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細敘滄桑記流年 | 上頁 下頁
四三


  §2-17.沒有火藥味的印度

  蘭伽中國遠征軍營房周圍是印度農民的村莊,農民的孩子時時間到營地來玩耍,我得有機會畫了許多農村孩子的形象。兵營附近的蘭伽鎮,是農民趕集的中心,我也抓住機會去趕集,收集了比哈爾省不少的村民形象。有一次遇到一個江湖劇團在鎮上演戲,我買票進去看,畫了印度的戲,那表現形式載歌載舞,情節都是歷史故事,和中國的戲曲相近似。我還間到後臺去看演員化裝,瞭解他們的生活,這個機會真是難得。

  還有一樁值得紀念的事。我打聽到印度古代佛教勝地「菩提伽雅」離營地不遠,征得鄭洞國的同意,要了一輛吉普車,由他的一位師長開車,專程去觀光玄類到過的佛教古跡。在那兒見到幾位中國和尚和錫蘭和尚,聯想到唐代玄類大法師不也和這些僧人一樣,跌坐在佛塔下那塊佛腳印大石上,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嗎?

  在伽雅勾了些速寫畫稿。1945年寓成都張大千家時,大千在昭覺寺作畫,我幾次去昭覺寺,方文定慧要我畫一幅畫,我靈機一動,畫了個跌坐在菩提樹下的錫蘭和尚。解放後,佛教學會的趙朴初說見到了那幅畫,要我為他重畫一幅,我至今還欠著這筆債。

  我在印度的足跡,從極東的緬亞米,橫穿印度大陸,到極西的孟買。這中間在加爾各答停留較久,除了北上蘭伽專訪中國遠征軍營越,還由朋友作嚮導,訪問了寂鄉詩人泰戈爾辦的國際大學。這大學附設一所中國學院,由譚平山主持,吳曉鈴在這兒當教師。我就住在中國學院,吃到以甜食為主的地道印度餐。碰巧,在這兒遇上泰戈爾的忌辰紀念日,在校師生為詩翁舉行紀念節,獻鮮花,致悼詞,還由女生們手捧鮮花,赤著腳在校園草坪上漫步環行,口念泰翁詩句,使我沉浸在幽雅肅穆,極富詩意的環境中。我之接觸印度的美妙舞姿,也是在國際大學的舞蹈學院教室裡開始的。

  在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保君建的主持下, 舉行了一次我的畫展, 其內容為《戰時重慶》和《逃出香港》,觀眾以華人為主,間有印度知識分子。太平洋大戰爆發,緬甸失陷以後,日本的海陸軍逼近了印度東部邊境,加爾各答開始燈火管制,夜間一片漆黑,我感受到了戰爭的氣氛。大白天卻是陽光普照,車水馬龍,大街上熙熙攘攘,仍然是一片和平氣氛。有時喬林基大街上偶然出現幾個美國兵,敏感的印度知識分子不免有所感慨,特別是在我的展覽會上看到重慶的戰爭創傷,他們對我說:

  「你們中國人過去由幾個帝國統治,現在日本獨佔;我們印度一直由英國人統治,現在世界大戰,美國人鑽了進來,變成雙重統治了。」

  畫展中《戰時重慶》的作品,加市的一家書店發生興趣,要求印個畫集,當即選了二十二幅,定名為《今日中國》交付出版。兩星期後我從孟買回來,畫集已經出來了,這個出版週期可算得最快的了,比之我們現在一年兩年甚至五年六年的出版週期,簡直讓人難以相信。

  1983年,我將在印度畫的速寫畫稿編成一本《印度風情》畫集,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在這個畫集的「前記」裡,我記述了印度來訪的一些觀感:

  (一)勞動人民
  踏上印度大陸,最先接觸的是農民。他們肩上扛著鋤。又掛著傘,全身赤露,只在小腹處纏一條「T 」字形的白布。這地方真熱,那柄傘既遮陽又遮雨。婦女赤著上身,用長幅紗麗的末端措在胸前,行動時器物頂在頭上,不用手提肩挑。那年印度鬧饑荒,農民缺糧,面有饑色,竟有人躺在地下挨餓,不呻吟,不求乞,也許是出於某種信仰,甘願早日離開這塵世。要是在中國,農民不逃荒就得造反。

