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2月18日,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下達了東征作戰命令。20日20時,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在毛澤東、彭德懷指揮下開始東渡黃河作戰。 夜幕沉沉,河水滔滔。第一、第十五兩個軍團冒著凜冽寒風,利用夜暗從陝北綏德縣溝口、清澗縣河口開始強渡。葉劍英親臨渡口,檢查渡河情況,並隨時向毛澤東、彭德懷報告。21日10時,葉劍英致電毛澤東、彭德懷:十五軍團己渡河,一軍團約下午16時才能過完。一方面軍直屬隊擬本日17時開始過河。同日,葉劍英還將從前線接收的400餘名晉綏軍俘虜官兵的安置情況報告了毛澤東。21日晚,葉劍英最後率領一方面軍直屬隊渡河。部隊渡河後,按預定計劃迅速向縱深發展。至23日,佔領了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及其周圍地區,完成了戰役展開,取得東征戰役的第一個勝利。① ①訪問劉惠農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東渡黃河後,葉劍英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在中陽縣關上村、孝義縣兌九峪等地區打退了晉綏軍的反擊,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永和等縣,並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得到山西人民群眾熱情支持。閻錫山倉促應戰,驚慌萬狀,一面急電向蔣介石求援,一面調動部隊向抗日先鋒軍反撲。紅軍將反撲之敵全部擊潰,在上述數縣廣大地區建立起臨時根據地。為了發展勝利,軍委決定以這一地區為作戰樞紐,分兵南下北上,組成右、中、左路軍。 以紅十五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在徐海東、程子華指揮下,向北進攻;以紅一軍團主力為右路軍,在林彪、聶榮臻指揮下,向南急進;以紅十五軍團的一個團又一個營、一方面軍直屬隊和新成立的紅三十軍、山西遊擊隊等部為中路軍,由葉劍英直接指揮,以牽制和吸引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進攻行動。左右兩路軍分南北兩線向晉綏軍進攻,迅速進抵侯馬和太原近郊,佔領了晉西南廣大地區。 閻錫山為阻止紅一方面軍繼續東進,集中14個旅,編為4個縱隊,再次向石樓方面實施反擊。蔣介石應閻錫山的請求,從3月上旬開始,先後派遣約10個師進入山西,同時命令西北軍、東北軍等部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左右兩路軍從南北兩線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準備殲滅敵人。 為了加強中路軍的武裝力量,中革軍委於3月11日電令:「一切在石樓機關、部隊、遊擊隊工作人員,歸葉劍英統一指揮。」3月21日,毛澤東、彭德懷又進一步明令:「為保障後方交通,赤化石樓全縣、中陽南部、永和北部,猛烈擴大上述地區遊擊隊、赤衛軍、少先隊,並達繼續包圍石樓之目的,所有上述地區內一切武裝、部隊統一歸葉劍英指揮。」 葉劍英根據軍委指示,指揮中路軍與敵軍巧妙周旋,鉗制敵人,尤其注意控制石樓通往水頭、石口鎮、隰縣、永和、留譽五條道路,充分發動群眾,堅壁清野,阻截敵軍的物資供給。 4月10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辦事處命令,任命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4月中旬,敵軍集中兵力進逼石樓。葉劍英一方面命令馬家站兵站暫停向河西運送繳獲的物資,一方面請示毛澤東、彭德懷同意,集結中路軍主力在石樓城北30裡處阻擊敵人,同時在永和一線打擊北進之敵。這樣,石樓地區的緊張形勢得以緩和,黃河渡口繼續控制在紅軍手中,從而保證了前後方的交通運輸和傷員的轉運工作。與此同時,葉劍英組織部隊大力開展地方工作,建立和發展抗日遊擊隊,建立中共地方組織和政權,徵集兵員,籌糧籌款。有一次,遊擊隊在石樓縣縣長家炕裡挖出六大罐銀元。葉劍英命令部隊將這些銀元運回後方,用作紅軍的經費。 葉劍英領導的中路軍兵力雖然不多,但他果敢機智,巧於用兵,吸引和鉗制晉軍主力,圓滿地實現了軍委的戰略意圖,受到毛澤東的贊許。 中共中央鑒於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和晉西敵軍變化的態勢,於4月28日決定撤回河西,結束東征。5月2日,一方面軍開始有計劃地西渡黃河,至5日全部回師至延長、延川、永坪地區。葉劍英率部尾隨十五軍團西渡回師,勝利完成了東征任務。 紅一方面軍東征是在毛澤東指揮下一次勝利進攻的戰役。