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七〇


  鄭介民對這次失敗很不甘心,耿耿於懷。3月,馬歇爾、周恩來、張治中三人小組視察集甯時,軍調部三委員和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陪同。鄭介民和張治中又提出了集寧調處的是非間題。周恩來、葉劍英當然毫不讓步。後來,馬歇爾只好說:「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了,更重要的是今後的事情。」

  圍繞集寧調處問題的鬥爭,是中共代表團在葉劍英領導下堅持停戰原則的一個成功範例,它對於後來中共方面處理其他地區的軍事衝突問題,提供了經驗。

  五、東江縱隊撤退與中原軍區突圍

  廣東東江縱隊的處境,是葉劍英一開始就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東江縱隊在8年抗戰中,積極打擊日偽軍,先後建立了總面積達6萬餘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以上的解放區。香港淪陷後,他們救護港九同胞脫險,援助香港文化界人士,支援英美軍事當局工作,受到中外人士讚揚。然而,國民黨當局竟將這樣一支抗日有功的人民軍隊誣衊為「土匪」,在停戰令頒佈以後,公然以「剿匪」為名,瘋狂地向東江縱隊進攻。

  為了制止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葉劍英在軍調部三委員會議上,多次提出,應迅速派執行小組到廣東調處。國民黨代表極力反對,聲稱廣東沒有中共部隊,沒有必要往那裡派出執行小組。葉劍英則擺出事實,據理力爭。後來,鄭介民、饒伯森被迫同意派出廣東執行小組。1月25日,該小組代表抵達廣州。

  執行小組到達廣州的次日,廣東國民黨軍方就發表談話,拒絕承認中共領導的華南抗日遊擊隊,污蔑遊擊隊為「土匪」。對於國民黨當局顛倒黑白的謊言,小組中共代表方方理直氣壯地進行了駁斥。在北平軍調部,葉劍英一次次地揭露廣東軍事當局進攻東江解放區的罪行,要求軍調部立即發電制止,並令廣東執行小組到現場監督停戰。

  在國內外進步輿論的壓力下,經過軍調部的督促,廣州行營於2月18日「奉命同意」廣東執行小組前往惠州地區「視察」。

  2月25日,葉劍英致函鄭介民和饒伯森,指出張發奎讓廣東小組赴惠州,是精心策劃的騙局。因為,他們事先已派出軍隊進攻並佔領了惠州我東江縱隊駐地。他們讓小組到達該地「視察」,無非是為其「東江無共軍」的謊言進一步找藉口。葉劍英再次呼籲廣東軍事當局停止對東江縱隊的進攻,並允許小組對真實情況進行調查。

  然而,廣東軍事當局一意孤行,繼續阻撓調處。在此情況下,葉劍英致電在重慶的周恩來,請三人小組討論廣東調處問題。三人小組研究了葉劍英的電報,經過磋商,國民黨和美國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承認以曾生為司令員的東江縱隊的存在,並同意將東江縱隊撤離廣東,由美方協助運送山東煙臺。

  東江縱隊撤退的協議達成以後,廣東小組就實現這些協議的具體內容,繼續進行商談。至4月下旬,大多數問題都已得到解決,但有兩個問題在廣東小組和軍調部本部又進行了反復磋商,才達成協議。

  其一,關於東江縱隊撤退途中的安全問題。中共代表主張,為保證東江縱隊由內地撤到海岸港口的安全,駐淡水的國民黨部從應撤到平山,駐龍崗的部隊撤至平湖或深圳。國民黨代表堅持原來駐軍的位置不動。在三委員會議上,鄭介民說,如果駐龍崗和淡水的國民黨部隊撤出,到時地方民團發動進攻,他們不能負責。鑒於這種情況,葉劍英提出三點建議:由軍調部三委員致電張發奎,令其保障東江縱隊撤退安全及考慮走廊區問題;在東江縱隊撤退途中,除派小組隨行監視外,並令該地國民黨部隊派聯絡參謀隨軍行動;由葉劍英與鄭介民分別致電張發奎,請他重新考慮東江縱隊撤出的安全。鄭介民對此表示沒有意見。饒伯森見此情景,開玩笑說:我非常同意這個辦法。

