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二〇


  馬蹄噠噠地敲在鹽冰上。鹽冰上,時而橫著一具駱駝的屍首,時而攏著一堆駱駝的骨架。那是掉進鹽洞裡淹死的駱駝,是辛勞一生的「沙漠之舟」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贈禮」。這個遍佈狂風和陰霾的世界畢竟是寬厚的,它的還禮竟然是一個廣闊無垠的墳場。

  前邊的一個鹽洞裡,伸出了一個駱駝頭。毛茸茸的頭上掛著鹽霜,一雙大眼還癡呆呆地瞪著天空。

  順著駱駝的足跡巡視了幾處之後,考察人員便折身回返。

  出了鹽池,李燭塵抓著韁繩,一邊信馬而行,一邊構思著詩句——

  十裡鹽池策馬行,
  馬蹄踏鹽鹽有聲。
  青天寒日相映白,
  影鹽黑白最分明。

  突然,不知什麼緣故,座下的馬狂奔起來。

  李燭塵吃了一驚,趕忙拉緊韁繩,俯向馬身,大聲喊著:「籲——籲——」

  黑馬並沒有應聲而止,反倒撒歡似地猛跑起來。

  胯下黑馬奔馳,耳邊驟風飛掠,後邊傳來了人們又急又怕的呼喊:

  「燭老!」

  「勒緊馬韁!」

  「燭老!燭老!」

  黑馬一直跑到鹽局才收住腳步。李燭塵出了一身冷汗,尾尻的皮擦破了一大塊,火辣辣地疼。

  青海考察結束了。考察團返回蘭州後,一些團員打道回府了。

  12月3日,61歲的李燭塵與同路人離開蘭州奔赴新疆。

  汽車馳上甘新大道,進武威,入張掖,經酒泉,到安西。

  一連3天,行進在河西走廓中。忽而夕陽西下,祁連山戴上了金光閃閃的冠蓋,忽而晨曦乍起,雪峰亮起棱角崢嶸的冰壁……

  異彩紛呈的自然美景使李燭塵驚歎不已,他禁不住詩興大發——

  朔漠長征興未闌,
  紛紛大雪滿南山。
  銀鋪驛路三千里,
  穩進行人出玉關。

  然而荒涼的人文環境卻又使李燭塵氣鬱胸中。城中雉堞毀塌,房屋破舊不堪;草原茫茫無際,一路炊煙寥寥;平野土地貧瘠.路人面掛菜色……

  這就是當年那「八方來儀、萬國鹹賓」的古城麼?這就是當年那駝鈴叮噹、商旅不絕的絲綢之路麼?在這片古老的國土上,什麼時候才能到處看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呢?假使千年之前的詩聖杜甫雲遊今日的河西,想必會更加痛切地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麼今天的有識之士,該為這片土地,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些什麼呢?

  李燭塵心潮洶湧,就像西行路上多處遇見的峽谷激流,起伏奔騰,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激流升降的落差能夠發電,心潮上下的落差也可以進發思想的火花。西行路上的見聞不是已經把李燭塵的思潮推向了工廠、工業以外的領域嗎?李燭塵朦朦朧朧地感到,實業救國的理想應該注入新的動力,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是的,經過20多年的沉澱,李燭塵的思想開始了新的結晶。

  * * *

  進入新疆的日子到了。李燭塵與剩下的9人一起乘上汽車,向著星星峽,向著伊犁駛去。

  在這廣袤的西北大地上,李燭塵繼續著他的長途跋涉。這是富於新意的人生跋涉、意志跋涉,更是里程碑式的思想跋涉。因為最初他為這次跋涉設計的路線是漢中、西安、延安,只是由於國民黨當局的極力阻撓,才改變了路程。

  然而,李燭塵畢竟走出了霧氣包圍的重慶。

  此刻,他正冒著紛紛揚揚的大雪,朝著新天地,頑強地走著,走著……身後的雪地上,留下了兩行深深的車轍。

  ※第5章 回歸發祥地

  1945年8月15日淩晨,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語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中國浴血8年的抗日戰爭結束了。

  蔣介石身穿元帥服,坐著敞篷吉普,緩緩地駛上山城街頭。他左手扶著車欄,伸出戴著白手套的右手,在空中輕輕地劃動,瘦削的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

  重慶的山城百姓擁上街頭巷尾,歡呼跳躍,數不清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蔣介石巡視在人海中,他的手久久沒有放下,似乎在盤算如何採摘勝利的果實。

  順著蔣介石的手,國民黨政府官員們爭相出川,朝著上海、天津、北平、武漢這些大城市奔去,他們要搶先佔領這些在他們眼裡吧得流油的風水寶地。

  「永久黃」團體奮爭8年的離鄉生涯結束了。

  范旭東、李燭塵召集「永久黃」的骨幹聚首重慶,商量返回天津、重建企業的大計。

  幾經商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范旭東統帥留在重慶,籌資購置全套化學設備;一路由李燭塵率領北上天津,辦理永利、久大兩廠的接收事宜。

  * * *

  9月28日,李燭塵登上了北上的飛機。

  這是一架螺旋槳式小客機,全機只有40多個座位,坐的大都是飛往大城市的接收大員。

  李燭塵和這些接收大員們的心清都是急切的。但急切和急切卻大不一樣。

  此次北上,李燭塵不但要收復與自己命運攸關的企業,更要發展他為之獻身的事業。

  塘沽變成什麼樣子了?那裡可是他事業的發祥地,也是他作為中國化學工業開拓者的一員的起始地啊!

  李燭塵的心在穿雲破霧。

  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時候,他自然又想起了頂住威脅利誘,拒絕與日軍合作的經歷。「七·七」事變後,華北地區一片混亂,鐵路交通中斷,工商各界一片恐慌,久大和永利兩廠的生產原料運不進,產品出不去,生產已處於停頓狀態。7月19日,範旭東驅車抵南京總統府晉見蔣介石,要求政府抗戰,卻受到了蔣介石的冷遇。範旭東對國民黨和蔣介石感到非常失望,於激憤中電告在津的李燭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並要求督促「全體員工,拆除設備,留津待命」。李燭塵十分冷靜,當即對職工的疏散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對20多年間「永久黃」團體嘔心瀝血召集和培養出的300多名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及他們的家屬,李燭塵更是親自過問,組織他們分批乘船南下,再經香港轉道武漢和長沙,之後又陸續轉移進川,為在大後方重建鹽廠、堿廠保存了最重要的「資本」和財富。而李燭塵自己卻始終堅守在北方,在最危險的環境裡堅持工作到最後。

  北平淪陷、天津淪陷,停泊在海河邊的日本軍艦耀武揚威,不時炮擊塘沽市區。塘沽淪陷後,日本軍隊把久大、永利廠包圍了。李燭塵主持全域,臨危不亂。他指派李祉川帶人將廠內留下的部分藍圖和資料,都集中在制堿爐內燒毀,不留任何痕跡,避免洩密。接著,他又組織10多名技術人員在天津永利總管理處整理圖紙資料,準備後撤內遷,為在後方建設堿廠做技術準備。隨後,李燭塵不斷派人進入塘沽永利堿廠進行複查測繪,並借機做了三件事:一是拆掉了石灰窯頂部的分石轉盤及遙控儀錶,這個裝置設計合理,分石均勻,為了不讓侵略者利用,只得狠心把它拆散處理掉;二是拆除了蒸餾塔的溫度傳感器,這在當時是最新技術;三是拆毀了碳化塔的部分管線。8月底,李燭塵電令堿廠除少量的護廠人員和做善後工作的技術人員外,其餘職工撤回天津待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