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發動群眾的力量,只能是紅軍。紅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宣傳隊、工作隊。自解放通江起,我們就從部隊陸續抽調了數以千計的指戰員,由師、團政治部主任帶領,組成工作隊,深入城鄉,走家串戶,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陳昌浩熱情很高,親自部署、檢查。政治機關對工作隊提出了具體要求,如認真執行黨的政策,嚴守革命紀律,尊重群眾的風俗習慣,學習當地方言,注意工作方法等。南江、巴中解放後,我們又統一進行了部署,按各部隊駐地劃分區域,分片包乾,發動群眾。由總部直屬隊負責通江城區和郊區;總醫院負責通江以北的泥溪場、苦草壩地區;十師負責通江東北洪口、龍鳳場和萬源西部竹峪關地區;十一師負責得勝山、江口場地區;十二師負責巴中縣城及以南地區;七十三師負責南江地區。這樣,部隊一面就地休整、補充、備戰,一面大力開展發動群眾、建黨建政的工作,兩不耽誤,效果較好。 各部隊的經驗證明,發動群眾的重要一環,在於從感情上真正同群眾溶成一片。要使群眾相信:紅軍就是穿上軍裝、拿起武器的窮人,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是全心全意幫助窮人翻身解放的。我在巴中對下去的幹部說:天下窮人是一家。群眾對你有了「一家人」的感情,才能相信你的宣傳,跟你起來鬧革命。否則,雷打他也不會動彈的。我軍指戰員,絕大多數是貧苦農民出身,同一切被壓迫的勞苦群眾,有天然的感情聯繫。他們到了川北老鄉家裡,說能說到一塊兒,幹也能幹到一塊兒。挑水、砍柴、背糧、背煤、燒飯、肩娃兒、掃院子、修房子、喂豬喂牛……不論什麼髒活累活都幹,幹起來又內行,因而容易很快打破外地人同本地人、軍隊同老百姓之間的界限,短時間內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有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事情就好辦。 開倉分糧,平分土地 糧食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紅軍發動群眾的基本武器。 川北軍閥、地主、官吏,對農民的剝削,簡直是公開或半公開的血腥掠奪。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僅占人口百分之六、七的豪紳地主手裡,多數農民處於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赤貧地位。土地分等級,交租有區別。一般是上田佃三主七或佃二主八分成;中田佃四主六分成;下田佃主對半分成。「打打錢」(高利貸)盤剝尤重,月息高達百分之十以上,到期不還,利上加利。巧立名目的捐稅,如田賦、青苗捐、煙捐、青山費、馬路費、招待費、人口稅、燈花稅等,不下數十種,一年要徵收十多次。封建地租,高利貸,苛捐雜稅,像是套在農民身上的三條追命索。加上連年不斷的戰禍、匪患,許多農民被剝奪得「屋裡光光,肚裡空空」,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境地十分淒慘。川北的自然條件那麼好,而一無所有的赤貧戶竟占百分之五、六十,充分說明了軍閥地主統治的野蠻性、殘酷性。 饑民們過去為什麼要「吃大戶」?就是因為大批的土地、糧食、財富都聚集在「大戶」手裡。川北的「大戶」又稱「發財人」,就是大地主。一個「大戶」,往往囤集著幾萬斤糧食。解放通南巴後,我軍首先是沒收這些豪紳的糧倉,救濟饑民。每當開倉分糧時,就象趕場一樣的熱鬧。那些衣衫襤褸的貧苦農民,背著背簍,挑著籮筐,從幾十裡外趕來,喜盈盈地領回全家的「救命糧」,含著熱淚,對紅軍千恩萬謝。他們說:「紅軍來了,窮人才能吃上白米乾飯!」 「紅軍救了我們窮人的命,是我們的大恩人,我們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的。」 「打倒土豪劣紳」、「平分土地」、「廢除一切高利貸債務和地主契約」、「取消一切苛捐雜稅」等口號,對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號召力。這是他們祖祖輩輩做夢也沒想到過的事,紅軍來了,卻成了現實。政治機關印發了「六大」通過的《中國革命十大綱領》和鄂豫皖時期《怎樣分配土地》的小冊子,作為動員群眾,劃分階級成份和掌握政策的依據。分配土地,基本上是以鄉村為單位,按土地和人口的總量,抽多補少,平均分配。除留部分紅軍公田外,一般成人人均各五背田(「背」是川北計算土地的單位,每背相當於二鬥糧的產量),小孩人均各三背田,大體能維持溫飽生活。地主豪紳的土地、山林、房產、耕畜、財物全部沒收,富農的部分沒收,分給貧苦農民。中農的土地和財產不動。