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三二 |
|
閩西地區,地形複雜,山高路險。有一次,葉劍英帶領福建軍區前線指揮所,一口氣走了95華里的山路,轉移到汀州至連城間一座名叫鳳凰山的高山山頂。他住在一個破廟裡,指揮部隊偵察連城一帶敵軍活動情況,監視和襲擾敵軍。當時,紅軍被敵人嚴密封鎖,幾乎天天都要打仗,生活非常艱苦,缺糧少鹽。糧食每人每天定量6兩(16兩1市斤),用小草袋蒸飯,每人每餐分一小袋飯。沒有鹽吃,就到山中老房子裡去掃硝鹽(白土)。硝鹽同普通鹽味道不一樣,苦得令人難以下嚥。 沒有醫藥,戰士們害了痢疾,也只能每天喝一點稀飯,硬挺著。武器彈藥也很缺乏,那時子彈多是土造的,打完還得抬回彈殼。在那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葉劍英同大家同甘共苦,一點也不特殊。他白天指揮打仗,夜裡還要起來親自查哨,照看傷病員。有時他把自己分到的一小袋飯和白薯幹留下來給傷病員吃。警衛員胡紹明行軍中了暑,病得很厲害,葉劍英好不容易才搞到一點土藥給他吃,並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胡紹明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感動地說:「葉司令待我們像親兄弟一樣,我有病照顧不了他,他反倒照顧我,那一次如果沒有他細心照料,我恐怕早埋在鳳凰山上了!」 不久,葉劍英率福建軍區主力部隊紅二十四師發起連城戰鬥。戰鬥開始前,葉劍英和師長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訂了戰鬥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於敵情發生變化,偵察不夠周密,結果,部隊在發起總攻後,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敵軍猛烈阻擊。葉劍英正隨隊前進,一看情況不妙,立即下令部隊撤出戰鬥。據潘開文回憶,對這次失利,葉劍英戰後主動承擔責任,並作了檢討。但早就對葉劍英懷有成見的李德,借機把他從福建軍區調到軍委任四局局長。葉劍英對於這次「降職」使用並不計較。他任勞任怨,積極開展工作,他說:「那時李德打擊我,把我參謀長撤了,我當時考慮到,革命事業還很長,我做什麼工作都是為革命,不能斤斤計較。」①後來,毛澤東、周恩來誇獎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幹部。毛澤東曾多次對人說:「劍英這個人對前幾把交椅是不爭的!」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3月12日。 ※第十二章 萬水千山長征路 一、保護革命骨幹 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錯誤指揮下接連失利。 廣昌失守之後,整個戰役失敗已成定局。 1934年5月間,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設想,準備將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但沒有適時作出轉變戰略方針的決斷,轉移的準備工作只在極少數中央領導人中秘密地進行。 這時,葉劍英剛從福建前線調回總部任軍委四局局長,兼管軍委直屬隊工作。他到任後,首先從各方面調查瞭解幹部情況,及時地向軍委提出了幹部配備方案。當時,不少同志因為抵制「左」傾錯誤,受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有的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撤職,開除黨籍。在轉移前,「左」傾錯誤領導者把這部分被打擊的幹部看作是「包袱」、「累贅」,想甩掉一批,殺掉一批。葉劍英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抵制了這種錯誤的做法。他親自找這些同志談話,深入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深感其中的多數同志是對「左」傾錯誤領導不滿,擁護毛澤東的好幹部,有的人雖然犯過錯誤,但性質並不嚴重;有的則是編餘幹部。他認為,既不能把党的這些寶貴財富視為「包袱」,隨意拋棄,更不能隨意殺掉。因此,他力主這部分幹部應該得到保護。於是冒著再遭打擊的危險,仗義執言,儘量設法讓他們隨軍突圍轉移。 當時國家保衛局內部決定,對犯「錯誤」幹部開列了一個留走名單。名單上有五六十個幹部,分成A、B、C三類,一類是要殺的,一類是要留在蘇區的,另一類是可以參加突圍轉移的。