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二八


  我們的攻城部署是:首先掃清戰壕外沿的敵據點,從城東和城南挖掘多條坑道接近城垣,爆破登城,全殲守敵。以十三縱位於城南南門以東地區;八縱位於城東南角至大東門地區;太岳部隊位於城東北角至大東門地區。掃清城外守敵與挖掘坑道,同時並舉。

  奪取城壕外沿據點的戰鬥,四月十五日打響。城東及城南的一號碉、老鴉嘴、火車頭、二十號碉、二十一號碉等陣地,敵我反復爭奪,戰況異常激烈。敵以雜牌部隊守碉,而以精銳胡宗南第三十旅進行反撲。我每奪取一個陣地,均遭到敵人的拼死頑抗和瘋狂反撲。城東的一號碉被太嶽部隊四十四團九連佔領後,一天之內,敵以一個營的兵力進行三次反撲,該連最後只剩下五名戰士,仍堅守陣地,最後在五連配合下,向敵反擊,將敵營基本打垮。敵機頻繁出動,向我陣地轟炸掃射,我們有個團指揮所被炸,全埋在土裡了!敵人為奪回失去的陣地,竟大量使用毒氣和燃燒彈,城垣外圍,一片硝煙火海。激戰十多天,城壕外圍陣地,基本為我控制。

  挖掘坑道是一場更為艱苦的地下戰鬥。我們挖,敵人也挖。他們企圖以「坑道對坑道」的辦法,破壞我坑道作業。我們缺乏機械工具,全靠人力挖掘;鐵鍬損耗率很大,供不應求,指戰員就用刺刀、瓦茬、手指挖,挖得手指頭出血。坑道狹窄,空氣稀薄,越往裡挖,人越喘不過氣來,不少同志昏倒在地道裡,救醒後仍堅持作業。人手不夠,領導幹部、機關幹部、勤雜人員一律參加。二十三旅旅長黃定基,身患肝病,仍日以繼夜指揮坑道作業。工兵排長張雲貴,帶領全排戰士日夜奮戰,成績突出,被評為戰鬥英雄。五月上旬,我軍共挖出破城坑道十五條,掩護坑道四十餘條。除被敵發現破壞著外,攻城前夕,有三條主坑道完好無損,通過城壕下面,直抵城牆牆基。

  這時,中央連續來電告訴我們,傅作義、閻錫山企圖聯合進攻石家莊,保衛石家莊是當務之急。要求我們抽出三個旅的兵力,兼程開至太谷附近,攻擊和牽制閻軍。為此,前指決定將太嶽一個旅及呂梁部隊兩個旅,由彭紹輝、羅貴波率領,北上晉中,牽制閻軍;攻城任務,由八縱、十三縱及太嶽部隊兩個團完成。

  五月十七日,我軍發起總攻。在我炮火轟擊和坑道爆破聲中,從東城炸開兩個三四十米寬的缺口。突擊隊首先登城,部隊相繼攻入,展開巷戰。因守敵在城內埋有大量地雷,工事堅固,火力又強,我進攻部隊傷亡不小。指戰員發揚勇猛頑強、前仆後繼的戰鬥精神,向敵縱深猛插猛進,逐壘奪取,終於粉碎敵人的頑抗,當夜將守敵全殲。梁培璜帶少數殘兵敗將從西門過汾河逃走,我讓汾西部隊無論如何要捉住他,最後果然把他抓了回來。戰後,我到城牆上走了一圈。第一次看到如此堅厚的城牆和強固的防禦工事,深感戰役的勝利,真是來之不易啊!

  這次戰役,歷時七十二天。我軍共殲敵兩萬四千餘,其中俘敵總指揮梁培璜、六十六師師長徐其昌以下近兩萬人。至此,晉南全部解放。我軍北上晉中,與敵決戰的日子,就在眼前。

  臨汾戰役,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首先,作戰對象硬,戰役時間久,是場啃「硬核桃」的典型城市攻堅戰。

  臨汾守敵僅二萬五千餘人,孤軍被困,無援可增,乍一看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有蔣介石、閻錫山的精銳部隊作支柱,有現代化的城防工事作依託,有優勢的火力火器,有充足的糧食儲備,有「與臨汾共存亡」的反動決心,又有一套城市防禦的戰術和經驗,因而有恃無恐,頑強據守,難啃得很!我軍雖一倍於敵,數量佔優勢,但部隊新,裝備差,戰鬥骨幹少,攻堅經驗缺乏,要對付如此頑強的敵人,摧毀如此堅固的城堡,其困難程度,的確異乎尋常。要想速戰速決,輕易取勝,顯然是不可能的。

