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二九


  既然城垣外圍是敵我雙方反復爭奪的決戰場所,那末,戰役過程中我軍的行動,便是由連續的進攻和連續的防禦交錯而成。佔領據點,擴展陣地,要靠進攻;鞏固據點,保存陣地,要靠防禦。每個據點的奪取固然不易,而鞏固卻更困難。敵人失去一個據點後,往往立即組織多次反撲,或施行火力逆襲。原先,我們的幹部只重視進攻,不重視防禦,有些據點好不容易佔領,又被敵人奪回;有些據點遭敵炮火猛烈轟擊,我傷亡人數較攻佔據點時多幾倍,吃了大虧。後改為攻擊前即作好防禦準備,佔領據點後,立即構築陣地,縱深配備,組織火網,控制有力突擊隊及預備隊隱蔽于陣地側方或後方,誘敵來攻,從而進行反突擊,這才改變了局面。事實證明,攻防結合,穩紮穩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力爭在外圍戰鬥中殲敵主力,是打破敵人「外強中乾」防禦戰法的有效手段。

  再次,地面戰鬥和地下戰鬥相配合,以「土行孫戰法」破壘攻城,克敵制勝。

  讀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的人都知道,土行孫是個神話人物,擅長鑽地行走,來無影,去無蹤,在姜太公手下屢建戰功。我們打臨汾,炮火不強,城堅難摧,只好從地下想辦法,依靠坑道爆破解決戰鬥,所以謂之「土行孫戰法」。

  我們挖坑道,敵人也挖坑道,你從外往裡挖,他從裡往外挖,用「坑道對坑道」的戰術,破壞我攻城計劃。這場地下鬥爭,十分激烈,是敵我雙方鬥智鬥力的競賽。據戰後統計,雙方挖掘五十米以上的坑道即有七十條之多。我們的坑道,可分為兩類:一為超越外壕坑道;一為利用外壕內沿挖掘之強行坑道。為防敵破壞,我軍在挖掘坑道中採取的主要措施是:(一)加強組織指揮。每個突擊方向均設坑道指揮部,以旅級幹部擔任指揮,工兵幹部任技術顧問,配屬以坑道保衛部隊及作業部隊。(二)步炮配合,盡力控制外壕。坑道挖至外壕邊沿,於壕壁開鑿腰槍眼,封鎖壕內,另挖地道通至壕底,築成碉堡,由步兵組成立體火網,炮兵進行壓制和擾亂射擊,封鎖敵人,控制外壕,掩護坑道作業繼續進行。(三)隨時準備進行坑道戰鬥。坑道內配備堅強的戰鬥小組,攜帶輕機槍、衝鋒槍、炸藥、手榴彈等,並設聽音哨。如發現敵之「反坑道」挖近,我坑道有遭受破壞可能時,應主動爆炸,再繞道挖掘;如與敵之「反坑道」挖通,應迅速消滅敵人,控制敵人的坑道。(四)坑道宜隱蔽、堅固。事先準確測定距離,計算掘進的路線、深度,要多挖深挖,迂回曲折,迷惑敵人,每條主坑道兩側,均須挖兩條支坑道防護。坑道口務須堅固,出土及排氣孔應力求隱蔽,附近勿設炮兵陣地,以免遭受敵機或炮火襲擊。這些措施,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地面炮火的集中,是坑道爆破成功不可缺少的補充條件。我們的重火器共有九十二門(榴彈炮四門、野炮六門、山炮四門、十二釐米炮十二門、十五釐米炮六門,八二迫擊炮六十門),數量不算多,但集中使用,卻能發揮一定的威力。攻打東關和臨汾主城,我們都是首先集中炮火轟擊,既可壓制敵人炮火,摧毀其城防工事,控制外壕,又能剝落城牆的磚層,鬆動土層,為坑道爆破創造條件。臨汾城池打開的兩處缺口均達三四十米,就是炮火轟擊與坑道爆破相配合的結果。