當保衛局長鄧發帶著這份名單,徵求葉劍英意見時,葉據理力爭,要求儘量少留人,堅決反對殺人。凡是他瞭解情況的,逐個陳述自己的看法,極力加以保護。名單上有邊章伍的名字,被劃入要槍斃的一類。葉劍英說,這個同志我非常熟悉,他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很有學問,軍事理論和軍事素質比較高,是軍隊有用之才;他參加寧都起義也是有功勞的,工作很有成績,他是個好人,怎能把人家列為反革命呢?鄧發被說服了,便把邊章伍的名字勾掉。此後,葉劍英與邊章伍一起共事多年,從未向邊提起此事。當邊章武知道了這件事時,激動地向妻子陳宛文說,我這個腦袋是葉參座給保下來的,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了他救命之恩!此事一直傳為佳話。 葉劍英就是這樣一位悄悄做好事,卻從不宣揚自己的人。他在組織人事問題上,一向嚴守紀律,不隨意議論不該議論的事情,不封官許願,不送人情,充分體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的黨性立常那張幹部「名單」是一個信號。葉劍英感到問題非常嚴重,自己有責任保護好一些蒙受冤屈的同志。 在一次討論如何組織軍委縱隊的會議上,他向朱德、周恩來等軍委領導人提出了妥善安置和保護幹部的建議和方案,在他的提議下,經過軍委批准,組成軍委幹部團(屬隨營學校),保留戰鬥骨幹,收編紅軍大學和其他幾所已被撤銷的學校中的部分教員、學員和受「左」傾領導打擊排斥的所謂「犯錯誤」的幹部和編餘幹部。這些幹部能分配到各個軍團和安排在軍委機關的儘量安排,隨時可以調入。這樣,保護了党和紅軍的一批重要幹部,其中就包括蕭勁光、郭化若等。這批幹部在遵義會議之後,都先後恢復名譽並分配了工作,他們不僅在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大都成為黨和軍隊的高級領導幹部。 但是,「左」傾錯誤領導者對於反對他們主張的幹部繼續採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辦法,進行打擊迫害。儘管葉劍英等主持正義的領導者竭盡全力進行保護,但由於自身處境也很困難,對一些被硬行留下、在當時很有影響的重要幹部也愛莫能助,有的甚至是親密戰友,也無能為力。葉劍英後來回憶說:「李德那個人可厲害,他講不贏道理,就用組織手段整你。長征時很多幹部沒帶出來,像瞿秋白、古柏、毛澤覃、劉伯堅這些同志戰死的戰死,有的被殺掉。這都是李德他們搞的。」①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3月12日。 葉劍英與劉伯堅是十分熟悉的老戰友。劉於1926年同鄧小平、劉志丹等先後被派到馮玉祥的部隊做政治工作。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副部長,深得馮玉祥信賴。1931年在中央蘇區參與策劃組織甯都起義後,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功勳卓著。長征突圍前,「左」傾錯誤領導者翻他的老帳,無非是因為他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反對過王明宗派集團,因此,劉伯堅被留在蘇區,擔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地工作。為了護送主力紅軍渡過于部河,他親臨架橋工地,開展後勤支援工作,從早到晚,站立河畔橋頭,為長征戰友送行。他見到葉劍英,特意把酒餞別,傾訴衷腸。兩位老戰友戀戀不捨,心情十分沉痛。劉伯堅望著滾滾東流水,對葉劍英說:「大隊人馬向西轉移了,我留在贛南沒有什麼作用,你還是想法反映反映,讓我跟著走吧!」其實葉劍英又何嘗未反映過呢?他曾幾次把劉伯堅的要求向軍委作了彙報,提議讓他隨隊長征,但「左」傾領導者卻說劉伯堅「婆婆媽媽的」,沒有什麼用,就是不同意他參加長征。葉劍英無可奈何,只好互道珍重,灑淚而別。後來,劉伯堅在贛南的一次作戰中負傷被俘,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犧牲前,曾在獄中留下《帶鐐行》的著名詩篇。1962年,葉劍英在《建軍紀念日懷戰烈》詩中贊曰: 「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鄂都濺濺鳴。 梁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① 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39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