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四三


  那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和「大躍進」失誤導致我國經濟困難的非常時期。國內的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有尖銳化的表現,國際上的反華大合唱甚囂塵上。赫魯曉夫集團公然撕毀蘇聯援助我國的六百個合同,撤走在華全部專家,惡化兩國兩黨的關係,向我施加政治、經濟、軍事壓力。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梟視狼顧,躍躍欲試,妄圖反攻大陸,捲土重來。印度擴張主義者在赫魯曉夫的支持下,屢在中印邊界製造事端,武裝侵犯我國領土。在這種嚴重形勢下,黨中央和軍委決定加強戰備,實行全民皆兵,以便隨時準備給入侵者以粉碎性的打擊,是必要的。

  羅榮桓同志主持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的工作,適應戰備形勢的需要,使民兵建設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至一九六二年九月底統計,全國民兵發展到一億六千三百二十八萬人,其中基幹民兵七千五百八十萬人,武裝基幹民兵四百五十六萬余人,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後備軍。從邊防到內地,從城市到鄉村,從工礦企業到大專院校,普遍建立了民兵組織,充實和配備人民武裝幹部六萬六千九百餘名。據沿海七省和京津滬三市調查,民兵組織比較健全的達百分之六十以上。沿海和邊防地帶,軍民聯防進一步強固,在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和粉碎敵人的顛覆、破壞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勞武結合的原則,共訓練民兵和幹部三百余萬人。組織大批老兵復員,新兵入伍,保證了部隊的血液更新和備戰需要。總之,我國的民兵:廠作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開始向制度化、普遍化、經常化邁進。

  我繼任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後,我國的經濟形勢已有好轉,但美帝與蘇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卻有增無已。美帝國主義的侵越戰爭,不斷升級,並有將戰火燃向越南北方的可能。中蘇兩黨的分歧愈加尖銳化、公開化,赫魯曉夫垮臺後,勃列日涅夫集團變本加厲,在中蘇、中蒙邊境不斷增兵,將原十幾個師的兵力增至四十三個師,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我們的備戰和民兵工作,當然只能大大加強,而絕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和削弱。起首,我著重瞭解民兵工作的狀況,以便胸中有數。聽取彭紹輝、傅秋濤他們的彙報,看些文件和材料,帶人去廣東、浙江等地,開些座談會,解剖幾隻「麻雀」。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九日,毛主席提出一把手要抓軍事,進一步強調民兵工作必須實行三落實。軍委決定:貫徹三落實,是民兵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建設方向。

  毛主席對民兵工作三落實的內容,講得很具體。他說:組織落實,就是搞多少基幹民兵,多少普通民兵,有兵有官,有強的幹部。要有組織,有班、排、連、營、團、師。一有情況,能召之即來。政治落實,就是對民兵要做政治工作。要設政治委員、教導員,做人的工作,分清好人和壞人。民兵在政治上一定要可靠,特別是基幹民兵。軍事落實,就是要有手榴彈,有輕武器。各省要搞一個兵工廠,先搞修理,後搞製造。要搞些訓練。天上掉下來的,地下冒出來的,甚至於帝國主義把大規模戰爭強加於我們,怎樣對付,都要有辦法。毛主席還指示,要在「四清」運動 (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切實把三落實搞好。

  從一九六三年冬正式鋪開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分期分批在農村、城市進行,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前夜。為結合運動,切實貫徹「三落實」的要求,一九六四年十月,總政治部召開了全軍民兵政治·廠作會議。次年五月,我在軍委作戰會議上,作了民兵工作的發言。七月,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又召開了全國民兵工作會議。各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縣人民武裝部,以及各級地方黨委和人民武裝委員會、「四清』』工作組,也做了大量工作。

  這個時期的民兵建設,首先著重于整頓、重建和鞏固組織,提高民兵隊伍的質量,以抓基層為主。全國約有三分之一地區的民兵,重新整頓、編制,配備領導班子。在原有武裝基幹民兵的組織基礎上,充實復員、轉業軍人,加強黨團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我對彭紹輝等同志說:「毛主席說要大辦民兵師是個口號,並不是把師都搞起來。民兵能搞到營,能把整營整營拉出來,也就不錯了。空架子,抓不到。真正有事,能以連為單位拿出來就很好。民兵很分散,他們的活動主要在基層,在班、排、連,以師為單位的活動很困難。」為此,我向軍委作了報告,軍委常委會議於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通過決議:「同意徐向前的意見,民兵工作現在還是抓基層為主。」

