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四、質問唐都督

  葉劍英入學後第二年,儘管護國戰爭勝利,袁世凱一命嗚呼,但中國的政治形勢仍然極端混亂。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中國,各自扶植軍閥,充當代理人。聽命于日本人的皖系軍閥頭目段棋瑞擔任國務總理後,承襲袁世凱的反動衣缽,粗暴地踐踏孫中山於1912年頒佈的《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建立獨裁統治。於是孫中山掀起了護法運動,進行護法戰爭。

  這時,盤踞在西南的軍閥唐繼堯表面上也宣佈響應「護法」運動,但骨子裡卻反對孫中山。他自任「靖國聯軍總司令」,把講武學校作為他擴大實力的一個重要基地。他在校內實行愚昧統治和奴化教育,竭力培植親信,打擊那些擁護孫中山的師生。在他一手炮製的學校「章程」中,明令規定,禁止學生「干預外事」,不許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和報刊,絕對禁止閱讀政治書籍,談論政治問題。只有一樣例外,那就是准許閱讀明代王陽明的著作。唐繼堯標榜自己是王陽明的信徒,常常到校進行「精神講話」,喋喋不休地宣揚王陽明。

  其實,唐繼堯對王陽明的學說並不精通。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大家埋頭鑽研王陽明,不問世事,俯首聽命,以便為他賣命效勞。

  一天,唐繼堯又到校訓話。他開門見山,講起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他按照事先寫好的講稿念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他讀一段,講一段。最後望望台下,忽然發問:陽明先生的學問深如瀚海,敝人略說一二,不知諸君領會沒有?如有不明者,可以發問!

  這時,葉劍英站起來問道:「請問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與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是否一致,有何異同之點?」信仰孫中山的葉劍英,對唐繼堯幾次「精神訓話」隻字不提孫中山,早已不滿,所以事先琢磨好這個問題,趁機發問。

  唐繼堯當時唯恐學生追隨孫中山,所以每次講話均極力回避孫中山。聽到葉劍英的提問,顯得十分尷尬。他支支吾吾,敷衍了幾句便勿匆忙忙回他的都督府去了。

  ①訪問張詩教、蔔一鳴、歐劍濤、侯梅、李明、陶任之談話記錄。1984—1991年5月。

  五、「把劍長歌氣壓軒」

  走出承華圃,春城昆明有著更為廣闊的天地。

  講武學校的空氣太沉悶了。葉劍英和一些來自海外的華僑學生,視野開闊,生性活潑,渴望呼吸新鮮、自由的空氣。他們衝破學校的種種陳規羈絆,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自行組織各種文體活動,藉以陶冶性情,鍛煉體魄。

  昆明城南的馬街上,有一個寬敞的院落,這就是有名的「兩廣會館」。葉劍英和南洋回來的同學,以及後來考入學校的許多同鄉同學,如張詩教、李明、侯梅、歐劍濤、梁國材、趙益堅、肖君勉、賴順成等人,每逢節假日,多要到這裡來聚會。這裡是「客家人」的第二故鄉,也是同學們高談闊論的自由天地。兩廣人愛吃狗肉。青年人吃罷狗肉,熱氣上湧,便打開話匣子,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說個沒完沒了。大家談論最多的是畢業後的前途、去向。有的同學對前途消極悲觀,準備畢業後解甲歸田;有的同學表示聽從學校分配,在滇軍中服役:有的同學準備留校當教官。同學們各抒己見,不時發生爭論。

  ①訪問杜毓芳(佴皇鳥妻)談話記錄,1984年11月。

  葉劍英始終堅持畢業後返粵追隨孫中山,做一個革命軍人的志願。

  月滿危樓花滿園,花前月下宴王孫。
  頻移杯影渾忘醉,幾次瓊香對笑論。
  興爽春衣沾露濕,情高秋思落詩魂。
  更憐良夜嫌更促,把劍長歌氣壓軒。

  葉劍英這首七律《夜宴》,就是記述當年同學聚會的情景的。

  葉劍英熱情豁達,交遊甚廣。他結識的同窗好友中,不只有廣東、南洋的同學,而且有雲南籍的少數民族同學。他對他們一視同仁,推心置腹,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位叫佴皇鳥的同學,深得葉劍英信賴。兩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武藝,感情甚篤。後來,他們曾一起在粵軍中共事多年。葉劍英還有一個很貼心的雲南籍同學,就是普小堂。普家是個彝族「土司」,就住在翠湖西南角(現為翠湖南路四十七號),與雲南講武學校毗鄰。每逢節假日,葉劍英如不去「兩廣會館」,就和佴皇鳥等同學去普小堂家作客。有一天,葉劍英和佴皇鳥等幾個好友正在普家聚餐,忽然聽到屋外不遠處傳來喊聲:「快救人啦!救人啦!有人落水了!」