這次作戰雖然只有75天,但在戰略上卻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使經過長征,剛剛立足於陝北的紅一方面軍在政治上、軍事上由被動轉入主動,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經濟困難。 東征戰役共消滅國民黨晉綏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枝,炮20餘門;取得了強渡江河作戰的重要經驗,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迫使「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晉綏軍撤回山西,打擊了蔣介石、閻錫山的反動氣焰,使陝北革命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紅軍吸收新兵約8000人,籌款30余萬元,並在山西20多個縣開展了群眾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党和紅軍的政治影響。 二、參與籌劃西征 紅軍回師以後,蔣介石仍然堅持其「剿共」政策,調集軍隊準備對陝甘根據地發動新的「進剿」。在根據地東北面,有蔣的嫡系湯恩伯的一個師兩個旅、閻錫山晉綏軍的一個師又一個旅渡河入陝,協同陝北的井岳秀、高桂滋兩個師,採取堡壘政策,步步進逼。在根據地西部,蔣介石將寧夏馬鴻逵、馬鴻賓的一部,部署於陝甘寧邊界地區,防堵紅軍西進。在根據地周圍的國民黨軍隊中,只有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與共產黨秘密建立了初步統戰關係,不願再同紅軍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決定紅軍向國民黨軍力量薄弱的西部出征,以鞏固和發展陝甘根據地,擴大紅軍,爭取西北抗日力量的聯合。 葉劍英在西北軍委參謀部,積極投入了西征戰役的準備工作,參與制定了《西征戰役計劃》。1936年5月18日,軍委下達了戰役計劃。計劃確定:以紅一方面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共1.3萬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進行西征,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二十九軍主力、第三十軍和陝北地方部隊、遊擊隊,在陝甘革命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鉗制入陝的蔣介石中央軍、閻錫山晉綏軍和原在陝西的敵軍,努力保衛陝甘革命根據地;紅二十八軍準備出陝南,會同在該地堅持鬥爭的紅七十四師,在鄂豫陝三省邊區開展鬥爭,吸引蔣介石中央軍主力于自己方面,以策應西方野戰軍的行動。 但是,西征卻遇到了盤踞在寧夏境內的馬鴻逵、馬鴻賓軍的抵抗。他們憑藉一些厚實堅固的「土圍子」阻止紅軍前進。一方面軍總部領導指示部隊幹部、戰士獻計獻策,自做炸藥,炸毀「土圍子」。葉劍英致電在西安的李克農等,要他們設法從國統區購買硝藥。同時動員部隊能工巧匠自己動手製造炸藥。他在駐保安的總部機關和直屬隊大會上進行動員,希望凡在家熬過硝、做過炸藥的同志,都積極報名參加,並從總部抽調人員到盛產硝土的一軍團所在地寧夏豫旺堡,組建一個小制硝「工廠」。經多次試驗,終於製成了雪白的純硝。他們再在硝中加上其他成分,製成炸藥,送到前線。前線指戰員用這些炸藥,摧毀了敵人許多「土圍子」。 三、爭取東北軍與十七路軍 這一時期,全國抗戰出現了新的形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中有了很大的進展。葉劍英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參與指揮西征戰役的同時,以主要精力投入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 東北軍原是以軍閥張作霖為首領、封建割據色彩極其濃厚的地方武裝集團。這支軍隊,一方面與佔領東北的日本帝國主義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與企圖兼併和消滅這支武裝的蔣介石集團存在著尖銳矛盾。因此,在東北軍中,存在著由來已久的抗日反蔣的積極因素。日本關東軍炸死張作霖後,其子張學良易幟歸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張學良只得流亡關內,蔣介石又把這支隊伍推向反共的第一線,陰謀在內戰中消滅之。東北軍1935年入陝時有5個軍1個師,號稱20萬人,在與紅軍作戰中,被殲滅3個師,損失嚴重。蔣介石非但不給補充,還取消了幾個師的番號。東北軍官兵此時背井離鄉,懷念故土,厭惡內戰,不願當亡國奴,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同時又深受蔣介石嫡系軍隊的歧視,反蔣情緒日益強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