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五


  敵人大兵壓境,怎麼個打法呢?後來確定,打它個埋伏。敵人有多少,我們並不清楚。情報,主要是靠地方黨委和群眾提供。地方上說,敵人只有四五百人。我想,敵人不太多,我們打得好有可能取勝,下決心打。帶上部隊,埋伏在敵人撤退時可能路過的天臺山鐵子崗一帶。那裡竹林、樹林、葛藤特別多。我們沒有機槍,只有幾百條破步槍,子彈也不多,想繳些槍支和子彈,抓一把就走。誰曉得一打響,敵人足有一兩個團。我帶了一個隊在正面打,敵人的火力很猛,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兩翼的部隊也沒占到便宜。

  敵人開始反撲,部隊撤退,最後連小號兵也撤下去了,就剩下我一個人。敵人已攻到寨子下面,近在咫尺。幸好天已擦黑,我就趁機往外跑,敵人在後面追。那時我腿部的傷勢未愈(是在一次戰鬥中跳崖時將腿摔傷的),跑也跑不快,見前面有片林子,往裡一鑽,敵人找不見,亂打了幾槍,就回去了。我坐在林子裡,腿疼得厲害。廖榮坤同志帶了幾個人來找我,才把我接回去。這一仗,情報不准,口張得太大,部隊「放了羊」,沒打好,我們傷亡十幾個人,同我一起來鄂豫皖的二隊黨代表桂步蟾同志也犧牲了。

  我們總結了教訓,做好部隊的思想工作,離開天臺山向北轉移。時值蔣介石和馮玉祥的軍閥混戰爆發,蔣急忙調兵回去應戰,只留下反動民團對付我們。趁敵向平漢線撤退,我兵分三路向外追擊。先後在長嶺崗、柿子樹店、姚家集、河口鎮等地,消滅和擊潰敵四個民團,繳槍百余支。黃陂六指店駐有國民黨正規軍一個連,經過爭取瓦解工作,向我投誠。這事反響很大,附近的群眾說:「還是紅軍厲害!」這時,紅三十一師發展到七百多人,六百餘槍。

  十一月間,皖西六安、霍山地區的農民群眾,在六安中心縣委舒傳賢、徐百川、毛正初、周狷之、吳幹才、朱體仁等同志的領導下,武裝起義成功,成立了紅三十三師,開創了皖西的武裝割據局面。不久,紅三十二師又一舉攻克了商城。這些勝利給鄂東北根據地的軍民以極大鼓舞。

  敵人的「徐夏會剿」,又失敗了。

  §七條遊擊戰術原則和初期的建軍經驗

  實踐出真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遊擊戰術和建軍經驗,是在武裝鬥爭的實踐中形成的。

  一九二九年九月,黨中央為統一鄂豫邊、豫東南兩根據地的領導,決定將黃安、麻城、黃陂,羅田、黃崗、商城、光山、羅山八縣劃為鄂豫邊特區,成立鄂豫邊特委,統一領導。十一月間,中共鄂豫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光山南部鬍子石召開,選出特委,徐朋人為書記。十二月又召開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出革命委員會,曹學楷為主席。我被選為特委委員和革委會軍委主席。這兩次會議,認真總結了根據地的鬥爭經驗,制定了政治任務問題,軍事問題、教育宣傳、群眾運動、青年運動等九個決議案及《革命委員會政綱b,《土地政綱實施細則》等,對深入土地革命,進一步加強根據地建設和紅軍建設,有重大意義。

  遊擊戰的戰術原則,就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我和戴克敏、曹學楷共同研究,總結了這麼幾條:

  (1)集中作戰,分散遊擊;
  (2)紅軍作戰儘量號召群眾參加;
  (3)敵情不明,不與作戰;
  (4)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5)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
  (6)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群眾擾亂敵人,再採取突擊的方式;
  (7)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

  戴克敏還提出了遊擊隊員的「八會」:跑、打、集、散、進、退、知、疑。

  這些東西,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們頭腦裡固有的。它是部隊和群眾實際鬥爭經驗的提煉、概括、總結。

  敵強我弱,形勢逼人。當年堅持過武裝割據的同志,都會記得那是一種多麼嚴重的形勢,多麼艱難的處境。我們僅那麼點人,幾百條槍。四周都是敵人,凶得很,整天要消滅你,逼得很緊。弱小的紅軍,要生存下去,得解決在強敵面前,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問題,攻擊和防禦的戰術原則問題。達爾文講過,要「適應環境」。動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小小的蝴蝶為了免受人和其他動物的傷害,把自己打扮得象花一樣,它要生存嘛!紅軍要生存,要發展,也得「適應環境」。搞遊擊戰,開始難免吃虧,打些敗仗。然而,「吃一塹,長一智」,打來打去,逐漸就有了經驗,摸到了點規律性的東西。

  關鍵是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打也好,跑也好,進也好,退也好,集中作戰也好,分散遊擊也好,都離不開這一點。我們面對的敵人有三種:國民黨正規軍,地主民團,紅槍會之類的烏合之眾。國民黨正規軍的力量強,人也多,但從外線開進山區來「搜剿」,五個指頭一伸開,兵力就分散了,使我們有空子可鑽。反動民團和紅槍會等戰鬥力差些,搞掉他們,一是利於發動群眾,二是便於孤立國民黨正規軍,三是能夠繳獲點武器彈藥。所以,我們就重點打擊他們。象柴山堡一帶的反動紅槍會,成千上萬,勢力很大,我們在粉碎「羅李會剿」中狠打了一下,搞垮了他們,柴山堡革命根據地才完全鞏固起來。有些地主民團的據點,是敵軍進攻和分割根據地的跳板,又是供應點。我們避開敵人的主力,拔掉這些據點,「釜底抽薪」,既增加了敵軍供應的困難,又為根據地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紅軍人少武器差,打大仗不行,要靠多打小仗取勝,積小勝為大勝。對付國民黨正規軍,主要是打伏擊。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埋伏好兵力,抓住他們的個把連或排,突襲一下。打完就走,瞅准機會再打。碰上大股敵人就不行,如一個營以上的兵力,我們對付不了,得跑,和敵人轉圈子。因為力量有限,吞不掉人家,還有被吞掉的危險。打仗,也象現在搞經濟建設一樣,要算帳,看本錢,量力而行,口不能張得太大。不顧自己的力量和本錢,想一口吃成個胖子,非吃虧不可。在哲學上,這叫做主客觀條件的統一問題。對付地主民團,主要是夜間奔襲、白晝伏擊。他們守在寨子裡,有糧吃,有工事,有機槍、手榴彈,你硬攻也不行。我們幾百人槍,人家有了準備,你硬攻怎樣行呢!怎麼辦 ?趁敵人不備,搞突然襲擊。一般是選些孤立的民團據點,夜間發起攻擊,打他們個措手不及,速戰速決,天亮前解決戰鬥。再則是誘敵出籠,打伏擊。先派幾個人引敵人出來,遊擊隊埋伏在附近,打一傢伙,至少能打死幾個人,繳幾支槍。那時,我們到處和敵人轉圈子,避實擊虛,搞伏擊、奔襲,夜襲,多打些小仗,勝仗,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一步一步地發展自己。勝仗打得越多,土氣就越高,隊伍就越好帶,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