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


  老果農的話,使袁隆平深受啟發,他想到:橘樹的花太密了難結果,而人生的目標太多了,同樣難以實現啊!他進而想到,自己已是而立之年了,該選准自己的拼搏目標和科研課題了,再也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杠子了。

  在他看來,糧食作物是陸地上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水稻則是地球上主要的糧食作物。在這個地球上,玉米種植面積數第一,水稻種植面積數第二。可以這樣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和稻米是須臾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稻米養育了人類。

  就是從這一年的春季開始,袁隆平選擇了水稻純系選育和人工雜交試驗的科研課題。試驗場地就設在學校分配給他的半畝自留地上。

  從此,袁隆平踏上了一條崎嶇的探索之路。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有沒有優勢?這種優勢能否為人類所利用?袁隆平就是向著這樣的問題發起了挑戰。

  早在1926年,美國人詹斯首先揭示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此後,詹斯的理論雖然被美國遺傳學家辛洛特和鄧恩否認了,但是,他的理論依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印度人克丹姆,馬來西亞人布朗,巴基斯坦人阿乃姆,日本人岡田正寬、奈良芳次郎等都先後開展過雜交水稻的研究。儘管上述學者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勤於學習又精通英文的袁隆平,還是受到了西方科學家的啟發,決心繼續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以便通過雜種優勢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1960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畝試驗田裡,把稻種播下去,幾天以後秧苗出水了,綠瑩瑩,嫩生生的,向他伸展著一隻只嫩綠的小手,可愛極了。他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而後為它們一個個安家,目睹著它們拔節、分蘖、抽穗,由嫩綠而變為深綠……

  他認真地觀察著每一株水稻的成長,一次偶然的發現,使得他的眼前為之一亮——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俏麗而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那樣生動、那樣鮮活地呈現在他的眼前,它像是擁擠的生命中的一位巍然挺立的俊美少年!他發現了它,如同發現了一座金礦,真是快活極了!想不到這個偶然的發現竟然影響了他的一生。

  他將這「鶴立雞群」的稻株結出的170粒稻種精心收集起來,次年,播種在瓦罐的培養土裡,栽插在窗前的試驗田裡。他看著它們一天一天地生長,如同注視著共患難的手足兄弟,感到一種心靈相通的愉悅。

  然而,其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優勢很明顯的種苗,其後代的性狀竟然發生了分離,居然沒有一株趕上它的前代。秧苗長勢七長八短,抽穗後穗短粒小。袁隆平凝視著變異的稻株,突然眼睛一亮,靈感頓時湧上心頭:那「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品種間的雜交優勢現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

  「啊,那正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啊!」

  這一判斷在他腦海中確定下來以後,他便開始對那些變異的植株進行仔細的調查:高的、短的,早熟的、晚熟的……一株一株地記載,反復地統計、運算,證明這「雜種第一代」完全符合孟德爾學說的分離規律。

  就在苦苦思索之中,他想到,第一年選育的那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並非純種,所以,第二年出現了分離。倘若按那株雜交稻的產量來推算,那麼,畝產可以達到600公斤,這便是水稻雜交的優勢。

  想到這裡,他眼睛又是一亮:啊,水稻雜交原本有優勢!

  水稻雜交有優勢,這是袁隆平從實踐中得出的一個突破性的結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結論!

  就是這一株偶爾被發現的天然雜交稻,帶給袁隆平靈感,帶給他機遇,他的成功之路將從這裡開始。

  由此,袁隆平萌發了利用這種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產量的設想。

  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觀點相悖。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辛洛特和鄧恩合寫的《細胞遺傳學》一書,明確地指出了水稻雜交無優勢。美國哈佛大學的教科書《遺傳學原理》中明確寫道:

  「稻麥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雜交無優勢。」所以,當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時,遭到某些權威學者的反對乃至嘲笑。

  「沒有錯誤的實踐,只有錯誤的理論。」袁隆平根據自己在實踐中觀察到的現實狀況,反復思考著。他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對於「白花授粉雜交無優勢」的觀點,他大膽質疑,勇敢挑戰,毅然堅持將「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作為自己的科研目標。

  就是從這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科研命題:要在實踐中學會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學會利用水稻的雜交優勢。

  不久,袁隆平設計的一整套培育人工雜交稻的方案誕生了。他準備先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然後通過「三系」配套進行循環雜交,完成不育系繁殖,進行雜交制種並用於大田生產。

  從此,「雜交水稻」這個概念伴隨了袁隆平的一生,成為他畢生不懈追求的事業。

  從此,美國哈佛大學的教科書《遺傳學原理》將在袁隆平的手下改寫;某些遺傳學權威的結論,也將在袁隆平的挑戰面前,不得不重新加以修改。

  恩格斯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形式,不論是太陽或星雲,個別
  的種屬,化學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樣是暫時的,而且除永恆
  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和變化所依據
  的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

  袁隆平用他的實踐經驗,證明了恩格斯的這一科學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