  敵人硬,我們更硬,不拿下臨汾,誓不收兵。攻堅之難,時間之久,消耗之大,戰況之慘烈,在晉冀魯豫軍區發展史上,實屬少見。七十二天時間裡,我軍共消耗炸藥十萬斤,炮彈十萬發,手榴彈二十萬個,子彈百多萬發;部隊傷亡達一萬三千五百人,占總兵力的四分之一。結果呢?閻錫山的「銅牆鐵壁』被徹底摧毀,守敵被悉數殲滅,證明敵人硬不過我軍,我們堅決拿下臨汾的戰役決心,是正確的。

  我軍之所以能夠打贏這場持久而殘酷的攻堅戰役,決不是偶然的。一是客觀形勢有利。那時,我人民解放軍大舉向外線進攻,蔣介石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中原、西北、華北戰場上,已無力顧及山西戰局。山西處於內線作戰地位,大部分地區落入我手,閻錫山兵力有限,以死保太原為主要目標,不敢派大軍南出、營救臨汾(只派了一個軍進至洪洞、趙城以南,即停止前進)。這樣,就給我們提供了有利戰機和充裕時間,徹底消滅臨汾之敵。二是黨中央的堅決支持。攻堅臨汾的戰役計劃,毛主席完全同意,並一再來電,要我們堅持到底。在我軍久攻未克的情況下,朱德總司令發現有的同志不同意繼續打下去,當即寫信給軍區領導同志,表示堅信「臨汾在敵人無增援的情況下,一定可能打開」。並強調指出:「如向前同志有決心,應支持他一切,如炮彈炸藥手榴彈之類,源源供給向前,撐他的腰。我在軍委動身時已告劍英,打臨汾決不可自動放棄,更不可由後方下命令叫他放棄……」如果沒有這種信任和支持,臨汾戰役也就很難進行到底。

  三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土改的順利進行,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參戰、支前的積極性。戰役過程中,地方黨組織動員支前民工二十萬人,門板二十六萬塊,梁木十萬根,糧食數百萬斤,保證了前線作戰的需要。臨汾周圍上百公里的村落裡,門板全部獻出,群眾「夜不閉戶」,情景十分感人。所以,打完臨汾後我曾說過:「如要論功行賞,那第一功就該歸之于後方的支援。」裴麗生同志負責這方面的組織工作,搞得出色。四是部隊覺悟高,士氣旺,不怕苦,不怕死。部隊雖然新組建不久,缺乏打硬仗、惡仗的鍛煉,但經過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覺悟明顯提高,求戰心切,虎虎有生氣。組織戰場突擊隊,大家爭著報名參加,不叫誰去誰就不高興,只得採取民主評議的辦法遴選。戰鬥中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的現象,極為普遍。挖掘坑道那麼艱難困苦,部隊毫無怨言。為表彰指戰員的英勇奮戰精神,戰後我們報軍委批准,授予八縱黃定基第二十三旅以「臨汾旅」的光榮稱號,還給不少同志記功授獎。五是拿下東關、掃清外圍後,趁熱打鐵,不失戰機,迅猛攻城。戰後,我問梁培璜:你們原來有何打算?他說:貴軍如果晚兩天攻城,我們就要突圍南逃了!

  其次,外圍據點的爭奪,是關係戰役成敗的關鍵。

  我軍過去兩次攻堅運城,掃清外圍的戰鬥均較順利;登城戰鬥則困難些,第一次沒打開,第二次亦費力不小。這次攻打臨汾卻完全不同,爭奪外圍據點,幾乎貫串戰役全過程,費時最長,打得最艱苦。

  這是因為,臨汾守敵極為重視外圍防禦,採取的是「外強中乾」的防禦戰法。敵人不僅在城外築有警戒、護城、城垣外壕等三道防禦陣地,依託大量碉堡群和壕溝暗道構成嚴密防禦體系,而且將主力布于外圍,與我決戰。開始我們對此認識不足,各縱隊多以戰鬥力稍差的部隊擔負攻擊外圍據點的任務,保留主力以待攻城。結果,傷亡多,消耗大,攻擊不易奏效,有些據點攻克後又被敵反撲奪回。後來,我們改變了戰法,調整了部署,除保留一部主力準備登城外,加強外圍戰鬥的力量,儘量奪取和破壞敵外圍陣地,消耗敵人的主力。這就是戰役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特點。特別是爭奪東關之戰,那是關鍵中的關鍵。拿下東關,殲敵第六十六師主力,敵人就失去了堅固屏障,陷入極大混亂之中;同時,城外堡壘爭奪戰,將擔任反撲任務的胡宗南第三十旅基本消滅,也是給敵人的致命打擊。這就為登城戰鬥的勝利發展,創造了條件。由此證明,外圍戰鬥,實乃開啟臨汾戰役勝利之門的一把鑰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