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方面軍總部剛剛在通江紮下營盤,就獲悉田頌堯已從嘉陵江沿岸調兵遣將,向我反撲。其第二路劉漢雄部進抵南江,第一路李煒如部及羅乃瓊第三師進抵巴中,企圖堵擊我軍,並反攻通江。原追擊我軍的胡宗南第一師、劉茂恩第六十五師,亦進抵大巴山北麓。胡宗南部向碑壩開進,劉茂恩部則從西鄉向萬源地區開進。 我們的決心不變,仍以控制通南巴,建立新的根據地為主要目標。為麻痹和分化敵人,我軍致書各路軍閥,說明紅軍入川,只是「借路」,不擬久留,若以武力相加,必將遭到迎頭痛擊,云云。同時,令十師兩個團東向竹峪關,阻擊劉茂恩部,七十三師由小通江河西岸的平溪壩西出,迎戰劉漢雄部,十一、十二師布于通江城西的山險要地鸚歌嘴,迎擊李煒如、羅遒瓊部。我去前線隨十二師行動,陳昌浩去七十三師,張國燾和曾中生留在通江,發動群眾,鞏固後方。 一九三三年一月上旬,我率十二師及十一師一部,於鸚歌嘴與來犯之李、羅部激戰,將敵擊潰後,乘勝向前推進。我們沒有四川軍用地圖,道路、地形都不熟悉,花了點錢,請老鄉帶路。沒想到四川老鄉不簡單,還懂軍事,幫了我們的大忙。我們追進到馬家坪、殺牛坪一帶時,敵人占住山埡口,猛烈阻擊。山又高又陡,部隊仰攻幾次,攻不上去。老鄉說,川軍怕打屁股,得繞到山後去打。這招靈得很 !我們派少部兵力迂回到山後一打,敵人當即亂了陣腳,在我前後夾擊下,紛紛奪路逃命。這一仗,共殲敵一個多團。追至清江渡地區,又打退敵人七個團的反撲,斃傷敵千餘。一九三三年一月下旬,我軍進克巴中縣城。巴中是川北的重鎮,盛產高質量的大煙土,頗有點名氣。城內有九井十八街,市面相當繁華、熱鬧,比通江縣城要氣派得多。 在南江方向,進展也較順利。王樹聲率七十三師於十二月底進至大河口地區,與劉漢雄部一個團遭遇,一舉將其全殲。接著,土著武裝任瑋璋部起義。經關峪口、甄子埡等戰鬥,紅軍二月一日解放南江。在此期間,我十一師三十三團于通江以南潰敵一部後,佔領了屏障通江的要點得勝山。東路的十師也擊潰進抵竹峪關的敵六十五師。因四川軍閥不讓蔣介石的勢力入川,該敵不久即奉命撤出萬源,又退回巴山以北去了。 紅四方面軍入川僅一個月,即殲敵三個團,潰敵八個團,解放了通南巴三縣城及周圍的大部地區,初步實現了我們的戰略預想。從此,以通南巴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形成。 回想起來,紅四方面軍轉戰到川北才能立腳,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敵人營壘有矛盾、混戰,不統一。當時,四川境內共有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劉存厚、李家鈺、羅澤州等數股軍閥勢力,各領「防地」,獨霸一方,連年混戰,互爭雄長,鬧得不可開交。不僅四川軍閥之間有矛盾,蔣介石同四川軍閥之間也有矛盾。四川當時是「國中之國」,川軍的天下。各路軍閥名義上接受蔣介石中央政府的統一『委任和領導。實際上則以維持川人治川的軍閥統治局面為本旨。他們生怕蔣介石「剿匪不分畛域」,把觸角伸進四川,吞併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因而,在對付蔣介石上,四川軍閥之間,又存在共同的利害關係,大家都有點不願「開門揖盜』』的味道。我們入川,利用了這兩種矛盾。 紅四方面軍進據通南巴,選在田頌堯傾其主力參加「成都之戰」的當口,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的一著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田頌堯只顧在成都參加混戰,沒有防備這一點。這就便於我們迅速打開戰局,立腳生根。當時,蔣介石的勢力想不想進川呢 ?倒是想的。而四川軍閥呢?怕請神容易送神難,硬是不要他們進來幫忙。所以,劉茂恩部進到萬源,不久便退回去了,胡宗南部已從漢中進到川陝交界處,爬上了巴山的,但也吃了「閉門羹」,不得不悄然回兵。假定那時沒有四川軍閥混戰的局面,我軍入川,川軍聯合起來一致對付我們,我們的處境將會困難得多。