  (二)知識分子
  這種稱呼對於印度的讀書人或學者來說,也許不很確切。他(她)們的地位肯定居於社會上層,是古老印度文化的繼承人,又是現代印度的締造者,大都是甘地和尼赫魯的信徒。我訪問過詩翁泰戈爾的寂鄉學院,他的弟弟、畫家阿卜庭特拉那斯接任了學院院長。

  (三)集市風光
  點心攤兒,糖攤兒,搖著鈴兒招呼顧客。三根木棍支個架,搭成個羊肉攤兒,肉賣完了,正在叫賣羊頭。在火熱的烈日下,顧客右手撐著傘,左手舉著小鏡,和理髮匠合作,湊成個臨時理髮篷。挑選紗麗裙料的農村婦女,指手畫腳,搖頭晃腦,和商人討價還價。賣小零碎的老年婦人,躲在陰涼處等候顧客,有些老資格的商人有自己獨佔的商亭,不怕烈日曬烤;在大的集市裡,也有公家搭的大涼篷,要出租金才可擺攤。集市風光丰采多姿,是搜集形象的好地方。

  (四)社會狀貌
  神牛在加爾各答大街上行走坐臥,行人車輛皆得為它讓路,而從事生產的凡牛,卻一對對被綁在一起耕地或拉車。大象在公園裡載客散步;馴蛇在街頭起舞娛客;孔雀是名貴的珍禽,印度人尊之為國鳥。榕樹是熱帶的特產,一棵老樹,垂下枝來落地生根,能占地數畝。雙輪人力車是廉價的交通工具。大肚老闆,挺腰巡警,苦行老人,翹胡力士,王府管家,纏頭侍者,各色人等,很有個性,都可入畫。此外,雙熊打滾,猩猩吸煙,孟買海濱吸椰露,陋巷屋頂栽花朵,也別有情趣。

  (五)戲·樂·舞
  在比哈爾邦蘭伽鎮遇到一個江湖劇團,演的全是歷史劇,有說有唱有舞,近似中國舞臺上的戲曲。我訪寂鄉學院時,適逢詩翁泰戈爾忌辰,人們唱詩獻舞,散花祝福,如履仙境。印度人喜愛音樂,城市角落或鄉鎮路口,到處可以聽到鏗鏘的手鼓節拍和手風琴樂曲,從樂曲節拍中引出了低沉悅耳、如泣如訴的歌聲。

  (六)大吉嶺
  喜馬拉雅山脈的中部有座喀欽薑伽雪峰,它聳立在印度、錫金、尼泊爾三角地帶。山下一處名叫大吉嶺的避暑勝地,居民主要是尼泊爾人與錫金人,也有中國人在這兒做生意。這兒的居民抬頭就能看到那白皚皚的雪峰,這塊仙境般的寶地,註定要成為世界遊客的樂園。遺憾的是,世界正在大戰,嶺上冷冷清清,而錫金人和尼泊爾人的佛教廟宇裡依然生氣勃勃。

  (七)俟來芬太
  孟買以西,印度洋中有個小島,全島是座孤立的石山,印度教徒鑿穿這座石山,雕出廟宇殿堂。大殿正中供奉一頭三面的大像,幾十個護法菩薩和男女聖徒立在石柱周圍,菩薩腳下踏著誅儒,和我國雲岡龍門的石窟相似。進門處有石獅守衛。印度宗教石刻,舉世聞名,有位英國雕塑家,在孟買辦了一所藝術學校,教學生學習西方現代雕刻,他自己卻潛心研究印度的古代雕刻藝術,希望從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藝術追求。他感慨地說,這個時代,東方人向西方人學習,西方人則認為向東方人學習是反常的現象。我認為西方藝術家已走到盡頭,要另找出路,眼睛須轉向東方;而東方人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於是轉向了西方。久而久之,大家恢復了自信,就不至於繼續反常了。可是當前有些人則認為這不是反常,是東西文化的交流,交流結果,便會產生世界一體的新文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