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


  【第七章 挑戰饑餓】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處於一個饑荒的年代。連續3年的自然災害,加上政策失誤,全國範圍內出現了普遍的饑荒。

  饑餓之風很快刮進了湘西,刮進了黔陽城,也刮進了安江農校。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天靠五六兩口糧度日,沒有副食,沒有油水,整天餓得饑腸轆轆。袁隆平也餓得浮腫起來,無力走動,無神看書,更談不上帶學生去游泳,只能堅持將每天的主課講完。

  在那個以瓜菜充饑的饑荒年代,袁隆平曾經被下放到艱苦的農村去鍛煉改造。在農民的集體食堂裡,他和當地農民一樣吃的是一鍋紅薯藤煮的湯,跟豬食差不多;飯是雙蒸飯,用水蒸兩次,稱之為「增量法」,飯粒看著大,就是不飽人,吃下去一會兒就餓。當時,他想的是什麼時候能吃上一頓飽飯就好了。

  學校劃給袁隆平一塊山坡「自留地」,作為自給自足的菜田,以補充國家計劃供應之不足。袁隆平與另外一位單身教師李國文合作,將他們的山坡地經營得綠油油的。春季裡,鮮嫩嫩的捲心菜、菠菜、小蔥使人垂涎欲滴;秋季裡,紅薯、白菜、白蘿蔔、紅蘿蔔,還有香芋,令人羡慕不已。

  湘西一帶耕地少,當地農民惜土如金。香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週期很長,半年多才能收穫。袁隆平學著當地農民的樣子,在香芋地里間種豌豆、豆莢,待豌豆熟了,豆莢敗了,香芋也就可以收穫了。香芋的葉子很寬大,好似荷葉,割下葉片,用鹽水醃制幾天,就是具有湘西特色的美味鹹菜。

  因為袁隆平經營「自留地」有妙方,宿舍裡的「存貨」多種多樣,加之他性格隨和,談吐風趣,冬天的夜晚,許多教師都樂意到他的宿舍去「會餐」,當然,其中也夾雜著「精神會餐」。

  冬季天寒夜長,饑餓來得特別早、特別快,人們難以入睡。教師們聚在一起,少不了要談吃的,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記憶中或嚮往中的美食。在每次「精神會餐」中,袁隆平都描述兩道保留菜譜,一是川味魚香肉絲,二是麻婆豆腐。他總是稱讚川菜口味好,當然,因為教師多數是湖南人,所以,湘菜「好吃」的聲音總占上風。然而,每晚參加「精神會餐」的,多是湘西的農家子弟,所以大家說得最多的還是農家飯菜。

  說的人,在每一個細節都要停頓片刻,不願快說,以吊大家的「胃口」。

  「沖葛根粉要用滾開滾開的水,一手快沖,一手快攪,那粉沖出來才合胃口……對啦,還忘掉了一道工序,放葛根粉以前,碗裡放一把炒熟的黑芝麻,放幾粒枸杞,再放幾粒核桃仁……那粉沖出來黑、白、紅、黃四種顏色……」

  「那葛根粉還有一種吃法。」這時又有人在一旁補充說,「把葛根粉放進盆裡,往裡倒水,不能倒得太快,用一根筷子慢慢轉圓圈,慢慢攪和;水也不能倒得太多,要用掌心慢慢地搓,搓成一個個鴿蛋大的丸子,上籠屜蒸。蒸得半生不熟時,再下油鍋炸,炸起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再加醬油、辣子、蔥、薑、蒜,喜歡吃鹹加點鹽,喜歡吃甜加點糖,咬一口——嗨!賽過肉丸子……」

  真是「看景不如聽景」,經他這麼一形容,大家只有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咽口水了。

  袁隆平也補充說:

  「你們湘西產的這葛根粉是很好的食品,也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降火、醒酒之功效。等哪天有時間我們也搞點小自由,上山挖些野葛根怎麼樣?」

  秋天過去了,可以吃新米了。脫了穀衣的白米,圓圓的,白白的,非常誘人。對在饑餓中熬過一春一夏的人來說,吃上一頓香噴噴的新米飯真是一種享受。在湘西農家有一個規矩,第一鍋新米飯可以敞開肚皮吃。袁隆平被一位學生家長請去吃新米飯。那學生替袁老師盛了滿滿一碗,一個大大的粗瓷碗拍得實實的,上面還堆了一個尖尖的「山」,真讓袁老師哭笑不得。這學生是自己餓怕了,惟恐他的老師吃不飽啊!當然,學生也如法給自己堆起了一座「小山」。只見那學生張大嘴,三扒拉,兩扒拉,如同風捲殘雲,霎時,那座尖尖的「山」不見了,一會兒,碗裡也空了。

  袁隆平端著自己的一座尖尖的「山」感慨地搖了搖頭:唉,這是饑餓的年代啊!

  這時,袁隆平已經從平房遷到了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單身宿舍樓的二樓,他與李國文是近鄰,兩人在樓道裡並排搭了兩個燒柴火的爐子。一個週末的晚上,兩個人點燃了兩個柴火爐子,爐子上放了兩隻臉盆,一隻煮紅薯,一隻煮白蘿蔔塊。兩大盆「美食」被爐火煮得咕嘟咕嘟直冒香氣。

  「晚宴」開始了,袁隆平與李國文敞開肚皮吞下了那盆紅薯,本打算將那盆白蘿蔔留給晚問那些趕來搞「精神會餐」的同事們打牙祭,想不到,一位餓得渾身浮腫的學生聞「香」趕來了。走近一看,原來是農學20班的學生全永明。沒等全永明開口,袁隆平忙說:

  「小全,你來得正好,快幫老師吃掉這盆蘿蔔!」

  「謝謝二位老師,那我就不客氣了!」說話間,全永明給二位老師行了一個鞠躬禮。

  袁隆平遞給全永明一雙筷子,全永明接過筷子,對著爐子上那盆蘿蔔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一會兒就將一大臉盆蘿蔔吃了個精光,吃得兩位老師目瞪口呆,吃得二位老師熱淚滾滾。袁隆平說:「這伢子餓得好苦啊!」

  「謝謝二位老師!」全永明又是一聲謝謝,又是一個鞠躬禮,眼含淚水轉身離去。

  次日,袁隆平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在那條蜿蜒的小路上。冬天凜冽的寒風,撲面而來。舉目山川暮色,他不由得憶起了「山寒水瘦」的詩句。他遠遠望去,但見城邊的沅水橋頭擠滿了人。他不由得快步走近人群,只見橋上橫臥著兩具枯瘦如柴的餓殍,圍觀的群眾,人人臉上堆滿了憂傷。

  這慘痛的一幕,震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的心,引發了這位農業科學家的責任感。

  這慘痛的一幕,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未來的「雜交水稻之父」就這樣向著威脅人類的「饑餓惡魔」發起了挑戰1

  1962年的初春季節,袁隆平帶領40多名學生,到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參加勞動鍛煉。他住在生產隊長老向家裡。這位生產隊長精明、能幹,責任心強。那時,中國農村還是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作為生產隊長,老向正在為擺脫饑餓、增加糧食而發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