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漂泊南洋與習武雲南

  一、海外謀生

  葉劍英離開東山中學,回到橫山,一邊幫助父母料理小店鋪的雜事,一邊堅持自學,終日不懈。1916年,他到橫山新群小學去教書,很快成為學校裡受歡迎的教師之一。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葉劍英儘管從教學中找到一些樂趣,但仍不能填補心緒中那難言的寂寥。他是個有抱負的青年,本想在中學畢業之後,到省城或北京、上海去繼續深造,掌握更多救國救民的本事。可是,父母的艱辛,弟妹的拖累,家境的困苦,成了他實現理想的羈絆。後來,葉劍英打聽到上海有個「南洋公學」,專門招收南洋華僑子弟。他想到4個怕父都在南洋,便提筆給在馬來亞怡堡的伯父們寫信,傾述自己的想法。不久,三伯父的兒子葉宜桐從南洋回信告訴他:四個伯父漂泊南洋,日子並不好過,向來是各謀各的營生。直到最近,幾個兄弟感到這樣只憑各人的力氣苦熬,不是長久之計。經過幾番商量,才湊起一點款子,準備租一個錫礦來挖,如果搞得好,有錢賺,就送你到上海讀書;如果賺不到錢,你就來南洋幫伯父作生意吧。

  葉劍英讀罷這封信,知道怕父和堂兄關心自己的前途,心中升起了希望。

  他天天盼著來自南洋的好消息。可是盼了很久的第二封信卻說,伯父們因租來的錫礦被連日大雨衝垮,破產了。

  這封短信,像一盆冷水澆滅了葉劍英心中去上海的希望之火。他失望了,也清醒了:生活的道路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開闢。他聽從父兄們的勸告,決定到南洋謀生。1916年冬,父親幫他找到一位「水客」叔叔,帶著他乘船到了香港,轉上了去南洋的輪船。經過十多天的漂泊奔波,好容易來到了馬來亞怡堡。

  怡堡,是馬來亞西部霹靂州的首府,是一座瀕海的美麗山城。

  葉劍英來到這裡,按著堂兄葉宜桐寫給他的地址,在一處又破又窄的「鴉鵲屋」裡找到了三伯父。然後又去拜見其他三位怕父。伯父們都表示經濟拮据,暫時愛莫能助。堂兄葉宜桐在一家公司裡當個小職員。自從堂弟來了以後,他成天忙得團團轉,到處給他找門路,謀事做。好不容易求人說情,打通關節,雇他做事的那家公司經理才答應見一見葉劍英,看能派他什麼用常在經理門前,葉宜桐這個小職員輕輕敲著門。過了好一會兒,只聽裡面「哼」了一聲。

  兄弟倆走進去,只見經理坐在寬大寫字臺後面的高背沙發椅上,正在看報紙。兩個年輕人向他行禮、問候,他屁股沒有欠一下,頭也沒有轉一下,兩眼繼續盯著報紙。

  葉宜桐小心翼翼地介紹自己的堂弟。

  經理蹺著二郎腿,吐了一口煙圈,才抬起眼皮瞟了葉劍英一眼,簡單問了幾句,就不搭理了。

  遭受資本家的這種白眼,葉劍英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十分氣憤。他表示寧願餓死,也不向他們彎腰!葉宜桐很佩服堂弟的志氣,建議他去學英文打字。葉劍英很快掌握了這門技術,但不能被人長期錄用,只能給人打零工,時打時停,仍然處於半失業狀態。後來,葉宜桐求人幫忙,推薦葉劍英到一所小學當了一名國文教員。

  ①訪問葉宜光談話記錄,1987年10月16日。

  正當葉劍英苦悶彷徨的時候,傳來了雲南部督唐繼堯派人到南洋宣慰華僑,招收華僑子弟入雲南講武堂就學的消息,葉劍英的心窩裡又激起了希望的浪花。

  唐繼堯是雲南省會澤人,護國討袁勝利後任雲南都督,獨攬滇省軍政大權。這位自號「東大陸主人」的軍閥,為了利用南洋華僑的財力和人力來擴充自己的實力,派特使陳覺民到馬來亞怡堡一帶宣慰華僑,招募學兵。華僑子弟報名參加考試的有六七十人。葉劍英順利地通過了考試,被正式錄齲他給父親寫信稟明自己考取雲南講武堂的經過,懇請幫助解決回國的路費。

  父親和幾位伯父設法借貸,湊了200多元,供葉劍英回國求學。

  ②葉劍英談話記錄,1980年12月13日。

  二、入雲南講武學校

  1917年夏天,葉劍英冒著酷暑,與同時考取雲南講武堂的夥伴們先坐船回到香港,後經越南海防、河內,取道滇越鐵路前往雲南。

  雲南講武堂坐落在昆明翠湖西岸的承華圃,創辦於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講武堂的師生積極策動「重九」起義,揮戈發難,對光復雲南發揮了重要作用。1912年,民國肇建。雲南軍政府都督蔡鍔擴大學校規模,將講武堂改為講武學校。袁世凱背叛民國後,蔡鍔與唐繼堯等首舉義旗,反對帝制,組織護國軍,出師討袁,講武學校也名聲大振。

