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四〇 |
|
1982年3月12日,葉劍英看過呂黎平回憶的電文抄件後說:「意思是這樣。」其後,中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負責人楊尚昆、胡喬木要瞭解這方面的情況。10月6比葉劍英辦公室工作人員摘錄了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等關於密電的談話材料,並整理一份《關於呂黎平回憶長征途中張國燾「密電」事件的一些情況》。他們把這些材料呈報葉劍英。葉劍英看後,當即報給楊尚昆、胡喬木。② ②訪問王守江、張燕談話記錄,1986年10月。 1984年9月7日,曾在長征途中任前敵總指揮部作戰科副科長的呂黎平在軍事科學院的一個小型座談會上說:張國燾的電文內容以前我回憶的只是大意,事過五十多年,不一定記得一字不錯,但有幾點是肯定的:(一)堅決反對北上;(二)要右路軍回頭南下;(三)如中央不同意南下就要監視其行動,要「徹底解決」。此後他又有專著論述這一問題。③ ③呂黎平:《紅軍總部的崢嶸歲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9—166頁。 中共中央對葉劍英在長征途中同張國燾的鬥爭,作了高度評價和明確的結論。1985年9月16日,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在寫給葉劍英的致敬信中說:「長征途中,您同張國燾企圖危害中央和中央紅軍的陰謀進行勇敢機智的鬥爭,為黨立了大功。」葉劍英逝世以後,經鄧小平審閱、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通過、由胡耀邦於1986年10月29日代表中央在葉劍英追悼會上致的悼詞中,再一次肯定了這一歷史事實,說毛澤東同志後來屢次稱讚這是葉劍英同志在關鍵時刻為黨為革命建立的一個大功。 六、北上到吳起 1935年9月中旬,陝甘支隊在北上進軍中,葉劍英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部隊斬關奪隘,越過岷山,於17日攻克天險臘子口。18日佔領甘南的哈達鋪。陝甘支隊在哈達鋪進行休整。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紅一軍團改編為第一縱隊;紅三軍團改編為第二縱隊;中央軍委縱隊改編為第三縱隊,葉劍英任司令員。休整後,葉劍英率領第三縱隊繼續北進。9月27日,紅軍佔領榜羅鎮和通渭縣城。在這裡。葉劍英和幾位同志從國民黨報紙上看到有關陝甘蘇區的消息,遂向中央提出北上陝北的建議。①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3月18日。 其時,中央也正在分析全國局勢,對陝甘蘇區和西北軍的情況尤為關注。在榜羅鎮,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會議,根據陝北尚有相當規模的蘇區和紅軍等情況,決定黨中央率領陝甘支隊進至陝北,和當地紅軍一起,保衛和擴大陝北根據地。會後,陝甘支隊分三路北上,於10月上旬翻越六盤山主峰,在鐵角城附近,與敵騎兵遭遇,發生激戰。當時,彭德懷、葉劍英站在一個山頭上的破廟裡用望遠鏡觀察敵情。突然,彭德懷一把將他按倒,一顆子彈從頭上呼嘯而過。葉劍英對這件事一直銘記心頭,曾多次對孩子和身邊工作的同志說:「彭總救過我的命!那一次好險啊!」① ①訪問葉劍英親屬談話記錄,1990年4月。 陝甘支隊繼續向吳起鎮前進。在吳起鎮何連灣一帶,彭德懷、葉劍英指揮部隊消滅了一股敵軍。10月19日到達吳起鎮。葉劍英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擊潰尾追的敵騎兵2000餘人。22日,葉劍英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的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党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的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 至此,中央紅軍勝利結束了歷時1年、途經11個省的2.5萬里長征。長征在中國和世界人民面前高高矗立起一座豐碑。它銘刻著紅軍男女戰士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奮戰的壯麗史詩。葉劍英以對党的耿耿忠心和殷紅鮮血為這首史詩譜寫的光輝的篇章,永放光華。 ※第十四章 初到陝北 一、東征戰役中的中路指揮 沖央紅軍陝甘支隊在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城)進行短期休整後,於1935年11月初到達甘泉地區同紅十五軍團(由陝甘紅軍和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組成)勝利會師。 11月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同時決定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8日,葉劍英被任命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長。 