  最後,從攻堅中學習攻堅,在實戰中形成攻堅兵團,也是臨汾戰役的一個重要特點。

  晉冀魯豫主力部隊,早已南下作戰,我們的攻城部隊絕大部分是從遊擊隊升級而來的。缺乏大兵團作戰的鍛煉,攻堅更是一門新學問。朱德總司令鑒於解放戰爭進入反攻決戰階段後,攻堅任務提上日程,要求我們將這支新部隊培養成攻堅兵團,並向全軍提供攻堅大城市的經驗。攻堅臨汾這座堅固城堡,正是鍛煉和提高部隊的大好機會。

  部隊從遊擊戰、運動戰轉入攻堅戰,是個很大的變化,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在指導思想上,要有啃「硬骨頭」的充分準備,不怕困難,不怕傷亡(當然要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不怕敵人頑固據守。要沉著耐心,同敵人比意志,比耐力,比消耗,始終保持攻擊箭頭的鋒銳頑強性,堅持到底。如果久攻不下,便喪失信心,中途撤兵,勢必前功盡棄,是最划不來的。在戰術技術上,各級指揮員必須掌握攻擊和防禦結合,步兵、炮兵、工兵結合,火力、爆炸、突擊結合等一套指揮藝術;士兵除射擊、投彈、劈刺三大技術外,還要掌握土工作業和爆破技術,學會利用地形地物,組織隊形,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物質保障上,要著眼于持久作戰,充分準備,及時供應,不能指望臨戰繳獲,取之於敵。這些,在戰役過程中都得到了證明。

  從攻堅中學習攻堅,戰地練兵是重要一環。實踐出真知,戰場本身是最好的課堂。戰地練兵也不是毫無思想阻力。有些幹部或盲目輕敵,或嫌苦嫌累嫌麻煩,或習慣于「同志們,沖啊!」那種遊擊運動戰的指揮方法,不願抓緊戰鬥間隙,開展練兵活動。經反復教育,在中後期的圍城過程中,練兵活動普遍而深入地展開,有很大進步。戰地練兵針對性極強,作戰對象、敵堡、地形條件就在眼前,碉堡怎麼攻,陣地怎麼守,火力怎麼發揮,隊形怎麼組織,炸藥怎麼點燃……一系列戰術、技術問題,就地研究,就地總結,就地演練,弄通練熟後,馬上就能取得戰果。這種戰教合一的訓練方法,對提高部隊的攻堅能力,解放臨汾,發揮了重要作用。

  臨汾戰役我軍雖付出較大的傷亡代價,但換來的經驗是極為寶貴的。我當時用「傷亡大,勝利大,鍛煉大」九個字,評價這個戰役。毛主席對臨汾戰役的經驗也十分重視,戰後立即向其他部隊推廣:「徐向前同志指揮之臨汾作戰,我以九個旅(其中只有兩個旅有攻城經驗),攻敵兩個正規旅及其他雜部共約兩萬人,費去七十二天時間,付出一萬五千人的傷亡,終於攻克。我軍九個旅(七萬人)都取得攻堅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臨汾陣地是很堅固的,敵人非常頑固,敵我兩軍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鬥爭。我軍用多數地道進攻,敵軍亦用多數地道破壞我之地道,雙方都隨時總結經驗,結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獲勝。」臨汾戰役的寶貴經驗,有重要歷史價值。

  ※第二十章 晉中決戰

  §決戰前夜

  一九四八年六月,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蔣介石的五大戰略集團,被我人民解放軍分割在華北、中原、華東、西北、東北戰場上,打得焦頭爛額。等待他們的,是徹底覆滅的命運。

  晉冀魯豫部隊攻克臨汾,殺出了威風,山西境內的敵人,處境愈加不妙。我下一步的作戰目標,是北上晉中,野戰殲敵,為攻克太原鋪平道路。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及中央領導機關,抵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中央決定,由劉少奇兼任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兼華北軍區政治委員,聶榮臻為第三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肖克為副司令員。轄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部隊組成的華北野戰軍第一、二、三兵團。原晉冀魯豫軍區撤銷,我部組成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陳、胡系一九四八年八月到職)。不久,又成立太原軍區,由羅貴波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我們指揮的兵力,包括八縱、十三縱、太嶽部隊及晉綏軍區、北嶽軍區所屬部隊,共四十六個團,六萬餘人。

  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張祖諒。轄二十二旅(旅長胡正平),二十三旅(旅長黃定基,政治委員肖新春),二十四旅(旅長鄧仕俊,政治委員王觀潮),共九個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