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四四


  民兵武器裝備的生產、配備、儲存和管理,有所加強。六十年代初期,我國民兵的武器裝備,仍主要來源於部隊換裝的淘汰品。舊傢伙很多,維修任務極重。毛主席作出加強民兵輕武器生產和維修的指示後,各省都很重視,小三線的軍工生產落實了指標、規劃、品種、經費,取得了較大進展。武器數量逐年增加,既要合理分配,優先保證重點地區的需要,還要解決儲存和保管問題。那麼多武器,總不能堆在露天吧,要修建倉庫,妥善保管。建倉庫,國家經濟困難,拿不出多少錢來。怎麼辦 ?還是要靠各省、各地區,發動民兵,自己動手,搞義務勞動。事實證明,這個辦法切實可行,花錢不多又能較快見效。一批武器倉庫逐步修建起來,並且建立了嚴格的保管制度、責任制度,以防止武器彈藥的丟失、損壞和爆炸事故的發生。在這方面,總參動員部的同志們下大力去抓,總後勤部積極配合,是有成績的。

  正確處理軍事系統和地方黨委的關係,也是民兵工作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的民兵領導制度,早在戰爭年代,就形成地方黨委一元化領導下的軍、地雙軌負責制。在毛主席號召「全黨抓軍事」,實行民兵三落實的形勢下,從中央到地方,都重視抓民兵工作。省市委書記中,如廣西的韋國清,湖南的張平化,廣東的趙紫陽,北京的劉仁等,當時都是親自抓,並且抓出了明顯成績。我們強調,各省軍區,軍分區、人民武裝部是同級地方黨委的軍事部,要在地方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組織、領導、指揮民兵,給地方黨委當好參謀。要經常搜集材料,研究情況,提出建議,取得地方黨委的領導和支持。有的地委、縣委覺得民兵工作是個負擔,不太願意管,馬裡馬虎。軍事系統的同志就要宣傳,提出來,擠進去。民兵工作抓好了,推動了精神面貌、生產面貌和社會治安狀況的改觀,他們曉得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自然會轉變態度,重視抓民兵建設。

  這個時期的民兵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在階級鬥爭擴大化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又加上林彪的「四個第一」、「突出政治」、「活學活用」在全國推行,致使民兵工作的三落實,受到不小的干擾。有些地方整頓民兵組織,單純強調階級路線、出身成份,「樹立貧下中農的絕對優勢」,忽視了民兵組織的群眾性;對民兵的政治教育,搞的是重點整「走資派」和語錄式的「活學活用」、「立竿見影」那一套,代替了正常的戰備教育、政治教育和光榮傳統教育;有些「四清」工作組,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動用民兵非法關押、審訊「四不清」幹部,搞逼供信;軍事訓練受運動的衝擊,在有些地方並未落實;等等。這些問題,尚未來得及解決,便開始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動亂,民兵建設受到的破壞,相當嚴重。特別是「四人幫」,為篡黨奪權,實現其反革命目的,在反黨亂軍的同時,加緊分裂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大搞「第二武裝」,「全面改造民兵」,妄圖把民兵與解放軍對立起來,變成他們的御用工具。那時,我們靠邊站,大批人民武裝幹部遭受迫害,各級人民武裝委員會有其名,無其實,處於癱瘓狀態。「四人幫」乘機組織什麼「民兵指揮部」,用他們的爪牙和「造反派」控制民兵組織,搞打砸搶,搞「文攻武衛」,搞法西斯專政。民兵武器倉庫遭受嚴重破壞,槍支彈藥大量散失,大規模武鬥流血事件不斷發生,簡直令人髮指1一九七六年的天安門事件,血腥鎮壓群眾,就是「四人幫」直接指揮部分民兵幹的。當然,廣大民兵是好的,對「四人幫」企圖全面控制和「改造」民兵的罪惡活動,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抵制和鬥爭,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終於把「四人幫」押上了歷史審判台。事實告訴我們,對民兵武裝,絕不容掉以輕心,認為無關大局,無足輕重,可管可不管。民兵是掌握槍桿子的群眾組織,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置於党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決不容變成反黨野心家、陰謀家手中的工具。

  粉碎「四人幫」後,民兵工作逐步整頓,撥亂反正。一九七八年,軍委決定正式恢復人民武裝委員會,由我繼續任主任,張才幹、徐立清、張衍、呂劍光任副主任。同年七月,召開了全國民兵工作會議,楊勇同志作工作報告,聶榮臻同志代表軍委作了重要講話。會議強調正確認識民兵在我國國防、生產建設和未來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決清除林彪、「四人幫」的流毒,恢復民兵工作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強民兵建設。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定。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全國人民由此開始了向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偉大進軍。黨中央對國際形勢及避免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也重新作了分析和判斷。認為在本世紀內或更長一些的時間裡,將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因而,民兵建設如何根據新時期的形勢特點和任務要求,進行改革,摸出一條新路子,便成為擺在廣大民兵武裝工作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幾年來,在中央軍委領導下,根據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國防建設方針,民兵工作採取了以下的調整改革措施:第一,調整組織,減少數量。從服從經濟建設大局的原則出發,大力壓縮、精簡民兵的數量和武器裝備,消除「大辦」的影響。全國基幹民兵已減少百分之八十,每年訓練的人數下降百分之八十八,基層民兵武器的分布面縮小百分之八十。第二,確保重點,提高質量。基幹民兵組織和主要海邊防地區、重要人防城市,仍是民兵工作的重點。集中一定的財力、物力,加強訓練,提高民兵尤其是幹部和技術民兵的戰鬥素質。第三,實行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制度。將基幹民兵作為第一類預備役,普通民兵作為第二類預備役;對轉業復員軍人,特別是技術兵種的復員軍人,分類登記,統一掌握其數質量和分佈情況;在全軍進行了組建預備役師、團的試點,取得經驗,以適應戰時擴編的要求。第四,積極發揮民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在勤勞致富、學雷鋒做好事、維護社會治安、學習科學文化、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均湧現出一批先進單位和個人。第五,提高徵兵質量,改進徵兵方法。為保證軍隊向現代化邁進,徵兵條件改為一般應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過去徵兵是南兵北調、北兵南調,由部隊派人接兵,現改為就地征補,由地方負責輸送。這些改革雖然是初步的,但已初見成效。

  必須明確,民兵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度,民兵建設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改革中軍隊和民兵的數量雖然大大精簡,但這絕不意味著國防力量可以削弱,民兵和預備役制度可有可無。我們的方針是寓兵於民。一方面,保證國家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經濟建設,加速四個現代化;另一方面,保證戰爭來臨時,我們有雄厚的戰略後備力量,能夠應付最艱難的局面。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只能是人民戰爭。民兵在人民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既是正規軍的補充源泉,又是正規軍的得力助手。在平時生產建設、搶險救災、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它是一支組織起來的突擊力量。任何否定或輕視民兵建設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動亂,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歲月。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誰也沒有料到,竟會冒出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持續那麼久的時間,造成那麼嚴重的危害。對此,黨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我在這裡,只想就自己經歷的幾件大事,略作敘述。

  第一件事:擔任全軍文化革命小組組長

  「文化大革命」伊始,急風暴雨,鋪天蓋地,火藥味濃極。《五·一六通知》,批判「彭、羅、陸、楊」,紅衛兵破「四舊」,學生「造反」,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揪鬥「走資派」、「黑幫」、「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毛主席「炮打司令部」,林彪當「接班人」,全國學生大串連,批判劉鄧「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僅半年時間,鬧得天下大亂,完全破壞了黨和國家的正常法規、秩序與生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