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你的手很靈巧,樂感也不錯,將來准行。」

  果然,袁隆平不僅樂感好,悟性也好,進步很快。就在這一年系裡舉行的新年晚會上,他與那位學友演出了小提琴二重奏,很受歡迎。

  西南農學院坐落在半山腰,山腳下便是嘉陵江。江上白帆點點,號子聲聲。有時他拿著一本書,坐在校園操場的臺階上,默默地注視著綠綠的嘉陵江水,聆聽著那江輪上悠揚的汽笛聲。他不僅是嘉陵江水的觀賞者,而且是嘉陵江水的搏擊者。每逢節假日,他便與幾個會游泳的同學結伴到嘉陵江上暢遊。他們故意選擇水流湍急的地方,拼命地逆流而上。雖然累得大家張著口直喘氣,但是他們感到一種拼搏的滿足。來到岸上,他們便開始追逐嬉戲。那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學子時代。

  袁隆平 「浪裡白條」 的綽號,從小學一直帶人大學。到大江大河裡去暢遊,始終是他的課餘愛好。

  1951年春季,賀龍同志在成都主持了院的「體育明星」。西南地區第一屆運動會,袁隆平作為西南農學院的運動員代表,奪取了西南地區游泳比賽第四名。

  1951年夏季,在抗美援朝的熱潮中,袁隆平懷著「保家衛國」的熱忱,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戰歌,走進重慶市徵兵辦公室,毅然報名參加志願軍,決心投筆從戎。

  光榮榜貼出來了,袁隆平體檢合格了,成了西南農學院被錄取的8名飛行員之一。正當袁隆平一行人整裝待發之際,國務院做出決定,急需要在校大學生參加國家經濟建設,一律留校繼續讀書。儘管這次「投筆從戎」未能如願,但反映了袁隆平熱愛祖國,聽從祖國召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轉眼之間,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4年的學習生涯即將結束了。畢業以後到哪裡去?袁隆平面臨著又一次選擇。

  從小學到大學,他在重慶整整生活了12個春秋。他愛重慶周家灣龍門浩的青石板街,愛重慶的嘉陵江水……他多麼希望留在重慶的農業科研單位啊!

  然而,學校發出了號召,號召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在畢業分配志願書上,毅然填寫了這樣幾個大字: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別了,母校!
  別了,龍門浩!
  別了,重慶!

  袁隆平拿著畢業分配通知書,趕往湖南省農業廳去報到。在那裡,他知道了他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農校,他將成為這所農校的教師。

  袁隆平始終把自己比做一粒種子,既然是種子,撒在哪裡都會生根發芽……

  【第五章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袁隆平手裡拿著湖南省農業廳的一封信,提著簡單的行李,奔向了安江農校。

  他先是繞道乘火車,再坐汽車,而後是坐馬車,再後來便是背著行李,徒步翻越雪峰山,歷時半個多月,行程1000餘公里,終於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被貶任職的黔陽縣,那時叫龍標。詩人曾有詩句抒發自己當時的心情:

  「莫道弦歌愁遠謫,春山明月不曾空。」他走進安江農校,開始了長達20 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安江農校坐落在偏遠的湘西,是由古老的聖覺寺改建的。校園被雪峰山環抱著,湍急的沅江水穿過峽谷,奔流其間。那高高的雪峰山,山勢險峻,峭壁劍峰,一尊尊,一柱柱,高聳挺拔,令人驚歎。清清的沅水,順山勢流淌,一路留下長長的畫卷。

  走進校門,只見古松翠柏。幾隻老鴉棲息在古樹的枯枝上,卻不見了泥塑菩薩。袁隆平不由得渾身一悸,他似乎品嘗到了個中的寂寞。但他轉念一想,寂寞也不是壞事,我國的荒刹古寺曾孕育了中華文明。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從西域取經回來,在慈恩寺中埋頭多年,將經文直譯為漢文,成就了不朽的佛教文化;還有明清時代的「八大山人」、弘仁、虛穀等著名書畫家,他們的作品也都出自古寺。諸多高僧在古寺中,潛心修煉,斷了俗念,不再追求名利,後來卻很有作為。

  古寺除了可供農校使用的十幾間空房之外,還有一口吊鐘。每當上下課時,學校的勤雜工便拿一根耙齒在鐘上敲上幾下。那鐘聲十分洪亮,在山間久久迴響。

  因當時剛解放不久,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還撥不出更多的經費來擴建校舍,無力裝備這所農校。

  袁隆平手裡拿著湖南省農業廳的一封信,提著簡單的行李,奔向了安江農校。

  他先是繞道乘火車,再坐汽車,而後是坐馬車,再後來便是背著行李,徒步翻越雪峰山,歷時半個多月,行程1000餘公里,終於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被貶任職的黔陽縣,那時叫龍標。詩人曾有詩句抒發自己當時的心情:

  「莫道弦歌愁遠謫,春山明月不曾空。」他走進安江農校,開始了長達20 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安江農校坐落在偏遠的湘西,是由古老的聖覺寺改建的。校園被雪峰山環抱著,湍急的沅江水穿過峽谷,奔流其問。那高高的雪峰山,山勢險峻,峭壁劍峰,一尊尊,一柱柱,高聳挺拔,令人驚歎。清清的沅水,順山勢流淌,一路留下長長的畫卷。

  走進校門,只見古松翠柏。幾隻老鴉棲息在古樹的枯枝上,卻不見了泥塑菩薩。袁隆平不由得渾身一悸,他似乎品嘗到了個中的寂寞。但他轉念一想,寂寞也不是壞事,我國的荒刹古寺曾孕育了中華文明。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從西域取經回來,在慈恩寺中埋頭多年,將經文直譯為漢文,成就了不朽的佛教文化;還有明清時代的「八大山人」、弘仁、虛穀等著名書畫家,他們的作品也都出自古寺。諸多高僧在古寺中,潛心修煉,斷了俗念,不再追求名利,後來卻很有作為。

  古寺除了可供農校使用的十幾間空房之外,還有一口吊鐘。每當上下課時,學校的勤雜工便拿一根耙齒在鐘上敲上幾下。那鐘聲十分洪亮,在山間久久迴響。

  因當時剛解放不久,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還撥不出更多的經費來擴建校舍,無力裝備這所農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