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五八


  【第二十九章 先創性的學術理念】

  人們說,袁隆平構建的雜交水稻科學殿堂,其學術理念與學術體系是先創性的。他善於運用對立統一法則進行思辨。跟隨袁隆平工作多年的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謝長江曾經深入剖析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中的哲學思維。謝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世界著名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開創的雜
  交稻研究事業碩果累累,蜚聲中外,譽滿全球。袁隆平不僅
  是一位知名的育種專家,而且也是一位把馬列主義、毛澤東
  哲學思想與雜交稻研究緊密結合起來的自然科學家。他自始
  至終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指導雜交水稻研究事業,使這一研
  究領先世界,方興未艾……

  在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之初,袁隆平便充滿自信,因為他堅信「實踐出真知」。水稻「雜交優勢」是他親自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而且,他以「矛盾論」作指導,深知作物有無雜交優勢,取決於雜交雙親遺傳性狀有無差異,是否構成雜交的內在矛盾。自花或異花授粉只是繁殖方式的不同。所以,選育「三系」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用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正確協調各種親本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的矛盾。他巧妙地運用了毛主席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抓主要矛盾」等哲學觀點,來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袁隆平既注重理性思維,又重視實踐。他在親身實踐中經常進發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並且善於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捕捉它、利用它。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實踐中發現一顆穗大粒多的優異稻株的後代分離和退化,頓悟出「雜交稻」這一先創性的科學命題。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全永明著文稱:

  袁老師善於運用矛盾分析,突破傳統理論。袁老師在大
  田中發現一株雜交稻後,便產生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來提高
  產量的設想,並於1964年正式開始研究。然而,這一想法
  與當時流行的學術觀點相悖,因而遭到一些人的反對。經典
  遺傳學的觀點是:稻、麥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雜
  交無優勢。有人指責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對這些不同意見,袁老師沒有退卻,而是相信毛主席的科學
  論斷,「實踐出真知」。
  因為袁老師的創新意識來源於實踐。
  袁老師運用矛盾論的觀點作了如下兩方面的分析:第
  一,毛主席說過: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
  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作物雜
  交有無優勢,本質不在自花授粉或異花授粉,而在於雜交種
  子內部有無矛盾;只要雜交雙親有遺傳上的差異,就會構成
  雜種的內部矛盾,從而產生優勢。
  第二,
  「無優勢論」與玉米這個異花傳粉作物的雜種優
  勢事實相矛盾:玉米在配製雜交種之前,兩個親本都必須自
  交多代提純,育成自交系。既然經過多代自交提純的玉米自
  交系雜交可以產生很強的雜種優勢,為什麼經過長期自交提
  純的水稻品種(天然自交系)雜交而不能產生雜種優勢呢?
  ……
  在科研實踐中,袁老師巧妙地利用矛盾,實現「三系」
  配套。不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
  組合「南優2號」育成了……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黨委副書記謝長江說,袁先生先創性的學術理念,還表現在他善於捕捉科研中的主要矛盾,並且能抓住主要矛盾,推進科研工作的發展。謝先生撰文稱:

  1974年,袁隆平率先培育成功的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強
  優組合「南優2號」,經過多點生產鑒定,證明有高產優勢
  後,科研重點轉為攻克制種低產的難關。
  開始,袁隆平以為花粉量不足是制種低產的主要矛盾,
  強調在制種田多插父本(恢復系),同時還把母本(不育
  系)緊貼父本種植,以為可以接受較多的花粉。可事與願
  違,父母本的行比試驗和制種田的觀察證明:在一定範圍
  內,父本穗數越多的田,制種產量越低,愈靠近父本的母
  本,結實率越低。原因何在?袁隆平認為:按單個花粉和穗
  子計算,水稻的花粉量確實比玉米、高粱少得多;但就制種
  田單位面積花粉總量來看,差異並不大。據調查,
  「南優2號」制種田,按父本畝產150公斤計算,每畝約有花粉300
  億粒,如以10天散完粉計,在散粉均勻的情況下,每天在
  開花的2小時至3小時內,每10平方釐米面積上可散落花
  粉5000粒左右,花粉密度相當大,完全可以滿足異花傳粉
  的需要。從試驗中他得出結論:影響制種產量的主要矛盾不
  是花粉量不足,而在於要使花粉散佈均勻並能落在母本柱頭
  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採取多種辦法和措施,其中以父母
  本的花期、花時相遇為關鍵。由於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袁
  隆平在指揮千軍萬馬下海南制種的攻堅戰役中,充分發揮群
  眾智慧,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割葉、剝包、
  噴灑「920」等等,這對提高制種產量具有顯著效果,畝產
  由原來的幾公斤、十幾公斤,上升到幾十公斤、上百公斤,
  最高畝產突破250公斤。由於抓住了主要矛盾,制種低產難
  關終於被攻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