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八八


  張國燾來了勁頭,指著地圖,邊講邊比劃。大意是說,四方面軍北上靜會地區,面臨西蘭通道,與敵決戰不利;陝甘北地瘠民窮,不便大部隊解決就糧問題,如果轉移到河西蘭州以北地帶,情形會好得多。從軍事觀點看來,我們覺得張國燾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於是,當場制定了具體行動部署:四方面軍以一個軍從永靖、循化一帶渡過黃河,搶佔永登、紅城子地區作立腳點;以一個軍暫在黃河渡口附近活動,吸引和牽制青海的馬步芳敵;以兩個軍繼續布於漳縣、岷州地帶,吸引胡宗南部南下,而後這三個軍再渡河北進。主力出靖遠、中衛方向,配合一方面軍西渡黃河,共取寧夏。這個方案,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區同敵人決戰;二是吸引胡敵南向,減輕了對一方面軍的壓力;三是並不違背中央關於兩軍先取寧夏、後取甘西的戰略企圖;四是便於解決四方面軍的就糧問題。部署既定,張國燾即電告朱德、陳昌浩,要他們來漳縣會商。同時,令部隊調動,準備從循化地區渡河。

  次日一大早,陳昌浩趕來,見這邊都同意張國燾的方案,他也就不再堅持原來的意見。朱總司令到來後,亦同意照此決定行動,並提出應報告中央。張國燾一面起草電報向中央報告,一面令部隊開始行動。

  我帶先頭部隊,向洮州進發,張國燾他們繼後。過了洮州,向老鄉調查。據老鄉說,現在黃河對岸已進入大雪封山的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根據這樣的地形、氣候條件,我覺得渡河的計劃難以實現。遂返回洮州,向朱、張彙報。這時,中央來電,明令禁止四方面軍西渡。電文說:「我一、四方面軍合則力厚,分則力薄。合則寧夏、甘西均可佔領,完成國際所示任務,分則兩處均難佔領,有事實上達不到任務的危險。」「中央認為四方面軍仍宜依照朱、張、陳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從通渭、隴西線北上,不過半月左右即可到達靖遠、海原地域,從靖遠渡河;一方面軍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寧夏,或分途並取寧夏、甘西,二方面軍仍在外翼制敵,則萬無一失。」朱、張在洮州召開會議,討論了中央的指示,一致決定放棄西渡計劃。二十九日,方面軍總部下達了北進靜、會地區的命令。

  九月三十日,我軍分為五個縱隊,向通渭、莊浪、會甯、靜寧前進。第一縱隊為四軍,經官堡、渭源、華家嶺攻佔青江驛、翟家所;第二縱隊為三十軍,經鴛鴦鋪、盤榆鎮襲占通渭;第三縱隊為九軍,經野狐橋、中堡裡至新市鎮;第四縱隊為三十一軍,進至通渭、馬營一帶;第五縱隊為五軍,隨九軍之後向莊浪、威戎鎮發展。我和陳昌浩跟一縱隊行動。我軍北進的任務有二:(一)執行《通莊靜會戰役計劃》,在西蘭通道以北阻擊胡敵,屏障陝甘蘇區。(二)會合紅一方面軍,從靖遠地區西渡黃河,奪取寧夏。四方面軍開始北進後,二方面軍亦根據中央指令,經天水地區渡過渭河,向會寧地區前進。十月二日,紅一方面一師進佔會寧。八日,我四軍先頭部隊在青江驛、界石鋪與紅一師部隊會合。九日,方面軍指揮部抵會寧,受到紅一師師長陳賡及所屬人員的熱烈歡迎。陳賡原是鄂豫皖時期紅十二師師長,此次重逢,格外高興。

  三個方面軍會寧大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第十四章 血戰河西走廊

  §西渡黃河

  紅軍三大主力會甯會師前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規定的戰略總任務是:團結內部,聯合友軍,粉碎蔣介石的滅共計劃,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達逼蔣抗日,停止內戰,組成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力量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

  首先造成西北地區的抗日局面,最關鍵的是紅軍佔領寧夏及甘西,打通與蘇聯的聯繫。正如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打通蘇聯為實現抗日戰爭首先為實現西北局面進行部分抗日戰爭之主要一環。」黨中央的軍事行動部署,都是緊緊圍繞這一主要環節進行的。

  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呢?

  首先,社會主義的蘇聯,是毗連中國西北的友好鄰邦。只有打通蘇聯,紅軍和友軍才能解決戰略靠背問題,保持廣闊而機動的回旋餘地,建立鞏固的抗日戰略後方。否則,我前臨日寇、蒙偽軍和蔣介石的重兵壓迫,後受河西「四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濱 )的牽制,對日作戰開始後,就會處於腹背受敵、進退失據的境地,要形成西北的持久抗日局面,是不可能的。

  其次,蘇聯是唯一能向我們直接提供國際主義援助的國家。只有打通蘇聯,紅軍和友軍才能取得軍事上、經濟上的物資援助,藉以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日本當時是軍事強國,囂張氣焰,不可一世。我們對付日寇的侵略戰爭,不僅要靠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持,還要靠足夠物質力量的支持。對於一支缺乏武器裝備和物資供應的抗日大軍來說,在戰爭初期取得必要的軍事經濟援助,尤其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

  再次,蘇聯的力量和影響,是鞏固紅軍與友軍的聯盟,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因素。張學良從與我黨建立聯繫起,就殷切期望打通與蘇聯的聯繫,取得蘇聯的支持。為此,他曾一再建議紅軍及早佔領寧夏及甘西,還派出代表,專程赴新疆與盛世才聯絡。從一定意義上說,他與紅軍聯合,目的就是為了進而同蘇聯聯合,把蘇聯作為抗日反蔣的後盾。可見,打通蘇聯,可以起到振奮友軍,堅定友軍的作用,鞏固紅軍與他們的聯盟。同時,國民黨朝野人士中,還有一批力主聯俄聯共抗日的力量。紅軍打通蘇聯,取得蘇聯的直接援助,對他們是個有力鼓舞,對親日派是個沉重打擊,必將促進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早日形成。

  打通蘇聯的問題,同蘇聯人民的切身利害,也息息相關。蘇聯面臨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嚴重威脅,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牽制日寇從東方進攻蘇聯的主要因素。我黨關於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戰略方針,是中蘇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斯大林和共產國際一再表示同意中國紅軍從北方和西北方向接近蘇聯,並答應積極提供軍事和經濟物資援助,重要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這些,就是當時的歷史實際,當時的革命大局,當時黨的戰略方針的基本出發點。

  黨的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戰略方針,建築在自力更生的基點上,同時,重視爭取國際力量的援助,是正確的。毛澤東同志早在瓦窯堡党的活動分子會議上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又說:「我們的抗日戰爭需要國際人民的援助,首先是蘇聯人民的援助,他們也一定會援助我們,因為我們和他們是休戚相關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四七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