土地分配中的主要問題是,貫徹了從肉體上消滅地主和地富家裡分壞田的過「左」政策,並有侵犯中農利益的現象發生,帶來了不良後果。 打倒了地主豪紳,廣大農民有了自己的田地、耕牛、房屋、山林,結束了「打精巴子」的苦難歲月,開始了新生活。他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掀起了支援紅軍,加緊春耕生產,「不讓一寸土地放荒」,努力建設根據地的熱潮。 ▲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 通南巴過去黨的基礎很薄弱,群眾對共產黨的性質、任務知之甚少。但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發展一批黨員作為領導和團結群眾的骨幹,又是刻不容緩的事。怎麼辦?部隊政治機關和工作隊除個別考察教育吸收(一般是給紅軍帶路、送情報和打土豪中的積極分子)外,還採取了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性質和主張,讓群眾自願報名的辦法。象擴大紅軍一樣,會場上放一塊大門板,上面寫著「加入中國共產黨報名處」。開完大會後,將報名入黨的人登記下來,進行談話和調查,經政治機關審查批准,即履行入黨手續,宣誓入黨。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發展方式,所以當時發展的二百多名黨員質量不高,後來逐步淘汰了一些。党的各級組織建立後,發展黨員的工作才走向正常化。 一九三三年二月七日,在通江縣召開了川陝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軍隊和地方出席會議的代表,共五百餘名。張國燾致開幕詞。大會選出袁克服、曾中生、吳永康、鄭義齋、付鐘等三十七人組成中共川陝省委,袁克服任書記。同時,新劃分的赤江、紅江、赤北、巴中、南江五縣的縣委亦宣告成立。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川陝省黨的任務》、《發展黨的組織與擴大紅軍》和立即召開川陝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等決議,明確了黨的任務與建設方向。為加強對新黨員的教育,提高黨員的質量,決定成立川陝省委黨校,分批訓練黨員幹部。從此,黨在川陝邊區開始紮下了根基,由紅四方面軍前敵委員會領導地方党的狀態,亦告結束。 ▲建立紅色政權 我軍入川之初,從省、縣、區至各鄉、村,普遍建立了臨時革命委員會,履行政權機構的職責。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由曠繼勳同志擔任。他是貴州人,在四川活動的時間較長,又是蓬溪兵變的主要領導人,有一定的聲望。各級革命委員會的成員,大都是在擁軍、帶路、打土豪中表現積極而堅定的工農分子,部隊政治機關和工作隊也派人參加。臨時革命委員會是過渡性質的政權組織,一面擔負分配土地、組織生產、支援紅軍、肅清反動分子、動員群眾的任務,一面籌備召開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為正式產生蘇維埃政府創造條件。 一九三三年二月中旬,在通江縣召開了有一百五十名代表出席的川陝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上明確宣佈以《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為根本大法,通過了《川陝省蘇維埃組織法》,並正式成立了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通江人,只有二十幾歲,貧雇農出身,是個擁護党和紅軍的積極分子。《川陝省蘇維埃組織法》規定:「川陝省蘇維埃是川陝工農兵的代表會議,這一政權是屬全川陝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動群眾的」。其任務是在中共川陝省委領導下,執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所頒佈的一切法令和指示,保護工農群眾的利益,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和四川封建軍閥的統治,擴大革命戰爭,爭取蘇維埃政權在全川和全國的勝利。省蘇維埃政府下設保衛局、軍事部(主管地方武裝工作)及內務、監察、土地、糧食、財政、交通、文教、勞工等委員會和革命法庭,轄新劃分的紅江、赤江、赤北、南江、巴中五縣和巴中特別市及包括鎮巴、西鄉一帶的陝南特別區,約一百萬人口。會後,各級臨時革命委員會,亦均由正式的蘇維埃政府機構取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