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一


  32.嘔心瀝血渡時艱

  一九四〇年以後,是各抗日根據地物質困難空前嚴重的時期。這種困難,是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經濟封鎖所造成的。

  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又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地區。「當時邊區只有一百四五十萬人口,又是土瘠地薄的高原山區。在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下,要擔負數萬名幹部、戰士以及全國不斷奔赴革命聖地的青年學生的吃穿住用,實在成了一個大問題。在一段時間裡,我們財政經濟極其困難,幾乎沒有衣穿,沒有鞋襪穿,冬天沒有被子蓋,沒有菜吃,沒有油吃,甚至吃糧也很困難。」早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二日中共中央已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

  、朱德回延安後,在協助毛澤東指揮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軍事鬥爭的同時,十分關心陝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情況。他看到:邊區的「財政經濟建設雖有某些成績,實在入不敷出,以致幾月來未發一文零用,各機關、學校、軍隊幾乎斷炊。」深感非採取重大措施,不足以扭轉局面。因此,他邀請正在延安的中共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邊區財政經濟工作的幾個負責人一起到各地去視察工、農、商各業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一九四〇年十月到年底,朱德先後發表《論發展邊區的經濟建設》、《參觀邊區工廠後對邊區工人的希望》、《完成一九四一年度財政經濟計劃》等文章,闡述他對發展邊區經濟的構想。他在文章中指出:「發展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的問題,提出已經相當久,而且也取得相當成功,但因這問題尚未引起各方面最廣泛的注意,並為某些條件所限制,直到今天還未達到應有的成績,所以有重新提出的必要。」他認為,發展邊區經濟建設最基本的困難有兩個:「首先就沒有大量的流動資金。其次,我們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還遠不足以應付工作發展中的需要,我們缺乏重工業機器,現在自製不能,又難於購買。」此外,「邊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物資難於流通;邊區內部各系統的經濟建設機關,互相的連系尚不夠密切。」怎樣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經過調查,朱德把注意力集中到在陝甘寧邊區蘊藏量很大、又是人們生活必需品的食鹽上來。邊區境內有五個鹽池,產量很大,邊區內部根本消費不了。當時,大家都還沒有想到用鹽去換錢以積累資金。朱德考慮到,如果把鹽銷到附近需要食鹽的陝西、山西、河南各地,不就可以換口大量資金嗎?當時,這些地區缺鹽,正是「千載一時的機會,不可錯過。」朱德明確地提出:「現在,自力更生是目前全黨全軍之極重大任務。」「我的意見先從鹽下手。」「定邊鹽池為陝北經濟策源地。」「我們下緊急令,派軍隊全體動員。首先從鹽井來衝鋒,衝破這些困難。」為了完成這個計劃,他提出六點意見:「一、開足五千畝以上曬鹽田,今年不必再多;二、修好通慶陽大車路及他路大車路;三、設置轉運站、飯店、騾馬店,統制出口商店;四、購足騾馬;五、購足運輸工具,大車、小車;六、開煤炭廠熬鹽,運水運炭,在適當地點熬鹽或引鹽水到有炭地方去。」

  「以上意見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他還指出,鹽價應隨時價漲落,不能固定不變,現在井地售價太低,以致公家收入有限;同時,必須毫不姑息地嚴懲貪污腐化分子,「不惜用嚴法以至沒收、槍斃之法」,「才能點滴歸公」除食鹽外.朱德認為羊毛也是邊區的一大優勢。全邊區有羊二百萬隻以上,單綿羊產的羊毛,每年就有二百五十萬斤以上,紡成毛線、織成呢子,不但可以自用,還可以出口。邊區不宜植棉,棉花較少,可以用毛、棉或毛、麻混紡來解決穿衣問題。他提出:「目前只應以鹽及羊毛為重心來建設,以後當以次第及於他種工業「」怎樣解決缺乏技術人材的問題?朱德也提出了幾項措施,那就是:一面「歡迎邊區以外的熟練工人,到邊區來工作」;一面靠自己培養。他要求:「邊區的熟練工人要安心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更要耐心教育,教會工人學徒的真本事。我們的工人學徒,則要認真努力學習,要每人都下決心,在最短期間內培養自己成為熟練工人。」「這裡的工廠同時又是學校,他們(指邊區工人)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夠鍛煉和培養自己,在政治上和技術上不斷進步,成為將來工作的幹部和領導者,成為技師、工程師和各種專門家。」朱德雷厲風行地抓經濟工作,措施有力,很快推動邊區經濟工作出現了新的面貌。十一月,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採納朱德的意見,作出《關於開展邊區經濟建設的決定》和《關於財政經濟政策的指示》。十二月三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講話時指出:「朱總司令最近曾到過我們邊區各地、各工廠參觀過,貢獻給我們很多寶貴意見,對於我們明年的生產建設是有很大作用的。」

  這年年底,朱德又撰文號召邊區全體軍民完成邊區一九四一年度財政經濟計劃,「要使邊區的財政經濟從半自給到完全自足自給」;「解決吃飯、穿衣、日用品和軍需的事。這件事不辦好,抗日戰爭就難於支持,抗戰的勝利就沒有保障」克服陝甘寧邊區的嚴重經濟困難,一九四一年是關鍵的一年。

  邊區經濟困難中最緊迫的是吃飯問題。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要養活原有的一百多萬老百姓,本來就不富裕,現在又來了幾萬幹部、學生、軍隊,都是脫產人員,單靠當地人民來養活是不可能的。當時,國民黨頑固派又正調集大批軍隊,企圖進攻邊區。朱德回延安時,胡宗南二三十個師幾十萬大軍工虎視眈耽地注視著邊區,天天進行蠶食和挑釁活動。為了加強邊區防務,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朱德回延安後不久就下令從晉西北調一個主力旅回到陝甘寧邊區,以防止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這一來,糧食的困難更增加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德提出一個重要主張,就是在不妨礙部隊作戰和訓練的前提下,實行屯田軍墾。

  當時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的李維漢回憶道:「軍隊實行屯田是朱德倡導的。他從前線回延安後,非常關心部隊的生產,主張以部隊強壯眾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運動中去,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密切軍民關係,同時幫助邊區的建設,也改善部隊本身的生活」。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屯田,朱德是很熟悉的。早年他在讀《三國志》時就很讚賞曹操「開芍肢(今安徽省壽縣)屯田」的作法,認為這是解決軍隊生活必需品的好辦法。現在,他也準備採用這個辦法來解決邊區眼前的困難,而在規模上比曹操當時的屯田要大得多,不僅進行農業生產,還準備從事農、林、牧、副、漁以及手工業、商業、運輸業的綜合開發。為此,他找好一大片荒地,準備把軍隊開去大幹一番,這就是南泥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