  但是,自蔡鍔患病去日本後,講武學校被校長唐繼堯一手把持,變成了他擴充軍事實力、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

  唐繼堯和該校許多教官都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他們完全按照日本士官學校的那一套來辦學,對學生進行「武士道」式的嚴格管教和訓練。全校設步、騎、炮、工四個兵科,編成若干個區隊,每隊有學員百人左右。從各地和海外招收來的青年學生,首先要接受六個月類似預科的入伍訓練,然後轉入本科,進行軍事科目的正規訓練。學制一般為三年。葉劍英來到學校,十分興奮。他在給弟弟道英的信中滿懷信心地寫道:當今天下混亂,乃英雄吐氣之時。有膽識、有軍事技能者為前驅,有文才、有謀略者為後盾。他決心學得文才武略,將來在疆場上一吐英雄豪氣。也就是在此時,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宜偉」改為「劍英」。葉劍英是講武學校第十二期學生。入學後,首先接受學校督署的考試和身體檢查。他以各科優良的成績,再一次通過了考試,然後接受入伍訓練。

  ①在雲南省參事室、省委檔案館查閱的資料,1984—1994年。

  ②訪問葉道英談話記錄,1988年1月。

  新生訓練極其緊張嚴格,經常夜裡搞緊急集合和野外訓練。葉劍英剛轉入軍隊士兵生活,很不習慣,但他以堅韌的毅力經受著艱苦生活的磨練。

  據張猛、周開勳回憶,經過半年的嚴格訓練,葉劍英轉為學校的正式學生。第一學期學習普通學科。第二學期他被分配到炮科。炮科除學習專門的技術科目外,還進修共同科目軍事教程。主要包括戰術、築城、兵器、槍劍術、地形、交通、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實彈射擊、軍制、衛生、馬學、馬術、戰時國際法等。葉劍英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中,刻苦鑽研基礎理論知識,努力學習和掌握軍事技術本領。

  學校的教官當中,有兩個人對於葉劍英的為人和才華,十分賞識。

  一個是炮科科長王柏齡。他比葉劍英年長8歲。14歲即開始軍校生活,後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1915年畢業回國,兩年後,應邀到雲南講武學校擔任炮科科長兼管炮廠。葉劍英剛入校,只知道苦學苦練,尊師重道,對王柏齡很尊重。王柏齡發現葉劍英為人豁達,敏而好學,也很器重這個學生。

  另一個是騎兵科長林振雄。他精通馬學、馬術,尤其練得一手極好的劈刀術。葉劍英雖然不在騎兵科,但對林振雄十分尊敬,對他教的劈刀術學得很用功,常常利用課餘時間請他個別教練,使自己的劈刀術很快便名列前茅。

  三、與日本教官比武

  當時學校有一個日本教官,20多歲,個頭不高,身強力壯,也有一手高超的劈刀術,喜歡同別人比試。他一連打敗了幾個教官,便趾高氣揚起來,自以為全校無敵。許多同學都不服氣。葉劍英也暗暗憋了一口氣:「難道中國人就這樣無能,甘拜下風嗎?」決心教訓教訓這個蠻橫的日本人。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同寢室一個名叫金至順的朝鮮族同學講了,得到對方的支持。此後,一連幾個月,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操場上練習對刺。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他們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葉劍英找到那位日本教官,要求比武,對方滿口應承。正式比武這天,許多學科的教官和學生都來圍觀。他們無不希望葉劍英能夠取勝。比武開始,日本教官氣勢洶洶地向葉劍英猛刺過來,企圖以快取勝。葉劍英採取守勢,不慌不忙,左閃右擋,避開他的刀鋒。雙方經過幾十個回合,不分勝負。葉劍英待對方力氣用得差不多時,突然轉守為攻,用熟練的刀法,對準他的要害部位猛劈,使他一下亂了陣腳,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日本教官試圖擺脫困境,使出絕招,再次揮刀劈來。葉劍英以攻對攻,一個箭步沖了上去,大喝一聲,舉刀淩空而下,向對方劈去,對方揮刀上擋,葉劍英順勢將對方的刀按在下面,並加勁下壓。這時,只聽那位驕橫的「武士」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不要太重!不要太重!」承認比輸了。事後,這位日本教官將他隨身佩帶的戰刀送給葉劍英,表示欽佩。這把戰刀,葉劍英後來一直保存在身邊,捨不得丟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