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
九 |
|
然而,當地的老鹽戶們,認為久大規模龐大,生產技術先進,在全國也頗有名氣,一旦擠進來,還不把本地鹽廠、鹽戶搞垮了。於是他們通過各種途經抵制「久大」入川:一是把人情關係、利害關係、權勢關係充分調動起來。如當地鹽戶把在四川自流井有股份,而且得勢的四川軍閥鄧錫侯、王纘緒也請出來反對。二是打出行動口號,進行廣泛宣傳抵制「久大」入川。如當地鹽戶們提出的較有代表性的口號有:「並不出租,地不出佃,堅壁清野!」他們還揚言:1911年的川漢鐵路我們都反掉了,還含糊你這個「久大」精鹽廠!當地有一份《自貢小報增刊載大版大版的文章,反對「久大」在當地建廠。 面對這種情形,與李燭塵同去的唐漢三灰心喪氣地說:「有錢有人哪兒辦不了廠?何必硬要到這個地方辦?」李燭塵說:我1919年對四川作過深入考察,除了自貢、犍為,在西南再也難找到適合久大、永利生存的地方了。堅持把廠子設在這裡,是在總經理范旭東的全力支持下,經過充分醞釀論證後確定下來的。唐漢三說:「可人家不讓辦嘛。」李燭塵苦笑笑,分頭拜訪鄧錫侯、王纘緒等要員。鄧、王均表示:眾怒難違,愛莫能助。 鐵棒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這句古話用在李燭塵為「久大」遷川而奔忙這件事上是再恰當不過了。他瞭解到,川西軍閥鄧錫侯有個兒子,見經營鹽業有利可圖,也在自貢開設了鹽井。當地老鹽戶雖然礙著鄧錫侯有槍有勢,不公開與小鄧作對,但總時不時給他點虧吃,明裡暗裡總擠兌他,這使小鄧笑在面上,惱在心頭。李燭塵想,也許從這裡可以打開突破口。於是立即登門拜訪小鄧,將「久大」、「永利」西遷的艱難處境、來龍去脈如實相告。小鄧聯想到自己的境遇,頓發感慨,對「久大」、「永利」遷川深表同情,覺得「久大」、「永利」遷川後,會使自己多了份力量。於是,小鄧滿口答應幫「久大」、「永利」到四川省當局和地方要員那裡去活動,爭取支持。 與此同時,李燭塵又把這場官司,打到了國民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與李燭塵同行進川的鐘履堅是浙江籍人士,鄉土因緣,結識了一些國民黨政府的頭面人物。經過鐘履堅多方疏通,軍事委員會同意派人下來調查此事。真是無巧不成書,下來調查的這位謝長官正好是唐漢三的表弟。這樣,對於「久大」、「永利」入川顯然有利了。 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李燭塵告誡自己,當地老鹽戶那邊,一定要親自出馬,向他們講清楚:第一,「久大」遷川,並不是要來搶大家的飯碗,實在是國難當頭,不得已而為之;第二,「久大」、「永利」願意以自己的技術幫助大家提高質量和產量;第三,一旦抗戰勝利,「久大」、「永利」定會遷返原地,建在四川的廠子,可以交給當地人來辦。懇切的言語,終於打動了自貢當地老鹽戶們。 幾經周折,「久大」、「永利」終於獲准在自流井設廠。廠址向題總算得到了圓滿解決。 李燭塵歎了口氣:創業真難啊! * * * 李燭塵去天津會范旭東時,正是範旭東處境維艱的時候。 範旭東創辦中國第一家精鹽公司——久大精鹽公司時,目的很明確:一是把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科學研究與實業興國中;二是為了以精鹽為調料,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三是以食鹽為原料,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化學工業基地。 但是主觀意志總和客觀環境有距離。規模較小的精鹽廠一誕生,就遭到來自鹽畝鹽霸及地方惡勢力的巨大壓力:不齊心合力把這個新生的「怪物」扼殺在搖籃裡不罷休。中國老百姓也習慣因襲舊的鹽引制度,寧可從鹽商手裡購買粗鹽,也不願去買久大精鹽公司生產的精鹽。 李燭塵就在這時毅然決然地來到久大精鹽公司。當時久大精鹽公司只有兩所制鹽廠,較大的是塘沽久大精鹽廠,廠長文公信是江西人,與範旭東是親戚;副廠長楊子南,是貴州人。兩人也均留學日本。這樣一群知識分子辦精鹽廠,都沒有經驗,對許多事情感到束手無策。總經理范旭東擅決策籌劃,極有魄力、堅毅過人,屬開拓事業的統領式人物,但並不十分精通企業的經營管理。所以,久大精鹽廠在管理、生產、銷售等方面,還有不少漏洞,浪費現象也比較突出。李燭塵到廠後,很快建立了一套管理辦法和制度,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華。 當時的久大精鹽公司無領用料制度,產成品也因沒有倉庫到處堆放,浪費驚人。李燭塵根據久大精鹽公司的實際情況,建立了領科審批制度,並著手興建了倉庫。短短幾個月時間,久大精鹽公司廠內管理就條理化了,原材料消耗也明顯下降,這為以後發展壯大久大精鹽公司和永利制堿公司準備了不可缺少的內部條件。 正當李燭塵幹得火熱時,父親李紹賢、母親彭氏夫人相繼去世了。由於工作緊張,他甚至抽不出時間回去奔喪。 范旭東十分讚賞李燭塵的管理才能和一心撲在工作上的敬業精神。1年後(即1919年),38歲的李燭塵被範旭東任命為久大精鹽公司的老鹽廠廠長(久大精鹽公司把最早興建的老鹽廠稱為西廠,又在不遠處新建採用新法制精鹽的東廠,東廠由楊子南等主持)。此後,範旭東長住天津,主要從事資金籌集和產品推銷工作,而塘沽的生產體系,則由李燭塵多負責任,可見範旭東對李燭塵的器重。 李燭塵就任久大鹽廠廠長之後,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推銷精鹽。那時,普通老百姓對精鹽這種新生的日用生活品極不適應,歷來北方人吃大顆粒海鹽,南方人或內地人吃鍋巴鹽。在久大精鹽公司沒有成立之前,他們不吃精鹽,也無精鹽可吃。他們不知道粗鹽裡雜質多,還含有有害物質。貧弱的中國人,在當時那個年月,連雪白、晶亮的鹽擺在面前都擔心是不吉之兆,擔心有大禍臨頭。 多麼可怕的「傳統」! 當然,有些人抵制精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中國,鹽業歷來為官家和鹽商所壟斷。滿清時期實行的鹽引制度一直沿襲到民國初年。官鹽是官府的重要財政來源。當時一斤食鹽不過一兩錢,而官稅卻高達鹽價的幾十倍。鹽商鹽霸從中營私舞弊,大撈錢財。因此,精鹽若行銷於市,則堵了這些不法鹽商鹽霸的生財之道。他們必然以種種謬論蠱惑人心,從中作精鹽行市之梗。他們還與地方惡勢力相勾結,為久大精鹽公司設置了重重障礙。食鹽的銷售,由政府的鹽政和地方鹽商把持,碼頭林立,不容他人插手。為打破局面,李燭塵協助範旭東在全國設立銷售網點,做了大量工作。久大精鹽公司還於1918年至1919年間,先後接受了德國在天津塘沽的鐵路支線和收買了海河口的俄國碼頭。這兩項決策無疑為久大精鹽公司生產的精鹽行銷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添上了騰飛的翅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