假定那時四川軍閥和蔣介石之間沒有矛盾,同意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入川「剿共」,那麼,蔣軍由北而南,川軍由南而北,兩邊一壓,我軍腹背受敵,首尾難顧,要想在大巴山下立腳,更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有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隊伍。開創革命根據地,建立立腳點,離不開槍桿子。有了堅強的革命武裝力量,才能殲敵致勝,打開戰局,建樹一切。毛澤東同志說:「建立武裝部隊是建立根據地的最基本一環,沒有這個東西,或有了而無力量,一切問題都無從談起。」(《毛澤東選集》第四一四頁 )這是完全正確的。我軍經過極其艱難的西征轉戰,仍保存了一萬四千餘人槍,子彈平均每槍十排左右,士氣高昂,鬥志旺盛,是最為可貴的。有了這麼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我們就能利用敵人營壘的矛盾,乘隙進擊,建立立腳點。部隊從翻越大巴山起,不畏嚴寒,不怕犧牲,神速運動,連續作戰,一鼓作氣打垮了敵人,拿下了通南巴。事實證明,紅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是創造根據地的主要條件之一。 再一個原因是,川北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群眾條件非常好,是塊天然的用兵、養兵之地。那裡山川縱橫,險峰交錯,路隘林深,許多地方被原始森林覆蓋著,樹木又高又粗,一兩個人合抱都抱不過來。我們用上少數兵力把山口子一堵,敵人就不易攻進來,大部隊集結、隱蔽、穿插,敵人很難發現,便於我軍發揮山地戰、隘路戰、運動戰的特長,進行防禦和反攻。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長東西,山裡的飛禽走獸不少,解決部隊的吃穿問題,比較好辦。群眾受壓迫剝削很重,迫切要求翻身解放,容易發動。特別是婦女,革命積極性甚高,能吃苦耐勞,是相當活躍,得力的革命力量川東遊擊軍戰鬥在達縣、宣漢、萬源一帶,陝南遊擊隊戰鬥在西鄉,鎮巴——帶,對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也起了配合、支援的作用。 總之,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川陝邊區是我軍較理想的建立根據地的地方。與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篇文章中,分析的那些條件差不多。紅四方面軍能夠結束西征轉戰,立腳通南巴,開創新局面,是主客觀條件具備和統一的結果。 §十樁大事 我軍解放通南巴後,田頌堯的反攻部署,尚未就緒,前線暫時無戰事。 方面軍總部在通江開了會。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休整部隊,發動群眾,建黨建政,實行土地革命,拔除軍閥地主的反動社會根基,為建立革命根據地奠定堅實基礎,為迎擊敵人的進攻做好充分準備。 革命的急風暴雨時期,「一天等於二十年」。緊迫的客觀形勢,容不得我們慢條斯理,按部就班。議決了就幹,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先打開局面再說。通南巴地區,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全面開花,齊頭並進,搞得熱火朝天。舉其犖犖大者,有下列十樁: ▲分兵發動群眾 川北地勢偏僻,沒有經受大革命運動的洗禮。我們黨的活動,也一直處於極薄弱的狀態。象巴中全縣,人口約五十萬,卻找不出幾名黨員來。這同我剛到鄂東北時的情形,大不相同。許多農民住在交通閉塞的山旮旯裡,連三民主義、國民革命也聞所未聞,更不要說什麼共產主義和蘇維埃運動了。好在群眾受壓迫剝削很重,極端痛恨軍閥地主的統治。提起敵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人們從不稱呼他的官銜,而是直呼其名字或綽號(「田冬瓜」),冠以「棒老二」、「狗日的」、「龜孫子」、「那舅子」等頭銜,說:「我們窮人被他整苦了!」積恨之深,可見一斑。這是我們發動群眾的有利條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