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二


  南泥灣在延安東南約九十裡,是延安縣金盆區的一個鄉,縱橫數百里,渺無人煙;但土地肥沃,有三條河川流經此地,是適宜於墾荒的好地方。相傳過去這裡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區,因為戰爭的緣故,人民非死即逃,變成了荊棘遍野、雜草叢生的荒地。以前有過一些單位曾想來這裡開墾,但都因人力不足,沒有能站住腳。當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奉調回陝甘寧邊區後,朱德決心以這支主力部隊為骨幹,帶動邊區的其他部隊、機關、學校一起前去開墾。邊區的北面聯接著晉西北根據地,受頑固派軍隊的威脅較小,而南面所受威脅較大。把這支主力部隊部署在南泥灣,一方面用來防備頑固派軍隊可能發動的進攻;另一方面,又可以進行開荒種地。

  朱德把開墾南泥灣當作克服經濟困難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

  當三五九旅旅長王震前來向他報到彙報工作的時候,他就把軍墾屯田的想法告訴王震,王震很贊同:但他提出,這麼多部隊到哪兒去找開墾的土地呢?朱德笑笑說,土地倒是有,而且是塊「大肥肉」,好多人想去啃,都啃不動;你王鬍子敢不敢去啃?王震生一副連腮胡,同他相熟的人都叫他王鬍子,朱德也這麼叫他,他一聽說有土地,高興地向朱德保證一定能啃得動。

  康克清後來回憶這一段情況時說:「南泥灣政策是朱總先提出,毛主席、黨中央同意了的。朱總原來就有軍墾屯田的思想,但下面也要有人堅決執行才行;否則也不能槁得那麼快、那麼好。王鬍子很堅決,開創了一個好傳統。

  開發南泥灣自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首先需要統一認識。不少戰士從日夜戰鬥的前線回到邊區,一心想的是打退頑固派的進攻,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可是,到了邊區卻要他們拿起鋤頭去開荒,思想上一時轉不過彎來。

  他們還認為當兵吃糧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哪有當了兵還要種地的道理?一些幹部對指揮作戰有一套,但組織開荒卻沒有經驗,開始時也感到很不適應,朱德囑咐部隊領導幹部:要想把生產自給運動開展起來,必須充分作好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要鼓起大家的信心,要用我們勞動的雙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務。他深入到戰士中去,瞭解大家的思想,解答大家的疑問,說明為什麼要進行軍墾屯田的道理。他經常引用毛澤東提出的一個問題:在嚴重的經濟困難面前,我們是餓死、解散還是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呢?他諄諄告訴大家,餓死。解散不是出路,只有自己動手,克眼困難,才是我們的辦法。

  除了思想上的障礙需要掃除以外,實際工作中的困難也很大。為了搞好開墾南泥灣的準備,一九四一年開春後,朱德帶了幾個身邊工作人員和軍委行政處處長鄧潔「還有一位農業技術員,到南泥灣去實地踏勘。

  從延安到三十裡鋪這一段路騎馬還比較好走,可是從三十裡鋪折向東南到南泥灣的六十多裡崎嶇山路就很不好走了。到南泥灣以後,根本沒有路,有的地方只能靠砍刀、斧子砍出一條路來。朱德感到,開發南泥灣,交通是個大問題,必須從三十裡鋪到南泥灣修築一條平坦的大道,以便運輸。他把這項任務交給炮兵團三營九連去完成。九連指戰員在邊區政府建設廳的指導下,克服沒有經驗、缺乏工具等困難,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當時的南泥灣,不但沒有路,也沒有住處,連老百姓也很難找到。朱德一行在踏勘時,白天披荊斬棘,爬山涉水,觀察地形、研究措施:晚上簡單地搭個窩棚,歇宿荒郊。在踏勘時,朱德訪問了當地能找到的唯一的一位者鄉,是姓唐的老漢。朱德同他攀談起來。這位唐老漢原籍也是四川,是他父親從四川逃難來此地時把他帶來的,住在這裡已經幾十年了,目前只剩下孤身一人。他對南泥灣的情況很熟悉、詳細地向朱德作了介紹。後來,唐老漢在開發南泥灣過程中成了開墾部隊的編外「顧問」。

  經過幾天踏勘,朱德對南泥灣的實際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數。傳說這裡的水有毒,不能喝;他們來時自己帶了水。臨走時,他又取走當地的水樣和上樣。由於延安化驗條件差,就把水樣、土樣送到重慶周恩來處,請他找人化驗。最後,弄清當地有些水由於長年經過腐花爛葉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採取適當措施就可以解決。這就為不久後開墾大軍的前來創造了條件。

  不久,三五九旅六一七團首先開進南泥灣東面的臨鎮。開進前,朱德又同王震等去南泥灣周圍察看。以後,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團和七一九團也先後開進南泥灣一帶。一九四二年,三五九旅旅部進入墾區,駐在金盆灣。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各直屬單位也陸續來南泥灣參加開墾,軍委炮兵團到了離南泥灣不遠的陶寶峪,掀起了開荒生產的熱潮。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各單位的生產和供應工作,軍委在南泥灣設了一個辦事處,負責這項工作。

  二月二十五日,朱德在邊區縣委書記聯席會議上作了關於生產運動的報告。他說,「我們党的負責同志,要把生產運動看嚴重一點,看遠一點。因為是一個戰爭的環境,現在邊區周圍有二十兒萬軍隊、五道封鎖線,企圖把邊區蠶食取消,它的力量很大,可能打進來,所以我們要把經濟建設看遠一點,要把力量準備一下,應付他們的來打我們。」他提出了這一年邊區糧食生產的任務:「今年邊區計劃生產四十萬石糧,這個任務是要我們實際來做的,就是我們施肥、灌水、挖井,來增加收穫。」他還提出種麻、種棉花、織毛、挖藥材、養雞、養鴨、養蜂、養羊、養牛等。要求並規定了邊區工業、鹽業、運輸業、商業、稅收工作等方面的任務。他領導軍委機關工作人員在王家坪附近開了個菜園,還親自抓機關食堂,改善伙食。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終於渡過了邊區這段最困難的日子。

  打仗需要武器、彈藥。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事當局曾供應八路軍、新四軍一部分武器、彈藥和軍餉。可是皖南事變前就已斷絕這種供應。在朱德等人籌劃下,延安的兵工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每月可造步槍子彈六萬發,如果彈殼供應有保障,每月可以生產二十萬發以至更多(所以戰士打槍後要收回彈殼上交);每月可造手榴彈二萬枚;小迫擊炮五門,炮彈一千發;製造無煙火藥的工廠也即將開工;造火藥時需要硫酸,又建設了一個硫酸廠,每月約可生產硫酸四百磅。當時,前線的八路軍、新四軍把繳獲敵軍的武器、彈藥作為主要的軍需來源,後方的產品作為補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