廣眾中做檢討!專程到北京做檢討,歷史上有過嗎?! 火車到站,一輛黑色的吉姆車早就等候一旁,人們攙扶著老元帥坐進車裡,朝陸軍醫院奔去。檢查結果:患者高燒39℃,眼壓73。醫生的意見:臥床休息。「不行,我得起來,要到中南海,大夥都在等著哩,快!」 誰也拗不過元帥,說走就得走的。吉姆車又開來了,元帥服完藥,鑽進車裡,朝中南海急馳而去。 中南海,多麼神聖的地方。記得還是開國大典的前夕,老元帥作為開國元勳應邀到中南海商議建國、治軍大計,多次漫遊這處明清時代的「禁苑」。中海的「太液秋風」碑、紫光閣、蕉園等古典建築,南海的翔鸞閣、涵元殿、香囗殿、迎薰亭等,令人目不暇接。各名勝處的山石花草,樓閣亭台,擁水而居,秀美宜人,這些都給老元帥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可此時此刻,老元帥已經全無心思欣賞飛掠而過的景致,他打精神端坐起來。雖是暑天七月,他依然裹了裹上衣,右手顫巍巍地從中山裝口袋裡取出檢討書。這份檢討還是在南京擬就,在旅途中又經一番潤色的呢。 汽車在懷仁堂前停住。元帥的老戰友鄧小平迎上前來,緊緊握了握元帥的手。在討論這項議程之前,鄧小平就明確表示:伯承同志是位組織性很強的老黨員,他的身體不好,只要表個態就行了,不必上臺檢討了。」周恩來、朱德、陳毅等同志也表明了相同的意見。可是,事物的發展往往難以擺脫開慣性運動的規律,多數同志的意見還是要公開檢討,有的同志意見還相當尖銳哩。 聖殿般的懷仁堂,聚集著全軍的一千多位高級幹部,金光閃閃的將帥肩章,使雕樑畫棟的殿堂更加肅穆而輝煌。一個多月前——1958年5月27日,軍委擴大會議在這裡召開。中心議題是反對「教條主義」。老元帥7月10日到京,也就是說會已開了一個多月,此時已是會議的最後階段,也是會議的高潮。老元帥邁步走進會場,全場一千多雙眼睛注視著他。 當話筒裡傳來主持人的宣佈:「下面由劉伯承同志作檢討!」 話音剛落,全場鴉雀無聲。在場的元帥、將軍們面面相覷,擔憂、同情、期待的目光交織在一起…… 老元帥怎麼了?為什麼老淚縱橫?! 會場的空氣緊張而壓抑。建國以來,這些身經百戰的元帥和將軍,誰也沒有見過這種場面。誰知道這是開頭,還是結尾?誰知道,建國了,勝利了,還鬧出這樣軒然大波?! 元帥作檢討,真夠嚇人的! 臺上聲淚俱下,台下鴉雀無聲…… 元帥檢討完畢,全場竟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做檢討還會贏得如此熱烈的掌聲,又是一個歷史上少見的現象。這一陣陣掌聲中,交織著多麼複雜的情感啊! 鄧小平再一次站出來,為老戰友說話:「伯承同志對党的領導是十分尊重的,對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視的。我和他相處多年,深知他黨性觀念之強,組織紀律性之強。」 陳毅元帥等也仗義執言。 歷史匆匆地走過了漫長而艱難的道路,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迎來了公正與光明。 1980年,鄧小平明確指出:「那次反教條主義是錯誤的。」1986年,他又專門撰文再次指出:「1958年批判他(伯承)搞教條主義,那是不公正的。」 歷史終於拂去了自身的塵埃!謬誤終於讓位於真理! 1989年6月中國官方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一書,對所謂反「教條主義」運動作了全面的披露。文中寫道: 「1958年5月27日至7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錯誤地發動了反對『教條主義』的鬥爭。這次會議把反『教條主義』作為中心議題,誇大了學習蘇軍過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缺點,把一些已經基本解決的問題重新提出來作為現實的錯誤傾向加以批判,把一些單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缺點誇大為全軍性的系統的教條主義加以反對,把本屬工作中的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上升到反對黨的軍事路線的原則高度加以追究,對負責訓練和院校工作的劉伯承元帥等領導人進行批判和鬥爭。會議決議錯誤地說,主管訓練工作的部門和一些院校,『教條主義』傾向直到最近仍然占著統治地位,而且某些個別同志,還堅持了一條與黨的軍事路線相對抗的資產階級的軍事路線』。會後,在全軍自上而下地開展了反對『教條主義』和『單純軍事觀點』的教育和鬥爭。 「這次反『教條主義』鬥爭是錯誤的。在這一鬥爭中,過分強調自己的經驗,排斥外國有益的東西,使借鑒外國先進經驗的工作基本停頓下來,使一些規章制度和條令、條例處於被廢除的狀態。同時,錯誤地批判了許多高中級領導幹部,將他們調離了領導崗位。這次反『教條主義』的鬥爭,對當時和以後的軍事建設都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三十多年過去,事物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謝天謝地。 但是,人們不會忘記,建國以後,軍內的第一次「大鬥爭」由此而始。人們也不會忘記,戰功卓著的蕭克、李達將軍蒙冤受辱的經歷。 劉伯承,成為第一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元帥。 人們知道劉伯承是「劉鄧大軍」的主帥,他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的光芒,永遠閃耀在中國的星空。党所締造的「劉鄧大軍」的血液,仍在流淌,脈搏仍在跳動。 可是,許多人並不瞭解老元帥命運多舛的坎坷經歷,不瞭解他戎馬生涯的負面。 諸如,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如何能躋身軍界,成為威震四方的名將? 一個24歲瞎了右眼的人,如何能指揮千軍萬馬? 一個右腿幾乎致殘的軍人,如何能渡過半個世紀的戎馬生涯? 一個軍事暴動的領導者,在屢遭慘敗後如何重振軍旅? 一個被兒子告發的人,怎樣死裡逃生? 一個兩次被擼掉總參謀長職位的人,怎樣再度崛起? 一個66歲的老者,為什麼會在懷仁堂淚飛如雨…… 一位開國元勳為何會在政壇上一度悄然消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