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六


  紅軍的力量在於民眾之中。反三次「會剿」,拖得敵人捉襟見肘,筋疲力竭,失敗而歸,就是因為有廣大群眾積極配合紅軍作戰。毛主席說過,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鄂豫皖邊的群眾,受壓迫很深,與官僚,軍閥,地主有不共戴天之仇。工農武裝起義成功,打土豪、分田地,搬掉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他們打心眼裡擁護革命。敵人來了,又燒又殺又搶,搞什麼「清鄉」、「搜剿」,殘害群眾的手段,駭人聽聞。每次「會剿」來臨,群眾紛紛藏糧食,進深山,封鎖敵人,支援紅軍。他們寧肯丟掉家園,在山裡風餐露宿,忍饑挨餓,也不願落到白軍手裡。有些群眾被敵人抓住,百般受刑,至死不吐露紅軍的一點消息。在特委領導組織下,男女老少,拿起扁擔、矛子、大刀、土槍,四處擊敵,弄得敵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防不勝防。紅軍有了群眾的支持,如魚得水,任我馳騁,這是弱小的紅軍能夠生存、發展、克敵致勝的根本原因。

  在軍隊建設上,人民軍隊的一些基本特點已經具備:各級都建立了黨組織,實行黨代表制,堅持了黨對軍隊的領導,部隊設士兵委員會,官兵平等,經濟公開;廢除了肉刑;有嚴格的組織紀律。《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關於軍事問題決議案》明確規定紅軍的主要任務為: (1)發動和幫助白色區域內的民眾的各種鬥爭;(2)堅決實行土地革命,(3)奪取反動武裝,(4)保障和擴大革命根據地。部隊也搞統戰工作。對地主採取一面打擊、一面孤立的政策,對白軍下屬官兵注意爭取瓦解,對反動槍會,重點打擊其反動頭目和骨幹,將一般群眾和反動分子區別開來,不殺俘虜,有的經過教育就釋放,有的留下當兵。部隊的經費來源,一是靠地方籌款,一是靠特務隊到白區打土豪籌款。

  軍隊的政治工作,主要是搞黨的工作。不論是師長、黨代表、政治部主任,都要編到黨小組,和機關幹部、勤雜人員一起過組織生活,學習黨的決議、指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我們黨小組的組長是個馬夫。小組會一週一次,請假的很少。我參加小組會,有時講講黨內的一些常識,有時講講其他同志不瞭解的事,並聽聽大家的意見、要求。我們水平也不高,只能按自己的認識去講,不見得完全正確。每個隊有十幾二十個黨員,幹部都是黨員,黨組織公開,但黨組織開會是秘密的,群眾不一定都知道誰是黨員。發展黨員,個別發展,條件很嚴格。打仗要勇敢,紀律性好,要起模範作用。主要是打仗要勇敢。如果打仗怕死,就不夠入黨條件。再一條要遵守紀律,聽從指揮,服從命令,嚴守黨的秘密。黨員的模範作用也很強調,吃苦在前,衝鋒在前;行軍要幫助別人背槍、背行李,到了宿營地主動燒開水、燒洗腳水,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就能把部隊帶起來。

  分散的遊擊戰爭環境,尤其需要建立鐵的紀律。起初,我們沒有象「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樣完整的規定和提法,但也有些條條和要求。軍隊嘛,就要服從命令聽指揮。打仗不聽指揮,輕者批評,重者禁閉。路過家鄉,你要回家看看,得請假,不能自由行動。打土豪所得的財物,都是歸公的。不准貪污,貪污要被槍斃。我們師就槍斃過一個司務長,他貪污了二十元。那樣艱苦的環境,錢來得不易,二十塊銀元不是個小數目。再就是,不准調戲婦女,不准隨便抓人、殺人,不准搶東西,不准燒房子。那時,「赤白對立」很厲害,敵人來到革命根據地,又燒又殺又搶,我們有嚴明的紀律,規定不管走到哪裡,一律不准燒、殺、搶。

