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五九


  人們說,袁隆平的先創性的學術理念,還表現在他總是不斷地探索和攀登雜交稻科研的新高峰。袁隆平認為,成績只能說明過去,重要的在於開拓未來,因為事物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為了形象地揭示他的這一理念,他給他的弟子們講了一則很有趣的故事。他說:

  「有那麼一個人,最初企圖挖一口井,挖呀挖,終於挖出了一潭清泉。於是,他興奮不已,滿足地雀躍離去。另一個人又接著挖,挖呀挖,挖出了一塊珍貴的寶石……」他說:

  「現實生活沒有故事中那麼浪漫和神奇,我們也並非渴望那塊寶石,但我們渴望我們的雜交水稻科研事業獲得更大的成功。」

  1989年夏季,南方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天氣,使兩系法雜交稻的研究遭受了嚴重挫折,一些經過鑒定的不育系變成了可育,出現了「打擺子」現象。兩系雜交稻的研究陷入低谷。

  在這緊要關頭,袁隆平與他的助手羅孝和一起對不育系——進行考核,認真觀察,仔細分析,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選育實用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首先要考慮的是育性對溫度高低的反映,其光照長短並不重要。他二人分析到雄l生不育系的起點溫度其可育臨界為23.3攝氏度,並重新提出了選育不育系的策略。在袁隆平新思路的指導下,他的助手羅孝和很快培育出了低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並配製出了「培兩優288」,和「培兩優餘紅」組合,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省級鑒定的兩系先鋒組合,使兩系雜交水稻由試驗研究轉為生產實用成為可能。

  兩系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以後,袁隆平將選育高產亞種間雜交稻,也就是超級雜交稻作為新的主攻方向。

  為此,他為超級雜交稻提出了新的理論設計。他設想,應用育種技術,克服各種障礙,將水稻亞種問強大的生物雜種優勢協調地轉化為經濟產量優勢,將解決雜種結實率低以及籽粒充實度不良這些弊病作為主攻對象。他認為為選育高產亞種問雜交稻組合應堅持如下8項原則:

  1,矮中求高;
  2,遠中求近;
  3,顯超兼顧;
  4,穗求中大;
  5,高粒葉比;
  6,以飽供飽:
  7,爪中求質;
  8,生態適應。

  袁隆平所設計的這8項原則公開發表以後,很快成為全國雜交水稻專家深入開展雜交稻研究的指導性理論。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協同攻關,很快育成了亞種問雜交組合——培矮64S/E32,這一組合於1997年在江蘇省3個點試種,均獲得大幅度增產。1998年,在江蘇和湖南的4個示範點試種,又連續增產。

  目前,袁隆平很看好這一組合,他認為這是目前很有希望的超級雜交稻組合。

  根據高產實踐,他進一步提出,利用亞種間的雜種優勢選育超高產組合,這是最現實、最有效的成功途徑。近期內,以打短平快為主,即以培矮64S為重點,進行廣泛的測交篩選,從中選育出超高產組合。

  袁隆平對他的助手們說:「一株株水稻,從萌芽、長大、抽穗、揚花,到結出豐碩而飽滿的果實,僅僅三五個月的工夫罷了。而一個人的生命,從誕生到死亡,又有多久呢?那水稻,從不會因為這註定短暫的命運而拒絕奉獻;同樣,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因畏懼註定的死亡而拒絕創新。一個人的生活,可以偉大,也可以渺小,但不可以不去奮鬥,不去拼搏,不去奉獻,不去創新。為著理想,為著人生的價值,你奮鬥過,你拼搏過,你曾經有所創新,那麼你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遼寧省農科院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的學術權威楊振玉說:「袁隆平構建的雜交水稻科學殿堂,其學術理念與學術體系是先創性的。他的人格魅力,既有中國精英沉穩幹練的品格,又有西方學子『異想天開』的好奇。他感情豐富,富於智慧,他熱愛大自然,審美情趣濃郁,所以,他是機遇寵愛的有心人。」

  【第三十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

  如今,袁隆平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可沒有誰能阻擋住袁隆平無欲無求的對雜交稻事業的一片赤誠。

  他眷戀海南三亞那無邊無際的原野。

  他愛海南三亞黎明前的美景:縷縷晨曦,點點朝霞,漸隱漸現。

  他似乎害怕海南三亞正午那輪火紅的太陽,它暴躁,它炙烤著廣闊的原野,直烤得海南大地大汗淋漓。

  當紅日西沉,夜幕降臨,和風拂面的時刻,他還沒來得及回到他安歇的陋室,海南三亞那廣闊的原野,又把他捲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之中……

  置身于海南三亞這喜怒無常的原野之中,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經受著暴風雨的「洗禮」。

  在海南島育種基地,供袁隆平安歇的居室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一張簡易的木床,兩把竹椅。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他購置了一台彩電,他堅持把彩電放在會議室,與大家一同蹲在凳子上,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看完《新聞聯播》,再繼續他一天的工作。

  他喜歡海南島,喜歡海南島的寧靜。海南島三亞荔枝溝的稻田總是靜悄悄的,月亮的光輝在這裡流淌,星光在這裡更加燦爛,天穹顯得那樣高遠,那樣深不可測。他喜歡仰望海南島夜晚的星空,喜歡觀看頭頂上那緩緩奔流的銀河。他想到,這一條在我們祖先頭頂上世世代代奔流的銀河,是我們炎黃子孫繁衍生息的見證,我們這一代獻給這浩瀚銀河的將是一筆濃墨重彩。

  秋天、冬天和春天,黑夜和白天的交替都是從他身邊,從他心頭開始的。於是,他拿起了小提琴,演奏起舒曼的《小夜曲》。貓頭鷹飛來了,貓頭鷹用它的銅號般的喉嚨吹奏著長長的低音,各路草蟲趕來爭相放歌,他和它們共同演奏著一曲具有著袁氏特色的交響樂……

  他覺得,這曲子不是他用手演奏的,而是從心裡緩緩流淌的,沒有悲傷,只有悠揚,他被自己的曲調感動了。興致所至,他面對他鍾愛的雜交稻,高歌一曲俄羅斯的民歌——《庫班河上的豐收曲》。

  袁隆平這一生對雜交水稻的鍾情,有一種近乎絲絲縷縷的愛的交融,或者說,有一種生生死死的纏綿。雜交稻的秧苗總是牽著他的心,把他這個古稀之年的老翁牽來海南島的荔枝溝。

  他每天一大早便跑進荔枝溝的原野。原野霧氣迷漫,藍色的霧氣中,跳動著黎明的鮮活的光斑。他見到了那金子般珍貴的「超級稻」的秧苗,一種微妙的感覺湧上心頭。在一片極為真實且又虛幻的綠色世界裡,他播種著希望,播種著成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