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細敘滄桑記流年 | 上頁 下頁 |
四六 |
|
§2-20.向張大千學畫國畫 我走向中國畫的心願愈來愈堅定,步子也愈來愈急促。張大千在敦煌面壁三年,帶回來魏唐各代佛教壁畫大量摹本在重慶展覽,對我有極大吸引力,馬上決定去成都向大千學習中國畫技法。我先寫了信給他,他覆信表示歡迎,並同意我就住在他家,以便朝夕相處。我和大千相識在其兄善好之後,大約是1936年他在南京舉行畫展時初次交往,1937年在北平,1938年在香港又都有接觸。我認為張大千是當前中國畫界學識修養和手上功夫比較深的一位畫家,我之從漫畫轉向國畫,也是在大千作品的引導之下成熟起來的。這次去成都,另一個因素是戴愛蓮於1944年秋脫離電化教育訓練班,轉到育才學校辦舞蹈專修班。她和她的老學生們,為發揚民族舞蹈藝術,組織了一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研究會,並組成了一個民間舞蹈採訪小組,準備去西北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採集資料,正好和我的成都計劃結合起來。以成都為據點,向川西北及西康輻射出去,都很方便。因而我和愛蓮先期出發,端午節前到了成都,在大千家落腳。 大千作畫喜歡有人在旁閒談,客人常來常往,作畫不怕干擾;沒有客人時,自有學生在旁看畫問答。我來之後,因為是朋友,所以並無拘束,連續在他畫案旁站了一個多月,學到了不少手上的功夫。比如用筆用墨之法,層層著色之法,重複勾線之法,襯底路染之法,在心領神會之後,用到自己的人物造型中去,獲得不少益處。有時我關起門來畫我的印度舞蹈人物,請大千指點,大千卻反過來借用我的畫稿,用他自己的敦煌造型方法,畫成大千式的印度舞蹈人物,並且題上字句,說明畫稿來源,無疑是對我的鼓勵。我在大千家從端午節起一直住到這年8月日本投降。 在此期間,愛蓮和華西大學社會系取得聯繫,知道他們利用暑假,組織師生到川西北甲戎族和羌族地區作社會調查。她征得他們同意,立刻打電報到育才學校,調她的學生彭松趕來成都參加這個調查組。彭松趕到,隨組出發,溯溫江而上,一直深入到汶川、理縣羌族甲戎族地區。這兩個民族是藏族的一個支系,生活習慣和語言體系多少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基本上保持著藏族的歷史遺傳。彭松初次出馬,記錄了不少資料回來,以後在1946年重慶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上演出了《甲戌酒會》和《端公驅鬼》兩個節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