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一


  我軍的打,更離不開快的特長。

  速戰速決,是運動戰的基本要求,也是紅四方面軍對敵作戰中堅持的重要原則。從遊擊戰階段到運動戰階段,從小規模的戰鬥到大規模的戰役,從內線防禦到外線進攻,概莫能外。這是因為,持久對我們不利,各種條件不允許我們在戰役戰鬥中和敵人長期對壘,持久消耗,對付敵人,我軍一般是在周密計劃、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集中兵力,出敵不意,突然進擊,爭取幾個小時或一兩天內幹淨利落地解決戰鬥。如楊平口戰鬥、東西香火嶺戰鬥、雙橋鎮戰鬥、英山戰鬥等,皆是如此。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如潢光戰役,殲敵八個多團,僅用了五天時間,同樣是速戰速決。只有黃安戰役、蘇家埠戰役費時最久,各四十餘天。這兩個戰役,是在特定條件下「圍點打援」,故不同於一般的速決戰。對點上的敵人,採取持久圍困的辦法,而對來援之敵,則抓緊時間,趁其立足未穩,速戰速決,予以消滅。蘇家埠戰役消滅援敵兩萬餘人,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圍點打援」,是一種戰役的局部持久同戰役的全域速決相結合的打法,仍屬速決戰的範疇。

  戰役戰鬥的速決原則,要求我軍每戰必須果決神速,雷厲風行,以快制敵:集結兵力要快,開進戰場要快,兵力展開要快,搶佔有利地勢要快,掃清外圍據點要快,斷敵退路要快,突破缺口要快,分割穿插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殲逃敵要快。總之,盡切可能保持戰役戰鬥的突然性,從而奪取各個環節上的先機之利,達到迅速全殲敵人的目的。事實證明,這是我軍以劣敵優、以寡擊眾的有效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說,時間也就是兵力。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的爭取,有時比幾營幾團的兵力都頂用;反之,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的喪失,用幾營幾團的兵力也無法補救。商璜戰役中,我軍獲悉大量援敵出動的情報後,當機立斷,連夜冒雪急行軍,抵豆腐店地區築好工事,嚴陣以待。我們兵力雖少,但爭取了幾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因而取得了打援的主動地位(戰場選擇、兵力部署、構築陣地、精神準備等),一舉將數萬敵軍打得潰不成軍。棗陽新集之戰,我軍喪失了幾小時的時間,烏頭現制高點被敵搶佔,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亦未能扭轉被動的戰局,最後不得不突圍而走。戰爭中的得失、勝負,取決於軍隊行動快慢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夜戰是紅四方面軍殲敵致勝的重要法寶之一。為什麼要搞夜戰?就是為了以快制敵,速戰速決。夜間敵人龜縮於駐地,耳目不靈,便於我集中兵力,神速運動,秘密接近敵人;夜間敵人往往疏於戒備,高枕而眠,便於我出敵不意,奇襲突破;夜間敵人視野有限,優勢火器火力難以發揚,便於我發揮近戰特長,迅速解決戰鬥;夜間敵人不易弄清紅軍的兵力,槍聲一響,草木皆兵,也便於我收以少勝多之效。紅四方面軍打的不少快速殲敵的勝仗,都是靠採取夜戰手段奏效的。我們進行夜戰,一般說來,多是遠距離的奔襲、奇襲,上半夜急行軍,下半夜發起攻擊。行動神速,正是保證夜襲成功的前提條件。

  戰時的快速作風,靠嚴格要求,點滴抓起,平素養成。我們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訓練、行軍宿營、執行命令、完成任務等活動,樹立指戰員堅強的時間觀念和令行禁止的緊張作風,反對稀稀拉拉,慢慢騰騰,馬馬虎虎,軍隊不象個軍隊的樣子。習慣成自然。部隊平時養成了快的作風,戰時就能發揮作用。

  第四是猛。

  進若鋒矢、戰若雷霆的勇猛作風,也是紅四方面軍的作戰特點之一。

  部隊的勇猛作風,首先是一種震懾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戰爭不僅是敵我雙方物質力量的較量,同時又是精神力量的較量。物質的因素固然重要,固然必不可少,而精神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卻更重要,更必不可少。「兩軍相遇勇者勝」。戰爭實踐告訴我們,這是真理。一支軍心渙散、萎靡不振、缺乏戰鬥勇氣的軍隊,裝備再好,人數再多,也不堪一擊。我軍當時裝備差,人數少,然而卻選摧強敵,屢戰屢勝。道理就在於紅軍指戰員是大無畏的勇者,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視死如歸,首先從精神上壓倒了敵人。部隊打起仗來,眼睛都紅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高喊著「殺」聲,猛虎般地撲向敵人。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後面的同志繼續上;一次衝鋒不成功,兩次、三次、四次……敵人往往被這種先聲奪人的勇猛氣勢嚇破膽,倉皇無主,不戰自亂,以致完全失去抵抗的勇氣和能力。有時,我們一個戰士、一個班、一個排,能俘獲數倍於己的敵人,繳獲一大堆武器彈藥,原因就在這裡。

