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一一三 |
|
山東縱隊的領導幹部,配備得不弱。縱隊指揮張經武,政治委員黎玉,副指揮王建安,參謀長王彬,政治部主任江華。轄十多個支隊和軍分區。那時的編制不正規,幹部調動頻繁,哪些同志在哪個支隊、分區擔任領導工作,已記不太清了。我記得的支隊領導幹部有:馬保三、吳克華、徐斌州、景曉村、楊國夫、胡奇才、廖容標、閻世印、周赤萍、孫繼先、高錦純、林浩、霍士廉、劉海濤、潘壽才、馬千里、汪洋、王文、劉其人、王一平、王兆相、趙傑、王子文、仲曦東等人。在縱隊機關和山東分局的領導幹部有:潘複生、羅舜初、劉居英、謝有法、劉子超、李竹如、郭子化、吳仲廉、馮平等人。他們中間,除了中央派來的紅軍幹部,就是本省徂徠山等地起義的領導骨幹。這對我們開展工作,是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王明路線統治時期,山東地區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元氣大傷。抗戰開始後,才有了較大的發展。我們去的時候,全省共有黨員五萬一千五百餘人。其中,魯南地區一萬五千人,魯西地區八千餘人,膠東地區一萬二千二百人,冀魯邊及清河地區八千余人,蘇魯豫邊八千人,蘇皖邊三百餘人。山東分局計劃,短期內再發展五六萬名黨員,可達十一萬人左右。各區、縣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發動民眾,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日本侵略者。黨員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分布面較廣,遍及全省各個地區,紮根在三千八百萬人民群眾之中。這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個有利條件。 §發動群眾建立政權 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離不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山東的遊擊戰爭,雖然有了較好的基礎,但政權建設工作,還沒有跟上去,是個薄弱環節。就拿魯中、魯南來說,因為沒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只能算個遊擊區,談不上是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我們剛去,感觸最深的是吃飯問,題,「叫化子要飯」,部隊走到哪裡,要到哪裡。吃了上頓沒—蔔頓。因為自己沒有政權,不能順利地籌糧籌款,幾萬部隊的穿衣、吃飯、醫藥、裝備等,很難解決。發動群眾也不好辦,部隊在的時候,把群眾發動起來,可是一走,群眾就散了。象行雲流水一樣,紮不下根基。政權在誰手裡呢 ?在國民黨手裡。除了敵佔區外,縣長、區長、鄉長多是國民黨的人,聽於學忠、沈鴻烈的,不聽我們的。處處卡我們,不僅不供應八路軍糧食、衣物等,還威脅群眾,限制群眾同八路軍接觸。 他們作威作福,魚肉鄉民,苛捐雜稅之多,令人咋舌。有的還與日寇、漢奸暗中勾結,幹賣國勾當,襲擊八路軍。黨中央曾指出;「山東方面過去退讓太多,如接受取消北海行政公署及北海銀行;未能于省府、縣長西逃時普遍委任自己的縣長;有些已委任的,複接受沈鴻烈命令撤銷3秦啟榮形同漢奸,多次向我進攻,未能給予有效還擊。如上述情形不加改變,山東創造根據地與堅持抗戰是要受挫折的。」(一九三九年四月《中央對山東問題之處置辦法》 )因而,打破國民黨的限制、束縛,放手建立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權,是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當務之急。 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我們建立政權,採取了兩種形式。 一種是公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這是基本的、主要的形式。 我抗日根據地內或條件具備的地方,一律經民主選舉,產生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各級政權機構。雷厲風行,發號施令,行使職權。那時還不叫「三三制」,但各級政權機構中不光是共產黨員、工農和群眾代表,還包括進步人士、開明土紳、社會名流等。所以容易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穩定局面,堅持抗戰。山東是著名的齊魯之邦、孔孟之鄉,有重視文化的傳統。且不說交通發達的城鎮,就是窮鄉僻壤間,也不乏書香門第,差不多每個區鄉,都有舉人、秀才、教師、醫生等人物。