  葉劍英和幾個同學急忙推窗望去,只見翠湖西南角的洗馬河裡,有幾個孩子在河邊喊叫。葉劍英水性極好,也在洗馬河遊過泳,知道那河水雖然不太深,但是水流很急,小孩掉進去是十分危險的。他毫不猶豫,從窗戶跳出去,跑到河邊,連衣服也顧不得脫,就一個猛子紮進了河裡。他快速游近落水兒童身邊,費了很大勁,才將那名兒童救上岸。

  原來,落水的孩子正是普小堂的大侄兒。普小堂和他的父母,從葉劍英手裡抱過奄奄一息的孩子,千恩萬謝。眾人齊口稱讚葉劍英的膽子大,水性好。葉劍英甩甩身上的水珠,謙虛地說:這算不了什麼。

  事也湊巧,16年以後,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有個叫普梅夫的人千里迢迢趕到南京,去八路軍辦事處找葉劍英。葉劍英聽說他姓普,是昆明人,就問他知不知道有個叫普小堂的人。普梅夫回答說,他就是普小堂的小弟弟,過去在家裡曾見過葉劍英。兩人憶起往事,感慨萬千。後來,葉劍英送他到延安學習,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86年,葉劍英逝世後,普梅夫特賦詩哀挽:「正是中原危急時,鐘山一謁感相知。薦書陝北求真理,受命江南倚戰旗。匡國勳高公望重,獻身力薄我悔遲。難忘四十九年事,墮淚碑前無盡思。」

  ①《縈思錄——懷念葉劍英》,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380頁。

  1919年12月22日,葉劍英以最優秀的成績從雲南講武學校畢業。兩年半的時間雖然只是彈指一瞬間,但葉劍英經過奮發努力,學得了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軍事技術,為日後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矗學校鑒於他學業優秀,又來自南洋,曾要派他返回南洋去做宣撫特使,招收新的學員。葉劍英不願從命,踏上了回廣東故鄉的歸途。

  ※第三章 追隨孫中山革命

  一、投奔「援閩粵軍」

  1920年初,葉劍英從昆明回到梅縣雁洋堡,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事做,在家閑祝他常常到丙村培基學校,借閱《孫文學說》等革命書籍和報刊。

  一些東山中學的校友聽說葉劍英回來了,紛紛來看望他。大家在一起暢敘友情,縱論時事,不禁感慨萬端。「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葉劍英想到國難當頭,壯志未酬,心中十分焦慮。

  梅縣丙村培基學校有位教師,與潮梅鎮守使劉志陸的副官是舊交。他極力向那位副官舉薦葉劍英。那位副官將葉劍英的情況稟報劉志陸後,劉為之心動,很想見一見這個年輕人。葉劍英得到這一消息,心情比較矛盾。他早聽說過那位鎮守使是梅縣人,雲南講武堂出身,曾擁護過孫中山。但他又是當時佔據廣東的桂系軍閥莫榮新的下屬,不知道他的政治傾向如何。葉劍英決定去試探一下,並想到那裡繼續打聽孫中山在福建組建粵軍的情況。

  葉劍英到達汕頭,很快受到劉志陸的接見。劉志陸見葉劍英儀錶堂堂,舉止穩重,談吐風雅,內心已有幾分喜悅,但他故意擺出老資格和官架子,大吹大擂自己當年參加護國靖國之役的戰功和鎮守潮梅的政績,然後轉入正題說:「眼下莫督軍有令,要擴充人馬,我這裡參謀處正缺人手,你來得正好,楚材楚用嘛!」

  葉劍英從他的話語中,明白了他與莫榮新的真正關係,知道他是「人在粵上心在桂」,便沒有輕易應允。他在心底已拿定主意,不跟隨劉志陸,準備繼續去尋找粵軍。他瞭解到,粵軍是三年前孫中山在廣州時重新組建的,後以護法援閩名義開入閩南,部隊迅速擴編為兩個軍,總兵力已發展到2萬餘人。孫中山對這支軍隊傾注了全部心血,他期望著依靠這支武裝力量打垮桂系軍閥,奪回廣東這塊曾多年苦心經營的民主革命根據地。葉劍英弄清了「援閩」粵軍的歷史和現狀,決定前去投軍。於是,便離開汕頭前往福建。

  葉劍英到達福建漳州粵軍駐地,粵軍司令部兵站總監張醁村接待了他,並很快把他安排在粵軍總司令部任見習參謀。過了些日子,葉劍英要求到基層部隊去,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於是,他被派往熊略支隊擔任見習教官,訓練士兵操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