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面對著廣大百姓的不理解,面對著鹽商鹽霸的壟斷,精鹽的推廣和宣傳無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作。為此,公司在各地廣泛建立分支機搆,在南方各省成立精鹽公會,積極宣傳推廣久大精鹽公司生產的精鹽。南方各省的精鹽公會隨時報送與銷售精鹽相關的風潮和爭鬥的消息。因此,儘管當時交通及通訊工具不發達,公司決策層還是能及時掌握各方銷售動態和市場行情。這為正確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1919年是一個讓範旭東、李燭塵等化工同仁難忘的年頭。由於久大精鹽公司生產的精鹽勢如破竹地推向全國市場,這一年迦怡和洋行英國輪船都承接在塘沽碼頭裝運「久大」生產的精鹽去往長江沿線的大港武漢等口岸銷售的生意。范旭東、李燭塵高興地在南京沿江大飯店的樓頂上燃放鞭炮,表示熱烈慶祝。 世間的事情總是這麼奇怪,舊矛盾解決了,新矛盾又必然產生。在此矛盾鏈中,大矛盾和小矛盾交織發展,錯綜複雜,千絲萬縷。久大精鹽公司的發展軌跡也如此。 按說市場打開了,是件很高興的事,可令人發愁的事又夾雜其中。即精鹽的產量不足,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力求擴大生產,李燭塵著手工廠的擴建工作,增加了煮鹽的平板鍋,擴建了廠房。並逐步在塘沽新建了10多個小廠,同時改進技術,使久大精鹽公司的產量和質量都不斷得到提高。他還發動技術人員,利用鹽鹵的餘料,研究試製出牙粉、牙膏、漱口水等副產品,增加了久大的生產品種和收入。 塘沽乃彈丸之地,發展有限。為了開拓發展空間,李燭塵建議範旭東「不可死守天津一地」,要到山東、西北、四川等地以謀求更大發展,建立新的鹽業基地。 根據李燭塵的建議,1919年春,範旭東委派李燭塵赴內地考察。通過對四川自流井、五通橋井鹽資源和生產情況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李燭塵撰寫出了《四川自流井鉀鹽的調查報告》。無疑,李燭塵的這次調研對日後久大精鹽公司以及永利精鹽公司的搬遷和未來命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20年5月9日,永利制堿公司成立董事會,推選周作民為董事長,范旭東為總經理。同年9月永利制堿公司獲國民政府農商部批准註冊,定名為「永利制堿公司」,並同時頒佈「特許工業鹽免稅30年」批文。是年,在久大精鹽公司文公信廠長離職後,李燭塵繼任廠長。1921年,邁進不惑之年的李燭塵,為了尋求發展,再次帶員赴內蒙古的伊克昭盟考察天然鹼的資源分佈及其有關情況。之後的1942年9月至12月,他再次踏上了對西北考察的征途,足跡踏遍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和新疆等地,詳盡地考察了祖國前北的鹽鹼資源以及風土人情,並撰寫了《開發西北之管見》等很有價值的文章。 時值1922年,北洋政府擬收回日本在青島的鹽田。因日方在經營該鹽田時建造了大量的地面設施。其作價所要求的鹽田補償費頗高,竟達700萬元。同時要求中國方面免除其海關稅厘,並向日本出口青鹽100萬擔。北洋政府無力滿足這些條件,只好決定將鹽田向商界招標拍賣。 范旭東、李燭塵得知這一消息後,經過反復討論研究,一致認為,經營膠澳鹽田,既有利於國家、民族(收回主權),更有利於久大、永利兩公司自身的發展,決定參加投標,並擬草了一系列的投標方案。為了中標,範旭東和李燭塵仔細分析了永利制堿公司的優勢及日本方面的不足和虛弱處。范旭東、李燭塵均留學日本,對於日本的國情甚為瞭解。他們認為,日本雖是四面環海的島國,但可利用的海灘很少,產鹽極為有限,其年產10兆擔左右的數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據他們掌握的情報看,最保守的統計,當時日本的工業用鹽及食用鹽每年的消耗量要15兆擔。這意味著日本有5兆擔的缺口。日本從中國進口工業用鹽和食用鹽,路途短,需求及時,運輸方便,還能節省大量時間和費用,因此中國極有可能成為日本進口鹽的首選國。 基於這種分析,範旭東、李燭塵決定向日方施加壓力。範旭東親赴青島參加與日方的談判,一方面把向日本輸出的青鹽數額,由原來的100萬擔增加到300萬擔,同時把日方向中國要求的鹽田補償費700萬銀元,壓低到300萬。借助國內輿論的支持,事情真就談成了。此後不久,北洋政府開始正式招標。范旭東、李燭塵以久大精鹽公司的名義應招,並以足夠的實力擊退日商和國內各競爭對手,最後以300萬元中標。因為數額龐大,雙方在協商基礎上,又制訂了全額款項分15年清付、每年交20萬元的協定。青島的膠澳鹽田從此轉到了久大精鹽公司名下。 嗣後,在範旭東、李燭塵主持下,久大與青濟鹽業界人士合股組織了永裕鹽業公司,作為久大精鹽公司在青島的分廠開始投產。永裕鹽業公司下設永大、裕大兩家工廠。至此,永大承辦大小19所制鹽工廠,裕大經營收回的鹽田達6萬餘畝。青島鹽田被收回後,根據協議規定,中國每年向日本輸出青鹽300萬擔。青島永裕鹽業公司經北洋政府批准,成為外銷青鹽的專商,取得了我國鹽業公司生產的鹽輸入日本的供應權。 從1914年久大精鹽公司成立到收回青島鹽田、成立永裕鹽業公司,這短短幾年,久大精鹽公司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並在全國打出了名氣。後來,到了1935年,李燭塵又協助範旭東在江蘇新浦開創了久大精鹽公司大浦分廠,使久大精鹽公司成為橫跨中國的大企業。久大精鹽公司所屬鹽田自天津塘沽沿海的渤海灣一直延伸到黃海之濱,總面積達10萬畝之多。到1936年,久大精鹽公司的鹽產量由過去每年的1500噸增至300萬噸。 抗戰開始,久大遷川廠(模範鹽廠)已建成煮鹽平鍋30付。久大模範鹽廠從投建就與眾不同,他們從井架如林、鹽涯集中的大墳堡地區輸鹵水進廠,流經兩座淩空高聳,有如瀑布垂簾的枝條架揮發濃縮,然後再進入平鍋加熱烘成白花鹽。這在當時自貢鹽區是一大創新。久大川廠最初生產的是散裝鹽,包裝、運輸都遇到了一定困難,後來由機械工程師鄔朝績、唐士堅等研究成壓鹽機,壓制成方塊磚鹽。磚鹽潔淨、定量、利儲、便運、節耗,極受用戶的歡迎,遠銷到昆明與成都,還供應給為輸送援華物資飛經駝峰的外籍飛行員、中緬戰場青年遠征軍、抗戰後期川西「空中堡壘」基地的美軍及地勤人員。 後來,李燭塵又在貢井籌建了「三一」化學製品廠,從鹵水中提煉硼、鉀、澳、碘和碳酸鎂等多種原料,供醫藥、輕工、軍工等需要。一些科技管理成果很快變成產品,並為當地鹽業提供諮詢服務,以協助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受到讚譽的「久大精神」,這在「定程度上消除了「冤家」,減少了與地方的摩擦。從此,一些當地紳士也紛紛邀請久大為之設計建廠制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