  兩位委員都是廣東人,我想一定能得到一致協議。

  其二,關於東江縱隊撤退費用借款問題。中共代表計算需要法幣9.8億元,國民黨代表提出為2.73億元,因數目相差較大,無法取得協議。在三委員會上,美方代表提出一個3.326億元的折衷方案,徵求雙方代表意見。雙方代表對此仍存在分歧。後經軍事三人小組商定,由廣東當局墊忖糧款3.7億餘元。與此同時,葉劍英經請示中共中央同意,在軍調部又設法籌集了一部分經費,派人送給東江縱隊。此後,東江縱隊按指定地點集中,除復員1700名戰士外,留下2500人,由曾生司令員率領,于6月29日開赴大鵬灣。傍晚,北撤部隊登上軍調部派來的美軍的五八五號、五八九號、一〇二六號三艘軍艦,30日8時啟航,7月5日,安全抵達山東解放區煙臺市。至此,葉劍英心中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

  ①1935年11月4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同時規定法幣匯價為一元等於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至1946年,法幣已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以代替已崩潰的法幣。

  中原地區的軍事衝突,是葉劍英通過軍調部迫切需要解決的又一突出問題。停戰令公佈後,中原軍區部隊為執行停戰協議,從桐柏山區轉移到了鄂豫交界的羅山、光山等地區。然而,國民黨方面一再違反停戰協議,先後調集11個軍26個師共30余萬人的兵力,將中原軍區部隊重重包圍,妄圖予以「圍殲」。

  軍調部建立不幾天,葉劍英即將中原地區的嚴重局勢提到了國民黨和美國代表面前,要求立即派出執行小組去監督停戰。而國民黨代表卻藉故拖延。

  經過葉劍英一再爭取,國民黨和美國代表才同意組成由中共代表薛子正、國民黨代表鄧為仁和美方代表福特組成的漢口第九執行小組。1946年1月下旬,小組奔赴河南羅山、應山視察,並會同當地國共雙方駐軍代表——中共代表王震、國民黨代表宋瑞珂,簽定了《羅山協定》與《應山協議》。兩個協議中規定,雙方部隊在國共問題未解決之前,均停駐於現地,不得向對方進攻。可是,國民黨軍隊不僅不執行協議規定的停戰條款,還變本加厲地向中原軍區部隊發動進攻,佔領解放區村鎮1000餘處。他們還派遣特務到中原軍區部隊駐地造謠,放毒,暗殺,並實行經濟封鎖,妄圖「困死餓斃」解放區軍民。

  對於中原軍區部隊的困境,葉劍英憂心如焚。2月中旬,他就如何解決中原軍區部隊的糧食供應問題,向軍調部提出兩項緊急措施:第一,准許中原軍區部隊主力根據聯合命令第二條規定,移駐于平漢路西產糧區,以便就地解決糧食困難;第二,如上述措施難以實現,中原軍區部隊則轉移到皖東、蘇北地區,靠近新四軍軍部,以便於將來進行整編。國民黨和美國方面的代表對此卻不同意。3月初,葉劍英隨軍事三人小組到武漢視察,又提出中原軍區部隊易地就食的問題,國民黨政府代表仍表示拒絕。

  中原軍區部隊和中原局總共有近8萬人,每月需要補助給養經費法幣3億元左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葉劍英在極其困難的境況下,利用他在軍調部的合法地位和身份,採取許多措施籌集經費,然後設法送到中原軍區,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為了更有效地制止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軍區部隊的進攻,葉劍英在軍調部經過反復鬥爭,並經過周恩來在三人小組的努力,迫使國民黨、美國方面的代表同意,于5月10日簽定了《關於停止中原內戰的漢口協議》。此後,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行動暫時有所收斂。

  六、恢復交通線之爭

  在緊張激烈地進行停止軍事衝突問題談判的同時,葉劍英還同國民黨和美國方面的代表,進行了關於恢復交通問題的談判。

  早在1945年8月至10月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時,恢復交通就是一個爭論很大的問題。中共代表提出:恢復交通必須以全面停止內戰為前提,必須停止國民黨部隊對解放區的進攻和侵佔。國民黨代表不同意中共方面意見,並以「遣返日俘」和「恢復經濟建設」為名,要求解放區軍隊讓出鐵路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