還有些是從大城市跑來根據地抗日的作家、記者、學者、社會名流等。他們多數有愛國思想,擁護八路軍抗戰,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又有文化知識,參加各級政權機構,對我們有好處。 魯中敵人大「掃蕩」時,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塌台,縣太爺們逃得無影無蹤。一時之間,成了無政府的空白區。好得很!我們抓緊這個機會,快刀斬亂麻,在萊蕪、新泰、蒙陰、沂水、臨朐、東平、平陰、甯陽、泰安等縣,搞了一大片政權。那些國民黨縣、區、鎮長大搖大擺地回來,沒有人買他們的帳,只得夾著尾巴溜掉。這類地區的政權建立工作粗糙些,形勢逼出來的,當然要做許多善後工作,逐步調理和鞏固。到一九四〇年三月間,山東境內完整與不完整的民選縣政權有四十多個;年底,發展到九十多個縣政權及一個行政主任公署。山東省參議會亦宣告成立,由進步人士范明樞任議長。他是位德高望重的抗日「老壽星」,年近八旬,仍不辭辛勞,為抗日事業忙碌奔波。不久,還成立了黎玉任主任委員的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實際上行使山東省政府的職權。 各級政權機構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創造新局面。在擴大兵員上,通過深入宣傳、擁軍優屬等活動,動員大批青壯年參加八路軍,形成了參軍、擁軍的熱潮。在統籌部隊給養上,實行按土地多少,合理負擔,統一征糧的辦法,部隊所需的糧食,一律由縣政府籌糧機構按計劃供應和調援,初步改變了過去「走到哪村吃哪村」的狀況。在土地政策上,貫徹減租減息、低利借貸,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組織農民搶種搶收,多打糧食,支援抗戰,改善生活。在財政上,取消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按照累進稅原則,徵收必要的稅款;發行貨幣,抵制偽幣,流通金融,繁榮商業;開源節流,利用各地的資源,多辦些小型礦業、工廠、手工業生產,嚴禁貪污浪費。在地方武裝工作上,各縣均組織自衛團,發展區、鄉、村的自衛武裝力量,擔負站崗放哨、偵察敵情、清除漢奸、保衛政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等任務。這一系列工作,顯示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優越性,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另一種是建立「兩面政權」。這是在敵佔區或敵我雙方經常拉鋸的邊緣地帶,形成的一種秘密政權形式。 這類政權,表面上是敵偽建立的,為敵人服務,而實際上卻被我們挖了牆角,變成八路軍的有效工具。例如,隨著我軍力量的壯大,聲威的提高,我們在魯南、魯中、魯西、膠東及膠濟鐵路沿線上,就逐步發展了不少基層「兩面政權」。一個村的村長,名義上是敵軍委任的,但被我們爭取過來,那裡就成了八路軍的「庇護所」和情報站。送情報,他給日本人送的是假的,給我們送的是真的。我們過鐵路,就象電影《平原遊擊隊》裡那樣,村長敲著鑼喊:「平安無事嘍!」迷惑敵人,掩護我軍安全通過。我們在村子裡吃住,他好好招待一番。臨走時,部隊才派人把他綁在樹上。敵人來了罵他為什麼不報告,他說:「你看,他們把我綁在樹上,我怎麼去報告呀!」就蒙混過去了。這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造就的一種能人,他們經過風雨,見過世面,不甘心當亡國奴,有套應付複雜局面的本領。當然,關鍵在於八路軍是真正抗日的,有實力,又有正確的政策,因而才能吸引他們,團結他們,改造他們,把他們從敵人營壘中分化出來,變成對抗日有用的力量。 另外,還注意了發動群眾爭取民主,促使國民黨政權民主化。 國民黨政權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有進步的,中間的,頑固的,也有漢奸、特務,五顏六色,不一而足。我們的方針是,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盡力促使其進步化、民主化。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經常通過宣傳輿論、派人談判、召開憲政促進會等方式,要求國民黨的各級政府官員,從抗日大局出發,貫徹三民主義,實行減租減息,免除苛捐雜稅,改良人民生活,打擊和清除漢奸勢力。就是說,要他們多辦好事,少幹壞事。統一戰線的基礎力量,是人民群眾。民心不可侮。國民黨有些人士也懂得這一點。我們就發動群眾,對付他們,制約他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