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五〇


  袁隆平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選育超高產組合的4條途徑,其重點是培育「核質雜種」。袁隆平總是不斷提出新的科研課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全永明說:

  「創新是貫穿袁隆平院士科研活動的一條主線,強烈的創新意識,非凡的創新膽略,執著的創新精神,獨特的創新風範,是袁先生獲得成功的要訣。」

  袁隆平認為,現在的秈型不育系,也是一種「核質雜種」,是一種野生稻的胞質和栽培稻的胞核互作型的「核質雜種」。這種「核質雜種」表現出雄性不育和有卡頸等「負效應」。

  袁隆平提出了他的新設想:根據唯物辯證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負」必有「正」,如果將秈稻的細胞核導入進化程度較高的粳稻細胞質中,育成粳質秈核的「核質雜種」,就可能出現「正效應」。這種「核質雜種」,其後代既可能具有高產的雜交優勢,又可能恢復正常育性。那時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種了。

  袁隆平根據超高產育種的要求,又果斷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到更大的研究領域中去探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只有採用新的育種材料和選用新的育種方法,才能在產量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對這一新的設想,通過育種實踐,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從一些試驗材料中看到一些苗頭,但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袁隆平並不因此而洩氣。他在回顧這一段探索歷程時,謙遜地說:

  「我的有些設想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設想的正確與否全靠實踐檢驗!」

  「核質雜種」超高產育種的實踐,使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為什麼沒有按照理論設想產生出「正效應」的「核質雜種」呢?如果產生這種「核質雜種」,其後代既可能具有高產的雜交優勢,又可能恢復正常育性,那時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種了,這正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

  是「核質雜種」的設想不科學嗎?袁隆平也無法輕易否定。

  「三系」雜交稻進行「三系」配套的艱難歷程,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他想,自己當年對水稻「三系」的設想,也是符合科學的,但把設想變為現實,卻是那麼艱難!前6年培育的南廣粘不育材料,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保持系,而無法實現「三系」配套。只有神奇的新材料「野敗」被發現以後,才打開了突破口,而後只用了3年時間,便實現了「三系」配套。這就充分證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超高產「核質雜種」的產生,也必然要經歷反復探索的過程。

  1987年,袁隆平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文《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提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和~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樣三個戰略發展階段。這一年,國家科委將「兩系法品種問和亞種間雜交稻選育」以及「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列為國家「863」高科技課題。袁隆平擔任「863-101-01」專題組組長,並親自主持了

  「水稻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課題。袁隆平牽頭組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協作組,開展了全國性的協作攻關。袁隆平以一個科學家的過人膽識和豐富經驗,幾度調整研究方案,使得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1995年,袁隆平鄭重宣佈: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兩系法雜交育種理論的指導下,兩系法雜交高粱、兩系法雜交油菜、兩系法雜交棉花、兩系法雜交小麥等一系列新品種相繼研究成功。

  我國農作物育種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局面。

  人們感慨地說,在雜交水稻處於迷茫或轉折時期,袁先生總能夠提出正確的思路,令同行們茅塞頓開,眼前豁然開朗。為什麼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對此解釋說:

  「這就是袁先生膽識過人之處。面對困難,袁先生毫不退縮,總是善於抓住關鍵,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突破困難,做出理論設計,再到實踐中尋求答案。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再回到實踐,直至獲得成功,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訣。」

  袁隆平在自己書房內掛有自己寫的一首七絕:

  山外青山樓外樓,
  自然探秘永無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當盡頭。

  這首詩表達了袁隆平探秘雜交水稻永無休止的決心。

  有人說,袁先生那聰穎的大腦中,似乎潛藏著一座巨大的水稻寶藏,對這座寶藏的開採,似乎無盡無休。

  袁隆平說:

  「人類本身便是大自然的傑作。人體共有1萬多億個細胞。這麼多的細胞,不僅能夠互相協調,而且每個細胞都有其特殊分工,從而使整個人體處於高度有序的狀態。」他說:「最神秘的要數我們人類的大腦,它使人們有喜怒哀樂,還能夠思維,能夠理解,能夠想像,能夠創新。」「人類是大自然生命的高級階段,所以人類有義務把某些處於低級階段的生命例如我們研究的對象——水稻,向高級階段推進,再推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