  部隊的勇猛作風,又是戰役戰鬥中的一種強大突擊力、摧毀力。進攻時猛打猛衝,排山倒海;防禦時以十當百,眾志成城;迂回分割時猛進猛插,宛如行蛇利刃;追殲逃敵時猛打猛追,摧枯拉朽一般。那時,一口氣追下去,就是三五十裡,有的跑得吐了血。孫子兵法裡所謂「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就是指的這種力量。懂得這種力量的重要性並不難,做起來卻不容易。突破口選擇不當,碰到根本就啃不動的「硬核桃」上,勇猛只能增大自己的傷亡;兵力分散,形不成拳頭,勇猛便無從發揮其有效的突擊、摧毀性作用;疲兵屢戰,部隊的精力、體力消耗過大,勇猛則「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圍住敵人便倉促發起攻擊,勇猛自然難收速決戰、殲滅戰之效。所以,要使部隊的勇猛作風在戰爭中真正發揮其有效力量,歸根結蒂,有賴於各級指揮員的正確組織,正確運用,正確指揮。部隊越是勇猛善戰,指揮員越應慎重從事,把它確實用到點子上去,以避免無謂的犧牲和消耗。

  形成部隊的勇猛作風,首先靠強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要使部隊具有明確的鬥爭目標和勝利信心,保持高度的士氣,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一往無前,打擊敵人。其次是幹部和黨員起模範帶頭作用。那時一仗打下來,基層幹部和黨員的傷亡比例占的相當大,因為他們衝鋒在前,退卻在後。新兵初上戰場,難免有怯戰心理,但有了幹部和黨員的帶動,打上幾仗,會很快成長,變成勇猛無敵的戰士。再次,部隊的及時休整也極為重要。須充分利用戰役戰鬥的間隙時間,休整隊伍,恢復體力,養精蓄銳,以利再戰。第四次反「圍剿」前,我軍幾個月內連續作戰,疲憊已極,但張國燾無視休整部隊的必要性,堅持所謂「不停頓的進攻」,是很不應該的。又叫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辦不到。

  第五是活。

  活,即靈活機動性。它是指戰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在戰爭中的充分發揮,是人的主觀能力適應戰場條件及其變化的表現,因而也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重要一環。紅四方面軍的狠、硬、快、猛,是同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我軍的靈活機動性,主要表現為:充分利用客觀形勢的有利因素及各路敵軍之間的矛盾,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出敵不意,各個擊破;兵力使用從實際出發,或集中擊敵,或分散擾敵,兵力集中時注意發揮各部隊的優勢和特長,分散作戰時不忘全域的任務和要求;根據不同的作戰階段、作戰對象、作戰條件、去規定任務,部署兵力,靈活運用戰術,變換戰術,機動殲敵,不拘泥於機械死板的條條和框框;充分發揮各級指揮員和士兵在戰場上的主觀能動作用,靈活機動,協同配合,巧妙制敵;等等。

  這些東西的形成,並非偶然。

  我們的部隊,是打遊擊起家的。靈活機動作戰的特點,早在遊擊戰爭階段,即已產生和具備。當時提出的「集中作戰,分散遊擊」、「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等戰術原則,就明顯反映了這一點。遊擊隊經常分散作戰,因時因地制宜,用各種方法去迷惑、誘擊和襲擾敵人,掌握了一套聲東擊西、飄忽制敵、會打會跑會藏的本領。特務隊更是神通廣大,經常鑽到白色據點裡把土豪劣紳收拾掉,帶上沒收的錢財、武器,平平安安地轉回來。部隊後來擴展了,仗打得更多更大了,發展到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的階段。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排斥和否定過去靈活作戰的特點,只不過是在新的條件下使之更加充實、完備,以適應更高的作戰要求罷了。部隊的領導骨幹,也不外乎是那批經過遊擊戰爭鍛煉的老同志。他們帶出來的幹部和戰士,繼承和發展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是順理成章的事,一點也不奇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