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傳 | 上頁 下頁 |
六 |
|
徐向前到太原,找到了哥哥,哥哥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一切。他很順利地踏入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的大門,成為這所新學校的第一期學員。 國民師範在太原市小北門街,分東西兩個院落。路東為校本部,有教室、大禮堂、圖書館、實驗室、教員辦公室、自習室和東西各10齋的學生宿舍;路西是大操場、校園、國師裡(教工家屬宿舍)。兩院占地180多畝,建設耗資近25萬元。這是當時山西第一流的學校。 這所學校是閻錫山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而興辦的。他搞軍國主義,推行「用民政治」。其內容包括民德、民智、民財。在民智一項內,就包括國民教育、人才教育、社會教育,通過教育灌輸他的「主義」和「政治」。閻錫山深深懂得,「教育普及首在廣造師資」,建設這樣一所學校,每年招生20個班,兩年結業就可得畢業生1200人,20年下來,山西105個縣的小學教師就不至於缺乏,普及教育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了。這樣,推行他的「主義」和「政治」就有了基礎。閻錫山在日本留學時,醉心於軍國主義。他羡慕日本人說的「武裝和平」,稱讚德國人主張的「鐵血主義」,他的政治野心,就是要在中國實現軍國主義,為此,專門編寫了《軍國主義譚》一書。這是他創辦師範學校的一個宗旨。這所師範學校不僅設有軍事課,而且學生生活半軍事化。徐向前一入校就發軍衣、皮鞋、綁腿等一些軍用品,完全是軍人裝束。 徐向前走進校門,心胸豁然開朗,眼界大開。校園那麼大,這在他走進校門之前,想都想不到。以前他嚮往的沱陽學校,無法與之相比。 校長趙戴文是五台縣東冶鎮人,是個秀才,曾在日本留學,畢業于宏文師範學校。在日本時,他和閻錫山一樣,是山西同鄉中第一批參加同盟會的。回國後,先後在太原宏林學堂、公立中學堂擔任庶務或齋務長,並以此為掩護,發展同盟會員,積極開展活動。閻錫山任八十六標標統時,他是為閻錫山主謀定計的智囊。辛亥革命後,山酉成立了「將校研究所」,他任所長。1917年閻錫山擴編部隊,給趙戴文安排了第四混成旅旅長的職務。趙戴文既懂文又會武,是閻錫山的得力助手。他把學校管得很嚴,課程安排得很緊,晚自習時學生才能有點自由。徐向前在這裡開始他的「半軍事」生活。 徐向前要學的課程很多,有語文、數學、英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歷史、軍事,還有音樂、體育、美術等等。據說,是按北京一所大學的課程設置的。學校很強調學好心理學和教育學,尤其注重兒童心理學,可以說這是主課的主課。在非主課方面,還有武術課,教些各路拳術,太極拳是其中一種,後來成了徐向前一直沿用的健身方法之一。從那時開始到他的晚年,堅持了60多年。軍事課,學習軍事基本知識,進行軍事訓練。上軍事課的教官都是閻錫山部隊中的營以上軍官。 師範開學時,有兩年制普通科20個班,叫「速成班」。學生1206名,都是山西省各縣選送、經過考試錄取的,徐向前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二部師範4個班,291名學生,是從天津、保定錄取的中學畢業生;年底又招中學畢業生73人,開高等教育專修科兩個班。徐向前入學這一年,師範學校共開26個班次。閻錫山對學校教育管得很嚴,開學後一段時間裡,他每週都要去聽課,經常對學生訓話。 在這裡讀書時,徐向前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他說:「『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鮮明旗幟和席捲全國的巨大聲勢,激動著每個愛國青年的心。」「『五四』運動的發生,對我的思想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逼著我想一些問題。閒暇時間,我不再像從前那樣,熱衷於讀小說了,而是注意看一些與政治形勢有關的書刊。」(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5、16頁)這個時期,對他來說,主要的不是革命行動,而是接受革命的思想。經歷和客觀條件決定了他必須走這一步。這也很自然,他剛從鄉下來,突然出現了一個變革現實的革命,要有一個思考、認識的過程。 「五四」時期的青年,是善於思索和追求的一代。徐向前身上明顯地體現著這一點。不願盲目崇拜一個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搞清是什麼、為什麼,再決定做什麼,這是他逐漸形成的性格,也是他恪守的規範之一。列強、皇帝、軍閥、官僚買辦、投機商人,辛亥革命、不平等條約和生活在苦海中的勞苦大眾,近百年來發生在炎黃子孫搖籃裡的一系列事件,像洪水一樣,衝開了思維的閘門,在他腦海裡翻騰著,逼著他探索、解釋,作出答案。 「民眾何以貧窮?」「國家何以危亡?」「中國的出路何在?」這是徐向前不斷思考的一些題目。這些題目的答案,在課堂上是找不到的,要走另外一條路——自我探索的路,他渴望讀到那些與政治形勢聯繫直接的、緊密的書刊。正課之外,他要用一半以上的時間翻閱報紙,閱讀一些政治理論書籍或刊物。 當時,介紹蘇聯社會主義、蘇維埃勞農政府、十月革命以及有關馬克思、列寧的書籍和刊物少得可憐。全世界反動統治階級都在攻擊十月革命,中國也不例外,報紙上登的多是歪曲、誹謗性的評介,不能使徐向前觸及真諦。《新青年》那種有一定深度的、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的刊物,很難看到,使得他對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瞭解甚少,在報刊上看到「蘇維埃」、「勞農政府」這些新名詞,也搞不清它們的真正含義。他最先看到對「列寧」的譯名是「裡寧」,後來才看到「列寧」,這也頗讓他費了一番腦筋。後來經別人解釋,才知道是翻譯名詞不統一的緣故,原來「裡寧」、「列寧」是一個人,就是那位領導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導師。 一些社會名流到師範講學,使徐向前和一些進步學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啟發。徐向前記得有朝鮮流亡人士,知名的物理學家,還有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胡適就給他們講過哲學。閻錫山部隊中的一些將領也經常去講課,但多是宣傳閻錫山的「主義」和「政治」,進步青年不願意聽。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主觀願望和事物發展得不到統一,有時還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閻錫山創辦這所學校,是想利用這裡畢業的學生,維護和鞏固他的統治地位,但結果卻相反。「五四」運動以後,這裡成了山西學生運動的一個中心。許多學生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有些人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徐向前之後,薄一波、程子華、王世英、張友漁、郭洪濤、鄭季翹、李逸三等都在這裡學習過。 辛亥革命失敗之後,各系軍閥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各霸一方,連年混戰。隨之便產生了各種政治流派的理論觀點。除三民主義之外,還有一些非驢非馬的主張,充斥著報紙和刊物。徐向前同其他熱血青年一樣,就在這光怪陸離的迷宮中,尋找著、追求著。 §立志救國救民 1921年,徐向前在太原國民師範學習滿兩年,正式畢業了。這一年,當初招收的普通科20個班,有兩個班的學生年齡小,改編為初級完全科,其餘18個班,191人考試不及格,不准畢業,編入補習班繼續學習。及格以上成績者,都准畢業,分別派往山西各縣高小或國民學校去工作。徐向前是首批畢業生,被分配到陽曲縣太原第四小學當教員。學校在陽曲縣城裡,規模不大,校長是個滿族人。徐向前教一年級,有30幾個學生,每月有20塊白洋的薪俸。 由學生到先生,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徐向前很珍視這個轉折。這倒不是因為有了幾塊白洋的收入,而是意識到了他對社會的責任——啟蒙者的責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