  在整頓組織中,凡年齡、身體、政治條件不合要求者,一律退出武裝基幹隊伍。對重要城市、重要廠礦、交通樞紐、主要島嶼和海邊防要地的民兵組織,重點進行檢查整頓,配齊領導骨幹,並健全固定哨、巡邏哨、防空哨和各項戰備治安勤務工作,協助部隊保衛陸海邊防,維護社會秩序。民兵是我國群眾性的武裝組織,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廣泛組織各行各業的男女適齡公民參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民兵組織的純潔性,尤其是武裝基幹民兵,一定要政治可靠,現實表現好,決不能被壞人或反革命分子混入。當時,在雲南省尋甸縣,曾發生過一起事件。極少數反革命分子,利用部分群眾的宗教迷信思想,煽動暴亂,殺死了二十多人,有些民兵也參加了。這雖是極個別的事件,但它告訴我們,民兵組織一定要注意純潔性,不能被壞人混入,槍桿子必須掌握在可靠人的手裡。

  勞武結合是民兵建設的重要原則,帶頭搞好生產是民兵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反復強調了這一點。要求工礦企業的民兵,要努力生產,勇於革新,帶領群眾,力爭超額完成生產計劃指標3農村的民兵,要積極勞動,成為農業戰線上的生產能手,並在種植、水利、農田建設、搶險救災、完成國家收購任務等方面,起模範作用。民兵是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這是它與正規軍隊的一個根本區別。我們的正規軍也還搞點生產,不脫產的民兵就更沒有理由不好好搞生產了。

  我那時說,民兵不能離開生產,一切要服從生產。一個省有好幾百萬民兵,不好好抓生產,為國家生產財富,創造價值,那還了得1誰也養不起。青島有個工廠的民兵組織,一年用一百多天,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去搞民兵活動,不參加生產。類似的現象,廣州、北京、湖南等地也有。把正規軍那套訓練方法搬來,集中好多民兵進行軍事訓練,一搞就是幾十天。這些做法,我們及時批評、糾正。傅秋濤同志在新安鎮蹲點,就很注意抓生產。那裡有三千戶人家,過去靠種瓜收入,每年人均七元錢,窮得叮哨響,靠吃國家的救濟糧生活,民兵組織有名無實,散沙一盤。他和工作組去後,把民兵組織起來,帶頭生產,搞了幾千畝稻田,生產面貌改觀,群眾收入增加,人人高興,民兵組織也鞏固起來。所以,民兵的「勞武結合」,首要的、基本的是勞動生產,要從抓生產人手。經驗證明,離開勞動生產這個基礎,這個中心,本末倒置,民兵建設就難以鞏固,難以提高,更難以持久。

  民兵的軍事訓練,不可缺少。從總參到各大軍區、各省市,都有規劃。每年訓練的基幹民兵,大約在一千萬人左右,數目不小。怎麼訓練呢?就是既要適應民兵不脫離生產的特點,又要講求實效,達到基本的訓練要求。一是注意季節性。農忙時不搞,農閒時再搞,軍事訓練不能妨礙生產,影響生產。二是儘量分散、就地,小型化。一般是以班、排、連為單位,就地集中訓練,不搞跨村、跨廠、跨校的大規模集訓。三是「送上門去教」。各野戰軍和省軍區部隊,分片包乾地區、單位,派人下去當教官,組織民兵訓練。今天到這個村,明天到那個村;今天到這個單位,明天到那個單位,輪流來,既方便了群眾,又易於完成訓練課目。四是訓練內容少而精。立足現有裝備,以瞭解和掌握輕武器的性能和技術為主,學會防空、防原子、防化學、射擊、投彈、爆破、偵察、搜索、擒拿等,重點地區組織些小型的反空降和攻防演習。五是不再搞大比武。軍隊的大比武對促進訓練有積極意義,有些地區民兵組織爭相仿效,一度出現錦標主義、形式主義,並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影響生產。我們及時作了糾正,明確規定民兵不再搞大比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