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一


  十一月中旬,日軍對冀南的第一次「掃蕩」開始。其獨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旅團各一部及偽軍一部共約三千七百餘人,兵分四路由石家莊、德州、邯鄲、邢臺出動,向我根據地腹心地帶南宮合圍。我軍陸續放棄了隆平、故城、武城、恩縣、高唐、夏津、臨清、南宮等縣城,主力化整為零,活躍在廣大鄉村間遊擊敵人。楊秀峰率行署機關轉移到廣宗縣,我率指揮機關活動在南宮、威縣、清河交界地區。歷時十六天,我軍民配合作戰二十八次,殲敵六百餘人,迫使敵人的「掃蕩」中止,南宮、隆平、故城、臨清等縣城均被我收復。日軍所到之處,姦淫燒殺,罪行累累,令人髮指!在此期間,魯西北的聊城失陷,范築先先生誓與聊城共存亡,壯烈殉國。

  這次反「掃蕩」,雖然迫使日軍撤出冀南中心區,但甯晉、永年、故城、恩縣、高唐、聊城等均落入敵手,形成由東、南、西三面包圍我中心區的態勢。那時,抗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日寇停止了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轉為重點保守已佔領的土地,向華北大舉增兵,採取「先控制平原,後進攻山地」的方針,妄圖摧毀我敵後根據地。一九三八年底,敵人在華北的兵力,由十三個半師團增至二十二個師團,其中用於包圍我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兵力即達十一個師團,約二十余萬人。毛澤東同志指出:「大抵在敵人結束了他的戰略進攻,轉到了保守佔領地的階段時,對於一切遊擊戰爭根據地的殘酷進攻的到來,是沒有疑義的,平原的遊擊根據地自然首當其衝。」(《毛澤東選集》第四一一頁)我冀南根據地,成了敵人進攻的首要目標。

  一九三九年一月,日軍對冀南的大「掃蕩」開始了。敵人出動五個師團的主力共三萬餘人,分十一路從平漢、津浦東西兩線出動,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向冀南中心區合圍,企圖消滅我軍于冀縣、南宮、威縣地帶。形勢是嚴重的。當時,劉伯承、鄧小平均在南宮。我們商定,「先潰後收拾」,即讓出主要的縣城、據點,避實擊虛,經過一段消耗敵力的時間,再轉入反攻,收拾局面。具體部署是:將現有力量分成五個戰鬥集團,分區遊擊,獨立作戰,互為策應,在保持有生力量的原則下,經常以小部隊與敵接觸,但不放鬆有利時機消滅敵人。

  從一月到三月,我冀南軍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共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開始,我以一部兵力阻擊和伏擊進犯之敵,而以另一部兵力襲擊甯晉、廣平、肥鄉、高唐等縣城,多次取得戰鬥勝利,打擊了敵人進攻的兇焰。從隆平進攻邢家灣的日軍,途中遭我伏擊,傷亡百餘人,三天只前進了二十公里。平鄉日軍東犯廣宗、威縣,屢遭阻擊、伏擊,半個月內未能接近縣城。曲周日軍步騎百余進佔安寨,被我全殲。甯晉日軍進佔大楊莊,遭我夜襲,二百餘人被殲。此後,敵主力佔領南宮、冀縣、棗強等中心區域,我軍即轉至敵側後,重點襲擊敵人的運輸線及守備部隊。正太、津浦、平漢鐵路屢遭我襲擊,火車被炸毀,交通被中斷。從德州往臨清行駛的日軍汽船,亦被擊沉一艘,三十多名敵人斃命。