  部隊到一個地方,派飯一桌給一元,借一床被子給三個銅板,睡覺沒稻草,要用錢去買,走的時候,得把房子收拾乾淨,上好門板。破壞紀律的很少,因為部隊成份純潔,都是貧雇農,真是挑了又挑,揀了又揀的。有了嚴格要求,一般說來大家會自覺遵守。官和兵,不太分得出來。吃一樣的飯,睡的都是民房,鋪的都是稻草,不同的是給我們這些領導幹部,多鋪一個單子。

  原來,幹部也沒有馬騎,一九二九年底部隊擴大了,大隊(團)以上幹部才有馬騎。我們騎馬,見有病號走不動,都主動讓騎。幹部給戰土背槍、背行李,很普遍。打人罵人的現象也不嚴重。打仗,強調節省子彈。子彈很少,最多時一個人才有十來發,一般是兩三發。就這麼一點,不節省不行。

  後來,部隊發展了,經驗也多了,我們將紅軍紀律規定了十條;(1)不拿窮人一針一線,(2)不拿窮人糧食,(3)對窮人態度要和藹3(4)愛護槍不要弄壞;(5)節省子彈勿亂打, (6)對群眾耍宣傳紅軍主張;(?)火線上要對白軍宣傳,(8)占城市注意收集機器醫藥,(9)得物資要先顧傷員同志,(10)到地方要研究地形道路。紀律是紅軍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保證。有了嚴格的紀律,才能上下一心,軍民一致,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軍隊要有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日常主要是搞點隊列訓練,立正、稍息、出操,不能弄得兵不象個兵的樣子。也搞些瞄準射擊、夜戰,山地訓練。要求人人學文化、識字,能寫標語、家信。後來還辦起了教導隊,培訓班、排、連長。政治教育主要是圍繞「六大」的十大綱領、黨的決議和指示、紅軍的任務、革命的前途等問題進行,使每個土兵明瞭黨的路線,政策,劃清紅軍和白軍的界限,為工農階級的徹底解放而戰。教育方式有幹部隊前講話,集體上課,閱讀通俗講義、小組討論等。土兵中間有人才,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但記憶力、理解力相當強。學過的東西,能結合實際向群眾宣傳,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頗受群眾歡迎。

  後勤供應非常困難。後方供給機關不健全,服裝也不統一,有什麼穿什麼。尤其是特務隊,耍經常到白區活動,什麼長袍短袍的都穿,五花八門。到了一九二九年底,才有了統一的服裝,官兵能穿上自製的灰色軍服,戴上大八角帽。兵工廠很小,有二三十個工人,設備簡陋,開始連「撇把子」也不會造,弄了個把月,造出一支是廢品,根本不能用。經過多次試驗,才能造點「撇把子」槍。名義上有個醫院,但只有中、西醫生各一名和幾個學看護的小姑娘,醫療設備和藥品都很缺,傷病員大都送到群眾家裡休養,治療。總務科負責供應傷病員的營養晶,只要醫生開個條子,寫上給某某同志「雞蛋兩個」或「花生半斤」,就能領取。一九二九年底,蘇井觀同志任醫院院長後,醫院的規模才大了些。後勤供應是令人頭痛的事,主要靠多打勝仗,多打土豪,取之於敵。

  這一套,不是上面規定下來的,也不是從黃埔軍校帶來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逐步搞起來的。上面很少有指示,有指示也不及時,因為交通不便,又沒有電臺。各個革命根據地都被敵人分割包圍著,互不聯繫,人家的經驗也傳不過來。黃埔軍校哪有睡稻草、上門板的 ?打仗哪有三發子彈的!黃埔軍校的東西,是一般軍事常識,在這裡是另外一套,靠自己摸索。

  總而言之,在一九二九年,鄂豫邊區基本上貫徹了「六大」決議精神,反帝反封建,實行土地革命,堅持武裝鬥爭,加上客觀形勢有利,因此,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比較順利,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個時期,特委的領導基本上是正確的,對於中央指示的工作地域上「應該由單純的鄉村轉變到著重城市」的方針,因行不通而未機械執行,政策上雖然有些「左」的東西,但只是局部的問題。這就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