11月下旬,葉劍英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直羅鎮戰役,殲敵一個師又一個團,俘敵5300餘人,繳槍3500餘枝。這次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鞏固了陝甘蘇區,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紅軍的行動,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劄」。 這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日益加緊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繼攫取中國東北之後,又製造了華北事變。國民黨政府卻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整個中國面臨著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危險。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主要矛盾,促使國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政治態度發生了新的變化,全國各地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勢不可當。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始終站在抗日救國的前列。1935年10月至12月,中共中央連續發表宣言和決定,號召全國人民和各黨派、軍隊團結起來,抗日救國,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2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陝西省安塞縣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討論黨的戰略方針與策略路線問題。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同時確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在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的總任務之下,首先須在一切政治的、軍事的號召上和實際行動上,「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猛烈擴大紅軍」,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以山西和綏遠等省為主要方向。 在瓦窯堡會議討論黨的戰略方針過程中,葉劍英擁護黨的正確主張,並提出積極的建議。1935年12月19日,毛澤東特複電葉劍英等:「對戰略方針的提議均收到,我完全同意兄等的意見。洛甫同志及中央各同志在大會上均無不同意見,政治局已開了三天會,很好的討論了當前的形勢力量與任務。後天討論軍事問題,詳情後告。」 根據瓦窯堡會議《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所確定的渡河東征的方針,和國民黨軍企圖阻止紅軍發展、圍困陝甘地區紅軍的新情況,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2月24日下達了《四十天準備行動的計劃》。葉劍英根據這一計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東渡黃河作戰的具體準備工作之中。據程子華回憶,葉參謀長親赴前線組織調查由延安、甘泉、左鋪各地到黃河西岸臨真鎮的交通道路,同部隊指揮員察看渡河地點,提出部隊作戰行動方案和建議,協助各部隊收集和製造木船、皮筏等渡河器材,徵調造船和划船民工,組建工兵部隊進行造船、划船、架橋等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 1936年1月底,毛澤東來到陝西省延長縣,與在這裡的彭德懷、葉劍英等召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進一步研究了東征作戰的問題。會後,彭德懷到黃河岸邊詳細偵察地形,瞭解敵軍兵力部署、工事構築、火力配備等情況,選擇渡河點。葉劍英留在延長,組織地方黨政機關,繼續做渡河的各種準備工作,並對渡河先鋒隊和船工進行政治動員和技術訓練。2月2日,葉劍英致電毛澤東、彭德懷,提出應立即派人到延水南區黃河邊,動員60名水手備用,並對渡河器材的籌備、部隊集結待命等問題,提出了明確具體的建議。 毛澤東、彭德懷接到葉電後,於2月5日電示各部移動駐防位置,要求由葉劍英具體部署,並指定葉劍英將所準備的渡河器材,儘快交給一軍團。 葉劍英根據軍委的指示,立即制定出行軍、宿營計劃,調整部署,組織部隊向前沿陣地運動,並認真檢查落實。2月8日,毛澤東、彭德懷致電葉劍英,詢問渡河準備情況,要求立即秘密徵集皮筏水手;確定隨軍東征的地方幹部、警衛連等今後歸葉劍英指揮調動,並由葉劍英派山西遊擊隊到延水城同另一獨立營及兩個遊擊隊集中訓練。葉劍英即命賴傳珠、楊森率山西獨立營及延水第一遊擊支隊、延長第六遊擊支隊開往延水城待命,並將30個渡河箋子交賴傳珠帶給一軍團。隨後,葉劍英將一方面軍直屬隊帶往川口鎮集結待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