  二月十日,陳賡、王新亭部在威縣香城固一帶設伏,誘敵出籠。敵人鑽進了「口袋」,激戰八小時,我殲敵二百多人,繳炮四門、汽車九輛。次日,敵出動兩千餘人及汽車七十餘輛,進行反撲,陳賡已率部安全轉移。再後,敵又以南宮、巨鹿、威縣、廣宗等地為重點,反復「掃蕩」。我主力轉入豫北,經南樂、清豐、濮陽,直至滑縣、淇縣一帶;留下一部兵力組成許多遊擊小組,在根據地中心區域與敵周旋。三月間,太行山區吃緊,劉、鄧遂率主力一部返回太行,我帶一部兵力重新回到南宮、威縣、清河地區,繼續堅持鬥爭。至五月間,完全打破了敵人的「掃蕩」,前後戰鬥達四百餘次,共殲日偽軍五千餘人。

  這次反「掃蕩」異常艱苦,依靠冀南軍民的共同努力,在廣大平原地區保存了自己,消滅了敵人,意義非同尋常。

  冀南的平原遊擊戰爭,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它不是在偏遠地區,而是在臨近敵人重要交通命脈的平原地區,堅持下來的。冀南根據地,北靠德石路,東西兩側緊鄰津浦路、平漢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均有敵重兵把守。敵人進攻根據地,交通方便,合圍迅速,增兵容易,幾天之內,便可直搗我腹心地帶。在這種地區與敵作戰,無疑比偏遠的山區或平原困難得多。可是,五個月的反「掃蕩」經驗證明,我們不僅堅持了遊擊戰爭,而且逼得日寇走投無路,不得不返回老巢去。這是因為,敵人雖有機動方便的條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縣城,控制不了鄉村;顧了前面,顧不了後面。我軍依託廣大鄉村,分散遊擊,與敵周旋,零敲碎打,避實擊虛,便能變被動為主動,弄得敵人疲於奔命,捉襟見肘。久而久之,敵人經不起兵員、物力的消耗,只得結束「掃蕩」,倉皇撤走,天下還是我們的。由此說明,平原遊擊戰爭大有文章可做,毛澤東同志關於發展平原遊擊戰爭的指示,是完全正確的。

  其次,它是在充分發動群眾,建立「人山」的基礎上,堅持下來的。冀南平原人煙稠密,村鎮如網,雖然沒有崇山峻嶺,但八百萬人口,卻是難得的進行遊擊戰爭的依靠力量。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所以,我們一到冀南,就提出建立「人山」的思想,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由於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由於我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及八路軍的模範作用,加上日本侵略者實行極端野蠻的政策,激起人民無比的仇恨,因而短時間內,冀南的群眾便迅速發動起來,形成了真正的「人山」。

  各縣、區、村均建立起群眾性的抗日武裝,十八至四十五歲的男性幾乎普遍參加了自衛隊或遊擊小組。各種抗日群眾組織,迅猛擴展。僅南宮縣的農民協會、婦女救國會、工會、青年抗日先鋒隊等團體,即擁有數十萬會員。在反「掃蕩」中,群眾創造了挖地溝對付日寇的辦法。在廣大平原上挖了總長達萬里的道溝,既限制了日寇的機動能力,又利於我軍民隱蔽、轉移和伏擊敵人,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力量。千難萬難,依靠群眾就不難,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冀南平原遊擊戰爭勝利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次,它又是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原則的運用中,堅持下來的。在平原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必須根據敵情、我力及地形條件,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不能機械搬運山地遊擊戰的那一套。我們當時以毛澤東同志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為指南,結合冀南的實際情況,總結了反「掃蕩」的一些戰術原則:(一)戰略上是持久的、防禦的,戰術上是進攻的、速決的。行軍要秘密而迅速,飄忽不定,讓敵人摸不著頭腦。(二)冬季防守,夏季進攻。夏季有青紗帳,敵人的快速部隊不易活動;冀南多棗、梨、杏等果木樹,加上大面積的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利於我到處隱蔽,伏擊敵人。(三)白日隱蔽,夜間行動。(四)破壞道路,遲滯敵之交通。(五)指揮與勤務機關隨時準備戰鬥。(六)無固定後方作戰。(七)開展麻雀戰。(八)部隊不斷轉移位置。這些原則,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對粉碎敵人「掃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九三九年五月,我奉中央指示去山東工作。從此,便離開冀南,離開了一二九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